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纯粹讲述式的教学已然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必须升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文本知识。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如果学生能够理顺文本情节,对小说教学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为学生主动质疑、顺利释疑提供有利条件,帮助学生突破小说情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一、鼓励质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可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注意调节课堂学习气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质疑。高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较强,喜欢探究事物根源。教师要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做好调节发动工作。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认知,摒弃“灌输式”教学理念,要把课堂教学主动权还给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习《祝福》时,教师激趣导入:“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在浙江鲁镇的大街上,当人们在庆祝新年的时候,一个老妇人死在了冰天雪地里,她是谁,是怎么死的,又为什么而死呢?”这一系列的疑问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学生阅读热情高涨。接着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文本。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形成一些疑问。有的学生主动提出:“祥林嫂怎么会那么倒霉呢,她嫁的两个男人都死了,孩子还被狼给叼走了,其实她还可以再找一个人相伴终生的。”学生与祥林嫂生活的时代不同,自然不能理解文本中的情节为何这样设计。还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它什么都没有了,何不远走他乡,到别的地方去生活呢,干嘛非要在鲁镇找工作呢。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这样的提问中,学生对文本故事情节有了整体的、更深刻的把握。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尤其要对小说故事情节进行整理,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空间,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学生质疑是高效课堂的表现,也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
二、引导探疑,激活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探疑一直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追求。如何科学引导、点拨,还需要教师做出更多努力。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悟性等都存在很大不同。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情况有整体了解和把握,并适时开展多元引导。当学生发现疑问点,提出质疑时,教师往往喜欢根据自身知识结构为学生解疑答惑。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
学习《边城》时,教师让学生阅读一部分的内容。阅读结束后,很多学生提出疑问:“天保和傩送都喜欢翠翠,翠翠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还是会选择喜欢自己的呢?”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探讨翠翠的选择。学生意见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翠翠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人,还有的学生认为翠翠会选择喜欢自己的人,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翠翠不会选择这两个人。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阅读热情迸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接着阅读文本内容。经过交流探索,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小说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所占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小说以情节曲折著称,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的这一特点对教学引导有很大
帮助。引导探疑是一种启迪性设计,可以是合作引导,也可以是问题引导。教师要切实激发学生认知,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思维体系中理顺小说情节。
三、完成释疑,构建学生认知体系
“学然后知不足。”当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了一定了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小说情节展示,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情节展示大多呈现一定的程式化,学生展示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出来,教师要打破常规思维,升级展示形式,提升趣味性。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和情节有更清晰的了解,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时列出人物关系图。学生在列图的过程中對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感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先让宝玉出场,然后再写王熙凤、外祖母?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投奔外祖母的,那应该要详细描述与外祖母见面的场景,可文章为什么没有这么写?”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解决疑问。接着教师让学生对文本故事情节进行复述: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假如你是这些人物中的一员,你会如何描述黛玉进贾府的场面。在这样的故事复述中,学生对文本情节有了更精准的把握。
学生学力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对问题的认知也不同。在进行展示时,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展示活动。学生解答问题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教师不能打击学生思考的热情,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为学生构建学习认知体系助力。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要实现转型升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质疑,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体系的前提保障。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启动思维,激活创造力,顺利释疑。通过质疑—探疑—释疑活动,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