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建筑施工类学生“软技能”培养体系构建

2018-12-13 08:31朱从香张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多元评价顶岗实习第二课堂

朱从香?张军

摘 要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对学生的通用技能即“软技能”重视不够,导致毕业生培养规格和企业用人需求严重不对等。以培养学生“软技能”为主线,在对建筑行业人才软技能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对比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将软技能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同构建第二课堂、隐形课程框架体系;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建立校企多元评价的“立交桥”式评价管理机制。

关键词 软技能;第二课堂;顶岗实习;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0-0023-04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一方面残酷的就业形势导致相当一部份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企业却为招聘不到合适人才而发愁。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与企业的需求存在错位是导致这一矛盾的主要根源。而对接企业需求,培养高职学生“软技能”是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软技能”的涵义及重要性

软技能,又被称为非专业技术技能,是相对于专业技术技能提出的概念[1],它包括从业必需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等。建筑施工类学生“软技能”是指建筑施工类大学生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从事建筑施工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管理执行能力。由于建筑行业工作条件艰苦、涉及范围广、交叉项目多且易发工程安全事故,要求建筑施工类毕业生必须具备软技能,例如吃苦耐劳、认真负责、敬业爱岗、沟通协调、组织管理、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目前,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建筑市场的萎缩对建筑行业的毕业生需求能力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因建筑工程技术扩招导致人才供给呈线性增长,且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存在错位。而目前高职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堂和书本上,过分关注专业“硬技能”,忽略培养从事任何工作所需要“软技能”。很多毕业生对于社会职业的需求状况不了解,其不善沟通、不注重细节、不讲诚信等“软技能”的欠缺最终使学生失去就业机会。而“软技能”强的毕业生,沟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很容易脱颖而出。

国内有研究学者认为“软技能”决定“硬技能”,如果“硬技能”过硬,“软技能”不行,“硬技能”早晚会下来;如果“软技能”过硬,“硬技能”暂时不行,“硬技能”一定会上去[2]。建筑企业岗位的特点就是要善于沟通协调、组织管理、时间观念强,培养的学生只有“软技能”过硬,才能正确处理甲方、监理方、设计方及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现场有序组织、高效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得到领导和同仁的认可,为自己能在未来的岗位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建筑施工类学生“软技能”培养框架及策略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专家、人力资源专家(HR)形成协同育人团队,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开展“第二课堂”和“顶岗实习”为行动引领,以提高学生专业“软技能”为主线,围绕建筑施工类学生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分析施工类专业工作环境和岗位特点,构建软技能与专业能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校企协同确定建筑施工类专业合理的软技能培养目标,并将软技能培养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三航”育人模式为引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学习过程评价体系,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软技能综合纳入评价指标,更好地激发、评价学生的软技能发展水平。

(一)开展专业“第二课堂”,分层分类培养学生的“软技能”

“第二课堂”可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性与个性化的问题,以能力提升和个性化发展为主[3]。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是实现岗位迁移的必要条件。构建第二课堂分层培养方案和高职学生“分层次、多梯队”管理与评价体系。以“服务学生、成就学生”为理念,围绕“激发学习动机—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能力”的主线,发掘第二课堂和隐性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率先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全过程、全员参与的高职院校“起航—竞航—远航”的育人模式。

1.根据学生个性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培养

新生入学后将参加综合能力测试,学校根据个人综合能力基本情况,规划指导每位新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培养方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重“参与”。一年级要参与社团活动,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第二层次重“沟通”。二年级的学生担任主要成员,“上传下达”,发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交流纽带作用,作为第三层次的后备力量。第三层次重“创新”,三年级或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要发挥团队的领袖作用,所以他们必须具备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组织社团活动或比赛中担任策划和组织工作。三个层次之间不拘泥于年级的限制,根据能力的大小动态调整。

2.由专业社团牵头,参与专业技能大赛

如建筑信息模型、技能大赛、CAD绘图大赛、施工图识图大赛、测量大赛等,从赛前培训、比赛安排、赛后评奖等组织、策划工作环节皆有社团学生干部组织,专业教师只是参与培训这个环节。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锻炼了部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

3.社团选拔专业优秀的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研究或企业技术咨询服务

专业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提高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参与社会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

(二)发挥企业顶岗实习在培育学生“软技能”中独特的重要作用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学习方式。以前的顶岗实习侧重“硬技能”的培养,无论从实习大纲还是指导书,都重点强调实习的专业项目以及达到的技能要求,对于职业素養方面基本是一笔带过。这是实习的最大误区,错过了培养学生“软技能”与就业岗位能力对接的最佳时机。建工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的实训基地,根据毕业生质量调查,动态完善“校、企、用”协同育人机制。顶岗实习必须由合作企业负责人向学生宣传企业理念、文化等,让学生提前体验与专业相关的先进企业理念、文化;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训,由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操守、职业规范等;学生在技师、工程师或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带薪实习[4]。顶岗实习要“软硬结合”,以培养“工匠精神”、职业伦理为主线,培养“善应变、会沟通、懂合作”的合格“准职业人”。

首先,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标准。建工学院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一线技术专家共同研究顶岗实习的内容。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态度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从事生产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5]。企业会根据用人要求制定用人标准,明确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并将其融入实践教学标准,结合实习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方案。

其次,校企联合开发顶岗实习综合项目,改变传统单一项目组合的实习模式。顶岗实习不再简单划分为测量、施工图识读、方案编制、资料分类与整理等阶段,而是开发全程跟踪的综合性实训项目。譬如招标过程、技术交底过程、组织管理过程、质量验收过程、安全事故处理过程等,从策划、组织、过程参与、事后处理(整改方案)等全程参与。

最后,校企深度融合,联合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化管理。顶岗实习是一种工作场所学习方式,学生需要在工作场景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其关注的是任务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是问题导向式的学习[6]。当前的顶岗实习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顶岗实习的单位分散、无序,指导教师难以做到面对面的指导。二是学生如何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现场结合在一起,实现知识的迁移。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在每个分散的顶岗实习现场组建团队,实行“311”的O2O(线上线上)管理模式,即每个团队配备三名学生骨干配合现场一名管理技术人员负责每天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每天的远程网路答疑、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既弥补指导教师不能及时、面对面实习指导的管理缺陷,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岗位迁移,能力向纵向延伸”;现场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实习任务,实行任务目标化管理,责任到人。每天做好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网上进度及成果汇报,确保实习质量。

三、建立“校、企、用”多方评价考核体系

(一)建立学分和奖励并举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根据学生“软技能”的培养要求,可设立与“第一课堂”学分制相衔接、体现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和发展提高相结合的技能培训必修类学分,鼓励创新类选修学分。具体执行见表1。

(二)以“第二课堂”为驱动,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多方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应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从“教”到“学”的范式转换[8]。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或专业竞赛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明确教师、学生、督导、教学管理等多方评价主体,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过程中管理和服务的量化指标,强化过程考核,实行以大学生“学”为中心的质量评价和效果评价。

(三)构建实践教学诊改体系,建立校企协同“立交桥”式项岗实习评价机制

建工学院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和历届毕业生质量反馈为依据,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校企合作产教联合进一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开发更加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实践教学标准,完善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顶岗实习过程评价采用企业考核评比计分方式,对学生以“准员工”的要求在专业能力、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方面进行职业评价,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建立奖惩机制,顶岗实习的评价结果与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毕业生评选、升学、入党等挂钩[9]。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会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在实践教学的反复磨炼和熏陶中逐步养成。具体实施管理过程见图1。

四、结论

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制订第二课堂和顶岗实习职业素质培养计划,改变传统的学生“教师教、学生听”的学习模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在实践中成长。

首先,构建“校、企、用”等多方参与的管理平台,建立学校、企业、学生骨干“立交桥式”管理评价体系。“校、企、用”多方共同参与,实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有效衔接。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公平、合理的管理评价体系保障培养成效,改变当前学生“专业不硬、素质不强”的现状,培养“善应变、会沟通、懂合作”的“准职业人”。

其次,将“软技能”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职业素质得到拓展和提升。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实践创新活动、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式”学习,突破“知识—能力、理论—实践”之间的壁垒,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专业问题,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一丝不苟、沟通协调的职业素质。

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开展“第二课堂”和“顶岗实习”的创新活动,学生不再有“教师强灌、填鸭式”的迷茫,会根据自己的实踐任务,主动解决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所面临的知识储备问题。这种积极进取、善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意义重大。

参 考 文 献

[1]李嘉曾.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训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石伟平.“十三五”我国高职内涵建设的主要课题[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6.

[3]梁耀相.“准职业人”视域下高职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166-170.

[4]譚焱良,唐年生.高职“学、研、训、赛、产”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6):37-39.

[5]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47-49.

[6]刘学伟.基于移动学习技术的顶岗实习指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4):68-72.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3).

[8]郑红梅.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3):66-70.

[9]田芳.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4):36-39.

Abstract At pres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lly does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general skills of students(soft skills), which leads to the serious equivalence of the graduatestraining specifications and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s. Regarding the students soft skills as the main line,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soft skills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jointly constructed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the frame

work system of invisible curriculum, as well as innovated the post practice management model and established the“cross bridge”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multi evaluation of the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Integrating soft skills into the talent training process will help the researcher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framework for the soft skills of the construction student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ft skill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oft skills; second classroom; post practice; multi-party evaluation system

Author Zhu Congxi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Yangzhou 225001); Zhang J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猜你喜欢
多元评价顶岗实习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评价,不拘一格
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