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转变探究

2018-12-13 08:31吕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

吕玲

摘 要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不仅延伸了教与学的过程,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学生身份的改变带来管理的复杂化,学习场域的改变降低了学生管理的可控性以及环境改变可能导致管理的无序化。面对这些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在制度顶层设计、学校管理体系、企业管理制度以及教师管理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困境。从应然的角度看,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范围在扩大与外化,也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与其双重身份相适应,还要求管理方式及内容应作动态调整。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企业、教师等四个管理主体要做好政策供给、制度改革、制度应对及角色转变,进而建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然要求;转变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0-0006-05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模式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部门要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推进学校育人与社会育人一体化发展。可见,构建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是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变革的基本手段。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运行,颠覆了传统以职业院校为主的办学模式,使企业在职业院校教育体系及管理体系中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这也对职业教育及其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深刻影响。

一、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及其学生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职业教育本身具有跨界属性,是一种与工作场所、岗位职业紧密联系的教育形态。在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动下,试行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变革措施。当然,现代学徒制在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成熟的做法。但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变革整体思想相契合,有自身独特的内涵。我国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校企轮换及共同参与,校企应该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责,并坚持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院校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工作,企业师傅承担学生的职业技术训练任务[1]。随着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职业院校传统的办学模式发生改变,从原来的学校教育与学校管理为主,向招工、入厂及校企联合培养与管理转变。

(二)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改变

第一,教育主体范围的扩大。显然,现代学徒制打破了学校教育为主的学科知识传递的教学模式,提升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职业与实践属性,产教相融、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这样,就会使得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企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岗位技能。如此,教育主体范围在扩大,教师不再是单一主体,企业师傅同样是教育主体,甚至其作用更为重要。随着教育主体范围的扩大,学校教育的封闭场域将被打破[2]。同时,在学生管理方面,高职院校也不再是唯一主体,企业同样也应该承担学生管理的任务,双方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分工合作,建立互动联系机制,共同行使管理学生的责任,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服务。

第二,学生身份的双重化。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职业技能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在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因为学习场域发生了改变,既要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到企业去接受技术技能的训练。这样一来,学生的身份自然就双重化,既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学生身份的双重化,不但使得学生自己要面对这两种不同身份带来的冲突,同时也使得学校与企业要按照这两种身份来实施相应的管理与引导,特别是企业需要在工作场域加强对学生身份变化的引导,遇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通。

第三,教学时间与地点的变化。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下,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随着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企业生产环境与学校教学环境进行结合,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此前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也强调学生实习,通常是在高职院校学习2年,再到企业去实习1年。此种方式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没有得到及时结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3]。现代学徒制下,两种教学点随时交替,教育内容与企业訓练内容随时交替,学生能够及时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化。显然,这种随时交替性的改变,也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一般而言,传统学校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是固定的,是体系化的学科知识;教学方法通常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在现代学徒制条件下,学科知识体系被打破,能力本位导向的职业训练使得理论知识容易碎片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法也随之改变,不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更多的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身的实践领悟及教师、企业师傅引导为主。

(三)现代学徒制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带来的影响

第一,学生身份的改变加大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面对学生身份的改变及多元,从在校学生突然转变为企业学徒,实际上就是从学校走向了社会。面对环境的改变,学生的心态可能也会发生改变。对学生而言,一方面,要尽快克服心理期望值上的落差感,调整传统思想与外在社会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4];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尽快克服角色转换带来的迷茫感。从学生转向学徒,不仅是心理的转换,也是角色的转换。在进入企业之后,原来在校期间熟悉的学习及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实际上也是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由此看,对于学生身份的改变,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上也需要作出改变,由此大大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第二,学习场域的改变降低了学生管理的可控性。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域,两者不仅在环境上有较大差异,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是两种不同特质的管理方式。具体而言,首先,两者制度环境不相匹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是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生涯发展;而企业管理是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的,注重生产与效益。换言之,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有柔性色彩,而企业对学徒的管理带有更多的刚性特征。其次,两者管理组织体系也不相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有专门的管理体系;而企业对员工、学徒管理过程中没有专门的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组织体系,容易导致管理缺位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因为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当学徒的交替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可控性在下降,进入企业之后,学生管理是“放羊状态”。

第三,环境改变使得学生管理可能呈现无序化。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在组织结构、目的目标、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现代学徒制将这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联系在一起,学生在这两个环境差异较大的组织中来回流动,环境之间的巨大落差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生活的不适应,也可能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无序性。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以育人为本,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规律性较强,环境也相对宽松、单纯;而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为了降低运行成本,部分企业在职工福利方面做得不够,很难做到人性化的管理。这两种环境之间的巨大落差,会造成学生的不适应,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特别是在较大型的企业当中,人际关系复杂,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通常较小,在学校习惯了教师的管理,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从容应对。这样,就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相较于学校的井然秩序,企业在对学徒管理中很难做到,无序化的状态给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管理衔接方面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顶层制度设计的困境:政府部门应对能力不足

面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复杂性,政府部门在相关顶层制度设计方面没有及时跟上,缺乏相应的政策供给,无法解决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制度抵牾。具体而言: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及企业主管部门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替学习带来的变化,没有出台学生在学徒、生活过程中的支持政策,进而无法给高职院校制定保障学生权利,促进企业管理人性化方面的具体支持。第二,国家尽管出台了一些大的方针政策,但相关政府部门未能对其进行细化与落实。同时对学生管理工作改变的政策制定缺乏应有的监督体系,导致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迎合企业而不敢也不愿意去制定保护学生权利的一些规章制度[5]。第三,高职院校与企业对学徒的管理缺乏应有的衔接机制。学校只能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管理,对企业对学徒的管理无法实施有效监督。这种衔接机制的缺乏,根源就在于上级政府部门没有相关的顶层制度设计,进而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在管理中各自为政。

(二)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困境:学校学生管理措施的滞后

高职院校作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生管理的主导一方,在相关的制度变革方面反映比较慢,部分学校甚至没有意识到现代学徒制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没有推动学校制度变迁的动力,进而使得学校管理制度较为滞后。具体看:第一,高职院校对现代学徒制造成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缺乏应有的认知。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局面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缺乏应对的能力,还是按照原来的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第二,在制度体系上,高职院校也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面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变化特性,高职院校未能建立起弹性的管理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在企业学徒与学校学习来回转换的实际情况,由此使得管理过程较为僵化,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学徒制发展的需要。第三,高职院校与企业没有就学生管理工作建立常规的沟通机制。如前所述,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学生管理的制度对接,也缺乏具体的沟通机制。

(三)企业管理制度的困境:企业对学徒管理的定位模糊

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下,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参与方,不仅承担着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及学徒的职责,还应该对学生在学徒期间实施管理。同时,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关系,做好对学徒身份、心理、环境变化的引导与疏导工作。但是,很多企业在对学徒管理中,注重短期利益,擔心由于对学徒的管理而增加额外的人力成本,忽视了对学徒的管理,更没有将学徒在企业训练期间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6]。高职院校作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另一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得到企业的及时反馈,就无法了解学生在企业的真实情况,久而久之就可能对企业失去了信任。正是因为企业在对学徒管理过程中定位的模糊,使得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机制缺位,严重影响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转效率。

(四)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困境:师生关系出现异化

教师是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主体,师生关系是学生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关系。通常,学生如果是在校学习,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能够担负起管理职责,能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但如果学生进入企业学徒,由于制度的限制,教师一般难以行使到管理职能,对学生在企业中的学徒情况无法及时跟踪,不能充分掌握学生在企业中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当学生出入企业学徒之际,面对心理上的落差与变化,教师无法进行疏导,可能会引发学生严重不适。此外,企业师傅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责,但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学徒的技术技能培训上,对学生心理变化及疏导工作往往较为忽视。正是因为从学校到企业过渡时期,教师管理职能的缺位,使得师生关系出现了异化,无法把握学生在企业中的发展动向,对学生的生涯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应然要求

(一)要求学生管理的主体范围扩大及外化

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产教相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的过程在大大拓宽,打破了传统学校场域的限制,在教学主体方面也呈现出外化趋势,高职院校与企业同为教学主体。这样,就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由教师主导的授课模式,也颠覆了教师单一主体行使学生管理之职能,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行使学生管理职责。但在现实中,由于制度的缺失,对学生的管理通常还是由高职院校单独负责,企业在学徒训练中一般不注重学徒管理,导致了双方对学生管理过程沟通的不顺畅。由此,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沟通衔接机制和制定可操作方案,明确管理责任,强化对学生全过程的管理。当然,学生在学徒期间毕竟不是正式员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身份等特殊性,适当变通管理方式,提升管理的效率,引导学生适应校企场域的转换过程。

(二)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双重身份相适应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使得学生在学生与学徒身份之间进行转换。高职院校必须与负责接收学生学徒的企业进行对接,对学生在不同场域的身份进行合理界定,通过管理工作提升学生学习、学徒的效率。因此,对高职院校而言,其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要随之改变,在管理过程中融入学生学徒的实际情况,对过去的管理手段进行适当调整;对于企业而言,其作为学徒的管理者与监护者,不仅要负责担负学生的职业技术训练,还应承担一定的管理与心理疏导职责,最终形成合理的校企分工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保障学生权利[7]。同时,对学生而言,也应该积极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在不同场域转换过程中要加强自我管理与约束,积极配合校企分工合作的管理模式。

(三)要求学生管理方式与内容做好相应的动态调整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教育是其主要手段,比较而言,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封闭,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多是静态的,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就能够完全应对。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给这种静态的管理方式带来了挑战,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分别调整学生管理的内容及方式。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能沿用传统的静态化手段,既要在学校内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企业学徒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企业沟通,及时疏导学生遇到的困难,在保证学生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按照学徒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管理方式及内容,及时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环境中,提升学徒训练的质量。

四、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转变路径

(一)政府部门加大政策供给,强化服务职能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并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事情,还需要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按照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工学结合模式,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与方法,在新的模式下加强学生管理及服务工作的政策供给,将学生视为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真正主体,按照学生的特点及学徒的实际要求出台政策,通过政策供给改变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更好地保护学生权利。具体而言:第一,要为企业对学生管理提供更多的政策供给与保障。在现代学徒制实施,企业对学徒的管理基本是缺位的。为了降低企业管理学徒的人力成本,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学生管理工作的经济支持,提升企业对学生管理的积极性。第二,政府部门要在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充分发挥好协调沟通职责。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通常一校对多个企业,企业有自己的主管部门,学校也有自身的上级部门,为更好地协调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必须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学校与企业能够建立正常的沟通机制。必要时,政府部门应该适当干预,提升两者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效能。第三,政府部门要积极搭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同行使学生管理权的平台。这个平台的主旨是服务性的,促进学生管理的柔性化发展,通过管理来引导学生成才成长,并为学生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

(二)高职院校做好制度变革,注重管理方式的改变

就法律关系看,高职院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监护者,担负着学生管理的主要职责。具体而言:第一,高职院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及时改革学生管理制度,增强制度与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对接。过去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制度体系多是静态的,主要是以奖惩作为手段,约束机制是学生管理的基本机制[8]。但在现代学徒制发展中,应该改变观念,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注重学生权益保障。特别是要为学生在企业学徒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应对,如建立申诉制度,履行好高职院校作为第一监护者的职责。第二,高职院校应该改变管理方式,促进管教协同手段的形成。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该逐步改变过去的刚性手段,注重管理与教育的结合,致力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学徒中的实际困难,引导学生适应角色转变,引导学生适应环境转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第三,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带来了身份、环境、角色的多重转变,加上学生年龄尚小,会产生诸多的不适,甚至部分学生有抵触心理。针对这些新问题,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强化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做好身份、角色转变。

(三)企业做好管理应对,提升管理的规范性

对于企业而言,接纳学生学徒是其在现代学徒制下的重要工作,学徒不仅仅是职业技术训练,还应该包括职业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训练。基于此,企业应该做好管理应对,提升管理的规范性及协同性,保障“社会育人”的效果。具体而言:第一,企业应该正确认知自身的身份及作用,注重学徒技术训练及职业素养提升的结合。企业应该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及权利意识。第二,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学徒管理机构及体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提升企业人力运行成本,但从长远看,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企业应该仿照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探索建立针对学徒的管理制度,提升对学徒的管理效率。第三,在学徒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师傅的作用。企业师傅不仅是训练学徒技术技能的教师,还是学徒文化的传承人,在提升学徒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学徒心理变化,做好心理疏导。同时还应该做好对学徒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学徒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技术技能不熟而发生安全事故。

(四)教师要改变管理观念,适应新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学徒制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容易出现异化,两者的主体关系需要从学校延伸到企业。高职院校的学工队伍不仅要担负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职能,还应该积极与企业做好对接,全面介入到学徒管理过程中,创新管理观念,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此外,学生的自我管理也可以融入到新的师生关系中。通常在学校期间,由于师生地位的不对等,学生不喜欢与教师沟通。这样一旦进入企业学徒之后,当心理发生改变的时候,就会加剧自身的心理负担。此时,教师应该主动与学校沟通,强化对学生学徒过程的跟踪,及时帮助學生疏导心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工具,打破时空限制,充分了解每个学生进入企业学徒后的心态变化,遇到重大问题应该即时反馈给学校,如此不但可以提升管理效率,还能够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隐患,以便于更好地保护学生利益及安全。

參 考 文 献

[1]李玉静.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1.

[2]张良,唐志红.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成人教育,2010(10):23-25.

[3]李祥.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教育探索,2015(8):52-54.

[4]赵伦芬,张克荣.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的高职学生管理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7(4):68-71.

[5]许陈红.“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创新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60-61.

[6]刘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8):71-73.

[7]陈荣荣.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异化与调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16-119.

[8]朱思.我国高职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not only extend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but also brings many changes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The most obvious change is the impact on student management. The change of student identity has brought about a complication of management.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study have reduced the controllability of student management and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may lead to the disorder of management. In the face of these changes, the current student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certain predicaments in institutional top-level design,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eacher management methods. From a proper perspective, modern apprenticeship requires that the main scope of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is to expand and externalize,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is compatible with its dual identity, as well as management methods and contents should be dynamically adjusted. Therefore, four management bodies, includi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anies and teachers, must do a good job of policy supply, system reform, system response, and role change, and then establish a new model for student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 management; essential requirement; transformation route

Author Lv L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Zibo Vocational College (Zibo 255314)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