语码转换视角下任务类型对二语的促学作用

2018-12-20 01:35姚雅静
统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码二语母语

姚雅静

(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山西晋中030619)

一、引言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对话双方在使用目标语交流过程中为了使对方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本意或是由于说话人自身二语水平的限制转而使用母语交流的现象。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社会文化学派将语码转换视为一种策略,认为在这种策略的帮助下,学习者能更加有效地达到社会交际的目标。大量研究表明,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运用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手段,恰当的任务设计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任务类型的分析也是任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强调学习者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任务时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

如果可以接受学习者在课堂任务中自然地、不可避免地使用母语,那么对于语言教师而言,从课堂任务设计的角度探讨不同类型的课堂任务对学习者语码转换策略使用的影响以及给教学活动带来的启示则是十分必要的。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语言教师在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定量分析。不少研究者对于语言教师在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更加高效的语言教学策略(Cook,2001)[1],能有效降低学习者的语言焦虑(Levine,2003)[2]。语码转换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不仅是必要的,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有用的工具”(Fotos,2001)[3]。Villamil和 de Guerrero(1996)[4]在调查美国一所学校的西班牙语课堂后发现,在同伴互动中,40组对话中有38组出现了语码转换的现象。Scott与 de la Fuente(2008)[5]做了一项对比实验,六组参与实验的学习者被要求完成一项结构性任务,其中三组可以使用母语,另外三组不允许使用母语。结果发现,被允许使用母语的三组实验者均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以及更多的元语言术语。同时,所有参与实验的学习者均承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母语思维来完成任务。该研究表明,当学习者被要求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能使用母语时,他们的心理负担加重,表现出明显的语言焦虑。对于语言教师在外语课堂中语码转换比例的研究,Turnbull(2001)[6]提出一个较为模糊的数值,认为课堂会话中教师的目标语使用率不足25%就可被认为是过多使用母语。

国内学者对于外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现象的关注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支持在外语课堂中单一使用目标语进行教学的研究(乔佳义,2003)[7]表明,单语教学对于学习者而言更易于取得成效,这是因为:(1)语言输入量的增加刺激了输出量的提升;(2)单语模式更容易使学习者集中精力。然而,更多的研究并不支持上述结论(陈立平,2004;陆效用,2002)[8-9]。大多数研究者对于外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态度是支持的,认为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学与学习策略。对于课堂中语码转换现象产生的原因,杨娜、崔雅萍、任海棠(2012)[10]从教师和学习者的视角做了分析。王晓燕、王俊菊(2012)[11]指出,学习者在完成卡片问答型任务与图片叙述型任务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率有较大差别,同时也认为语码转换策略具有语言习得与会话交际两种功能,一定程度的语码转换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其认知能力。

许多研究者对外语教师使用语码转换的态度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着眼于语码转换在交际过程中的分布与功能,而不是其对学习者语言习得效率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探讨:(1)在不同类型任务中,学习者语码转换策略的使用有何不同?(2)语码转换策略的使用对学习者二语的促学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实验设计

(一)被试

参与本次研究的学习者为本省一所重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共3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20人。所有被选择参与本次实验的被试均参加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对本次实验所采取的小组讨论形式较为熟悉,而且非常愿意参与此项实验,并表示会积极配合完成任务。

(二)实验场所

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领域中,只有将研究场所置于教室,才能真正意义上对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使用得出有信服力的研究结论(Samnda、Bygate,2008)[12]。对于实验室环境与无人打扰的教室环境,学习者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是不同的(Foser,1998)[13]。基于此,本次实验场所为本校的语言学习中心。当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语音系统对所有小组的讨论内容进行录音,学生在完全不被打扰的环境中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实验步骤

本次实验分两次进行,每次30分钟。第一次实验中,全体被试被随机分为5个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得到一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十幅图片。要求小组成员对十幅图片进行描述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最终成果展示形式为小组代表讲述该故事。该组图片具有“问题—冲突—解决”这一典型的叙事结构,是一项较为理想的结构性任务。第二次实验中,每个小组得到一组由十幅描述人类历史上十项发明的图片组成的任务,要求组内讨论对人类最有帮助的三种发明并解释原因,最终成果展示形式为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描述组内一致同意的三项发明。实验过程中,计算机自动记录所有对话内容。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实验完成后,为了使两次转写的时间保持一致,将每组对话的前10分钟转写为文字进行统计分析。剔除无意义的音节和非交际用语,两次实验共记录有效语句1646句。其中,第一次结构性任务完成过程中记录的语句数量(含语码转换,下同)为928句,第二次非结构性任务的语句数量为718句,凡是包含汉语词汇的语句在本次实验中均被认为学习者采取了语码转换策略。

为了使被试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体会,实验后期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向学生说明本次实验的目的,并将包含语码转换的讨论片段呈现给他们,希望其能够说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选择语码转换策略的原因。

四、结果与讨论

全部语料的语码转换率统计完成后,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一)语码转换率

语码转换策略在所有被试的两次任务完成过程中均有发生,各组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率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任务类型语码转换率对比

由表1可见,结构性任务中语码转换策略使用频率相对较低(37.2%),而非结构性任务中语码转换策略使用频率明显增高(47.1%)。结构性任务的语码转换率明显低于非结构性任务,因为结构性任务内在逻辑明显,只需按照图片的顺序进行描述,讨论或逻辑推理的需求较少,总体流利度较好,但对语言学习者认知与沟通能力的提升有限。从输出量来看,由于结构性任务中学习者受到任务结构的限制,输出总量少于非结构性任务。而非结构性任务需要学习者之间进行意义协商,虽然语码转换率较高,但对于培养其学习使用目标语进行语义协商和交流有积极意义。

(二)语码转换策略的作用

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使用语码转换策略的主要功能可分为三类:1.为当前任务提供支架式帮助;2.维持交际的流畅;3.控制任务。将转写后的语句按照不同的语码转换功能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功能的语码转换在两类任务中句子的数量及比例

从表2可以看出,在结构性任务中学习者使用语码转换策略频率最高的是为同伴提供支架式帮助,占45.3%;在非结构性任务完成过程中,学习者使用语码转换策略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持交流的顺畅,占41.9%。

由于结构性任务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不需要学习者花太多时间对任务本身进行探讨或意义协商,学习者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出的语言形式上,所以他们在整个任务中近一半母语的使用发生在相互之间对语言运用的互助上,如下列片段所示。

(结构性任务,第三组片段)

A:消防员用英语怎么说?快点,消防员怎么说?消防员?

B:Fire…fire,firefighter.

A:Firefighter.

在这个片段中,A同学不知道英文单词firefighter,直接用汉语求助。B同学提供了该单词并且A同学重复。在后期访谈中,A同学说当时由于着急完成任务并不是有意识使用汉语,这个片段表明:(1)由于结构性任务自身的特点,学习者在完成该类型任务时意义构建的思想负担较轻,可以将认知焦点集中在语言输出上;(2)语码转换策略对于结构性任务而言可促使学习者在组内完成任务时对相互的语言提供支持,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达到对二语的促学效果。这一结果也符合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认知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可以在高水平学习者的帮助下胜任更高智力要求的任务。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学习就发生在最近发展区(文秋芳,2017)[14],对二语的学习亦然。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结构性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几乎所有测试组语码转换策略使用的最主要原因都是为了维持小组成员之间更流畅的沟通。这一现象说明,由于此类任务需要更多逻辑思考与讨论,学习者在完成任务时会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产出内容而非形式。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学习者借助母语的帮助也说明他们在这方面要协调的认知区域太多,对意义的思考使他们无暇顾及语言产出形式,从而使用了母语,如下列片段所示。

(非结构性任务,第一组片段)

A:Computer make our life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we can use it to do a lot of things…

B:Yes,but all inventions can make our life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so…,so…,你说吧,你说吧……

A:……我想一下,……哦,computer can do a lot of things,such as…driving,train…

从该片段可以看到,A同学的发言还未结束,B同学就打断了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当B同学让A同学继续后,很明显由于被突然打断,A同学的思路出现中断。通过访谈了解到,当时B同学并没有完全理清思路,为了使任务继续下去,他无意识地使用了母语。A同学被打断后并未意识到自己在继续内容之前的语码转换,这样的转换目的也是为了使自己的语言能够更流畅地继续下去。

由此片段也可以看出,此类任务的语码转换虽然对学习者二语的促进没有结构性任务显著,但是对维持语言输出的流畅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隐性知识储备并不完善(陈亚平、曹荣平,2012)[15],在交流中出现语言的形式性错误较多,如果不加以干涉,容易固化为习惯,从而使二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五、结论

通过对学习者的任务分析以及访谈发现,语码转换策略的使用在不同任务类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结构性任务中,语码转换策略促使学习者之间互相提供支架式帮助,从而对语言的习得起到促进作用。在非结构性任务中,语码转换策略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内化机制,提升了学习者二语输出的流利度。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习者语言形式的监控,避免错误固化,影响准确度。

猜你喜欢
语码二语母语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母语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论中英微小说语码混用现象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