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验式学习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

2018-12-10 12:12梁建业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18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内化道德教育

梁建业

传统道德教育,把道德行为的产生归因为道德认识。现代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启示: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可以指导道德行为的发生;而道德行为的养成会提升道德核心素养,提高道德认识。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反复实践,使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内化,从而产生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探究体验式学习,既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又是提高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

一、现场探究,活动体验,在活动中领悟

需要、自主、探索、体验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核心,它包括提出问题、产生初始观点、搜集证据、研究成果展示、讨论交流等环节。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给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体验活动。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引导学生如何维护身体权利时,可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先让学生观看图画,按要求用铅笔在图中圈出表示不能被陌生人,也不能被亲友或熟人触摸的部位,再用红色笔圈出不能被陌生人触摸的部位。然后设计一个情景实践体验活动,即微课展示“法官阿姨有话说”,让法官阿姨告诉大家:“社会上有些人会对儿童的身体进行侵犯,其中有的人可能是你们所熟悉的,因此与人接触时要有分寸。如果有人对你的身体进行侵犯,或者你认为这種做法不对时,你就要大声呼喊‘不!‘住手!‘“你不可以这样!即使有人警告或威胁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时,你也不要害怕,应该尽快告诉你最信任的成年人。”尽管学生们学会了这些知识,但真正面对危险时,往往由于害怕等原因,使已学知识未能得到运用。这时,再创设实践情景: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你敢大声呼喊吗?怎么呼喊?先让几个学生大声呼喊,最后让全班学生体验如何大声呼喊。

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领悟,便学会了如何维护身体权利。可见,探究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要求学生从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养成德行。

二、经验引领,真实体验,内化道德认识

对于很多道德认知,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回忆、整理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提取其中有道德价值的东西。这是一种生活的“反刍”,而道德意义正是在这种“反刍”中呈现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内化道德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我们的班集体”时,可以设计如下体验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首先让学生观看《蚂蚁逃生记》《天鹅、虾和梭子鱼》的视频,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之后提出问题:合作需要方法吗?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找到良好的合作方法。最后让学生分组汇报,通过讨论,提炼出有效的合作方法。这时,再设计一个小组活动来检验学生能否运用这些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对能运用合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小组进行了肯定与鼓励,对解决不了问题的小组加以引导。这样,道德行为便深化了道德认识,而新的道德认识也就更好地指导了道德行为。

三、外延生活,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成自然

对道德的领悟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向生活学习。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已日渐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道德蕴含于生活中,是生活的构成要素。课内的习得,必须要体现在课外的运用上才有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把道德认识应用到生活中,并进行反复实践,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我们的班集体”时,可以做如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延伸。

首先,让学生在课后分小组合作编排一个节目,在下次的班会课上表演,并适时播放微课“我的苦恼”:因为小东只会画画、不会表演,所以其他学生不想跟他在一个组。之后,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后,学生们认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像小东就可以帮大家选地点、做道具等,这就是“发挥所长,互相帮助”。最后,提醒学生在课后的排练中要消除矛盾,克服重重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及时、细致的引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通过课后小组合作编排节目,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其他人的优点,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做到不嫌弃、不抛弃任何一个组员,使团结合作精神更加凸显。

四、引导学生,规划未来,提升道德核心素养

在道德教育中,有很多活动体验是为了引导学生去规划与设计未来,去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道德教育有一些设计是安排在学期结束前或某个课程的结尾,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面向未来生活的教育。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地球真美丽”中的第二个主题活动“环绕地球看世界”的第二个课题“和阿里一同发现”时,可以做如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延伸。

先创设情境:小胖一家要去阿拉伯地区旅游,想带一些猪肉干作为手信,但了解到该地区的人民多信奉伊斯兰教,是不吃猪肉的,所以不要在他们面前吃猪肉干。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在与阿拉伯人民相处时,应如何“摆平”中阿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汇总学生的回答,得出的答案是:我们要学会尊重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要力争做到入乡随俗。最后,让学生当导游,向游客介绍阿拉伯国家,并提醒他们要注意哪些事项。以此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概况、风俗习惯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了解阿拉伯国家与我国的文化差异,进而知道如何与该国人民友好相处。

由此可见,教师应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规划,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化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道德核心素养。

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而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思考,通过收集证据、整理和分析信息、表达和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生活的真实感受,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从而促进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反复实践,就能让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内化,产生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探究体验式学习,不仅源于学生的需要,也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内化道德教育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远和近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