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飞
【摘要】盲生是社会中重点教育、关注的对象之一,因自身缺陷的影响,盲生的心理常常存在不健康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合理方式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文章对盲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并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探究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期通过对盲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推开他们眼前那扇窗,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盲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自我调节
一、前言
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人们在感受快节奏生活的同时,心理不适应、不平衡等问题频繁出现,加剧了当代人们的心理问题。而对于盲生而言,由于身体残疾等因素,家庭对其溺爱或者歧视,加之无法自我调节,就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盲生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其智力发育、身体发育等,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辅导,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二、盲生心理健康分析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早在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给人体的健康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在没有身体的残疾与疾病的同时,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简单来说,健康实际就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完满状态。
实际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交往能力之间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关系。那么对于盲生而言,其心理健康标准如何呢?具体的标准为:(1)个性正常,不会发生猜疑、孤独、自卑等问题;(2)智力发展正常;(3)心理特征与一般阶段学生的特点相符;(4)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没有盲态;(5)适应能力强,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同时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不健康的表现与原因
结合卫生组织的相关调查能够发现,盲生由于自身身体残疾会受到溺爱或者歧视,同时也会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对于盲生来说,其心理不健康或者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为:个性发展不良(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等)、歇斯底里、神经衰弱、行走能力弱、没有安全感等。
究其原因,学习差、体质弱、怕跟不上、受家长与教师批评等往往是导致盲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导致学生自我观念消极。在这样的环境中,盲生会认为就业面窄,通常只能进入福利工厂、按摩诊所等工作场所,因而担心无法正常升学,害怕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另外,社会对盲生存在很多偏见,他们即使在参加工作以后也无法得到公平的待遇。
三、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针对全体进行教育
1.设置课程。目前,对于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都是由班主任完成,其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效果。针对这样的现象,学校需要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依据当前盲生的心理特点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其作为基础,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教学要求等,对所有的盲生进行辅导教育,使其能够掌握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社会的偏见等。长此以往,盲生能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在当前的社会中,很多人对盲生有着误解、偏见,导致学生会产生很多不健康的心理,包括偏激、自卑、自我放弃等。对此,学校可以专门设置心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告诉盲生身体残疾并不是谁的过错,不需要介怀,也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同时,教师也可以为盲生讲解一些身残志坚的故事,如海伦·凯勒、贝多芬、张海迪等,引导盲生改变传统的思想,正确面对他人的看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举办活动。盲生由于身体残疾的问题,往往会担心自己受到他人的讥讽、嘲笑,因而很多都具有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善于交流、沟通。对此,学校可以结合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如知识竞赛、体育竞赛、激情演讲等。这样的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盲生的热情,使其能够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悲伤。同时,盲生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与他人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进而形成更加健康的心理。
案例:在班级中,很多盲生属于先天失明,有着明显的盲态,主要是因为害怕被人笑话所以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针对这样的问题,心理健康教师与体育教师合作,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鼓励这一部分盲生参加到体育活动之中,并及时纠正其不正确的姿势,对其表现进行鼓励。在运动会期间,引导盲生参与其中,使其能够真实地感受同伴的呐喊声,了解自己的进步。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盲生能够逐渐改善原本的盲态问题,实现生理、心理协调发展。
(二)针对个体进行教育
在对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需要进行全体教育之外,也需要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度,明确每个盲生心理问题之间的差异,从而做好个体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使盲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等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盲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对此,心理健康教师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心理咨询。在对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需要重视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对于很多盲生来说,往往听到“心理咨询”这一词语时,都会认为这是为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治疗方式,所以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针对这样的现象,学校需要重视对心理咨询的宣传,使盲生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主动向教师倾诉自己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增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解决盲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信箱。在设置心理咨询室后,虽然有一部分盲生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谈心,但还是有一部分盲生会认为心理问题属于隐私,害怕隐私被人知道,受到教师与同伴的嘲笑。针对这样的现象,学校可设置心理信箱,方便学生以书信的方式向教师倾诉自己的问题,而教师也以书信的方式回复,使二者成为笔友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
(三)依靠家庭进行教育
成功的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各界的力量,相互之间进行配合,为盲生营造一个和谐、统一的成长环境。学校、家庭是与盲生具有密切关系的场所,所以二者之间进行联系,对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对此,心理健康教师需要与家长之间建立共同教育的关系,同时为每一位盲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家长进行共享。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教师了解盲生在家的状态,让家长掌握盲生在校的表现等,而且可以避免家庭对盲生溺爱、歧视等不良问题,同时还能够为盲生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使盲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认知,避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另外,依靠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盲生的安全感,促使其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目标。
(四)指导盲生自我调节
实际上,盲生与正常的学生一样,其需求是多层次的、多样的,包括安全需求、生理需求、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咨询需求等。但盲生的种种需求,常常会由于自身的问题无法得到满足,长此以往,盲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甚至情绪不佳等现象,如盲生不能及时自我调节,就会导致“钻牛角尖”的问题。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师应该指导盲生进行自我调节,如找朋友或者教师倾诉,调整呼吸,听音乐等方式,从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实现自我调节。
案例:在班级中,一名盲生常常自己趴在书桌上,不善于与同学进行交流,也不会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心理教师经過询问发现这名盲生认为父母常常忘记来学校接她,是父母不关心自己,导致盲生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适当的教育以后,也给予盲生一定的空间,使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在几天之后,教师发现这名盲生积极投入学习中,善于与同学沟通,甚至会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教师再次对其进行询问,盲生说正是因为自己可能是家庭的负担,那么就应该好好学习提高成绩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成为父母的骄傲。这足以说明,心理健康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心理教育效果。
(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1.环境营造。为了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将其作为隐性课程,将有声教育、无声教育进行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建设校园心理文化的目的。例如:在图书馆中,购置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盲文书籍,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同时定期以“心理”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活动,从而营造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对盲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家长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上文所述的依靠家庭对盲生进行心理教育,其需要建立在家长懂得正确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所以,学校需要定期举办家长课堂,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溺爱、厌恶等。通过家长课堂,家长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经过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可以及时改正,转变教育理念,进而为盲生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促进盲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盲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营造和谐的成长、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盲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密切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了盲生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文中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因此可以将其落实到实际教育中。
【参考文献】
[1]李惠,王自华.“互联网+”时代成教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02):116-117,120.
[2]张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8(0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