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运山
摘要: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与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广泛推行中,以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共同的教育目标,旨在于将他们培育成具备优秀人格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趋势下,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切实存在积极意义,便可在让他们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将德育教学价值进行提升。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渗透与传承
小学生正处于初步建立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教育形式对其日后个人修养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影响,势必需要教师在该阶段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来帮助他们提高人格品质与文化修养,从而逐渐将其培育成具备优秀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的社会公民。与之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以德为先”,且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传统美德,运用在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上切实存在积极意义,以让学生在修身、正心、养德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是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人文素养。
一、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在耳濡目染中奠定情感基础
小学生多具备自律性差、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的特性,常常会在环境氛围的感染和影响中形成与之相似的思想行为。这便意味着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出适宜的学习环境来对其进行良性熏陶,使之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于潜移默化间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鉴于此,教师可将教学环境营造为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以此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感知到传统文化存在于学习与生活中的各处,便可使之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学习文化并发扬文化的意识。首先校方应积极开展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宣传工作,尤其是在传统节日期间可大力展开与节日传统相关的文艺活动,并在其中融入“尊师重道”“谦和好礼”“仁爱孝悌”等具有德育意义的传统美德,便可达到在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有效德育教育的目的。如在端午节时通过宣传屈原生平事迹来向学生传授“克己奉公”的礼教文化,如此来通过宏观大义思想来开发他们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认识,并逐渐增强他们对集体乃至民族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使之道德品质与传统精神得以双重发展。
二、开展多样文化活动,在实际践行中感知文化精髓
教师若想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深刻认知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容,仅靠口头说教并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让他们以切身体会的形式由内而外的接收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从中受到正确的德育教育。鉴于此,教师可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来帮助学生在实际践行中感知文化精髓,并从中汲取有利于人格品质良性发展的内容进行深刻学习,从而切实达到从德育中感知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中践行德育的目的。比如:教师可先通过开展传统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来指导学生对传统思想形成初步认知,通过阅读《论语》《弟子规》等富有教育意义的简单古文来帮助他们领悟以治平为本,以仁爱为核心、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接下来便可以传统思想为基础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歌唱比赛和以“德道”为中心的演讲活动等,让大家在搜集资料中感知源自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再让他们在实际践行中挖掘出传统文化中与德育相关的思想品质,以此来使之逐渐形成传承传统美德的意识,从而切实促进其人文修养和文化底蕴的共同提升。
三、德育与文化相结合,在相辅相成中发展综合素养
十九大提出要将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在实际教學中,德育是立德树人方针下重要的教育目标,且发展学生人文底蕴是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便说明两者发展规律存在密切联系且以相辅相成的形式来促进大家综合素养的良性发展。鉴于此,教师应充分把握住德育与传统文化的特性,将两者融会贯通来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逐渐将学生培育成具备优秀人格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除了上述文中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外,教师还应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中与人文修养相关的内容来将两者交织融汇,以此来极大程度的提高德育教育成效。比如在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时,教师便可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艺术作为教学资源,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国诗歌词赋艺术的发展过程,在朝代的更替中文字语言也随之发生转变,并从独具魅力的文学艺术中让他们感悟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如此来让他们在德育中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了解,又从传统文化中对德育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下使之综合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势必需要教师通过切实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与道德修养提升的教学内容促进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鉴于此,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中,便可在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让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从而使其在建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身综合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晨.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作用[J].科普童话,2017(42)
[2]侯健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堂的渗透策略[J].课外语文,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