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真”的发生
——例谈“数形结合”的深度学习

2018-12-18 13:06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奇数偶数笔算

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陈 莉

受应试教育和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轻过程,重结论。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就会懒于动脑,机械接受,但是浮于表面的模仿毕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时间一长,付之东流,稍有变式,全盘崩溃!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笔者认为,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原理,能帮助学生追根溯源,触及思维的深处,让数学学习有深度。

数形结合是指通过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等,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所谓数学深度学习,是指数学学习不是仅仅得到一个结论,而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提升,要深入研究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规律的形成过程,提炼蕴含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从而培养学生深层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一 数形结合明晰算理

相关研究表明,算法是自动化的,即使在不知道其背后原理的情况下,仍可以经过反复操练掌握和使用算法,这样教学学生俨然成了一名操作工,机械、呆板,如何让学生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思维活起来,笔者结合案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例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第一课时。

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学生对除法竖式的雏形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今天的内容与已有经验相比,无论是方法、算理、过程,都有很大的跨度,如何让学生在计算课上学得有滋有味,我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

摆一摆:(1)46÷2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拿出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看看得数是多少?谁愿意来演示一下你是怎么分小棒算得数的?说说你是怎么分的?(4)我们分小棒时,一般分三步:先分整捆的,再分整根的,最后合起来。

想一想:(1)看着情境图,在脑子里分一分,看看得数是多少?(2)说说怎么分的?(先分整筒的,再分整个的,最后合起来)

算一算:还有同学是这样算的,40÷2=20,6÷2=3,20+3=23,你能看懂吗?

比一比:不管是摆小棒,还是分羽毛球,还是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分三步:第一步分大单位,第二步分小单位,第三步加起来)

教一教:46÷2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先算十位上4除以2商是2(即2捆小棒,2桶羽毛球,2个十),所以2要写在十位,再算个位上6除以2得3(也就是3根小棒,3个羽毛球,或3个一),因此3要写在个位,最后合起来商就是23。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但是笔者却在教学重点之前浓墨重彩,层层铺垫,先摆,再想,接着算,手、口、脑多种感官并用,饱满、丰实,最后通过比较得出不管是摆,还是分,还是口算,都是三步。在此基础上教学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水到渠成,虽是轻描淡写,却突破了难点,尤其是摆、分、算之间三步曲的沟通,有效实现了算法和算理的内在统一,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明白了算法中的原理。

二、数形结合辨析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到高年级才初步出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因此,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工具就是“数形结合”,通过“数”与“形”的有效结合,使抽象的概念找到直观的支撑模型,从而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例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假分数》练一练

分析:这一题,是把一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虽然教师反复强调,但是学生还是会把正确答案想成,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单位1”,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4)小青吃完自己的一部分,感觉还没有吃饱,又把小红吃剩的一块吃了+,请问小青这时吃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1或)

“单位1”的教学是分数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苦口婆心,反复强调,效果未必就好,但是如果能依托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形成表象,再建立抽象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印象一定是清晰的、深刻的,只有这样,思维才有触动,学习才真正发生,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模仿。

三、数形结合验证规律

小学阶段的规律教学一般采用归纳法,无非就是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然后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再举一些更广泛意义的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这样的教学虽然很适合小学生,但是毕竟不够严谨,因为举例毕竟有局限性,万一有漏网之鱼呢?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验证规律的普适性,岂不更完美。

例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和与积的奇偶性》

分析:和的奇偶性规律很简单,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规律,2秒钟学生就能做题,但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学生很容易遗忘,如何让课堂饱满,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有深度,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学生通过举例已经发现了“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这些规律。

(2)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这个规律无懈可击,你们觉得靠谱吗?(不靠谱)可以再举一些数字大一点的例子。

(3)举例再多,但是万一有漏网之鱼呢?怎么办?怎么证明这个规律呢?

(4)出示小棒图。

偶数:111111……11

奇数:111111……111

你能根据图示说一说为什么“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吗?

(5)因为偶数是2个一组,2个一组,没有多余,再加一个偶数,还是2个一组,2个一组,没有多余,合起来还是不会有多余,只是组数变多了,偶数变大了。如图:

偶数1:111111……11

偶数2:111111……11

(6)奇数加奇数也可以用图来表示。

奇数1:111111……111

奇数2:111111……111

你能圈一圈,表示出为什么“奇数+奇数=偶数”吗?(把余下的2根圈成一组)

(7)当然奇数加偶数也是同样的道理。

奇数1:111111……111

偶数2:111111……11

奇数加偶数的和2个一组,2个一组,还会有1根多余,所以和是奇数。

……

规律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部分,大部分教师只注重规律的总结以及规律的运用,而忽视了寻找规律的过程,以及规律背后的原理,这种浮于表面的规律学生短时间内容易记住,但是由于没有触及思维深处,容易被遗忘,并且不会灵活运用,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提升,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在数学课上,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放飞思维,让数学课上得有内涵、有活力、有滋味、有实效、有后劲,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有深度的学习。

猜你喜欢
奇数偶数笔算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奇数凑20
奇数与偶数
口算 笔算 估算
怎样笔算加、减法
抓住数的特点求解
有多少个“好数”?
奇偶性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