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慧敏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批判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这是提升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基于此背景,对借助问题情境,激活批判思维意识;引导数学质疑,形成批判思维习惯;组织数学探究,提升批判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事实上,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思维能力都是指导行动的关键,而批判性思维能够辅助人们理性地完成某项任务。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之后,所做出的决定就比较理性,并且不容易随波逐流,懂得明辨是非,保持独立的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样有助于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这对于数学问题的高效解决非常有利。
一、借助问题情境,激活批判思维意识
现在,问题情境教学法已经广泛地被教师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上。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批判思维意识。
1. 借助引导性问题情境,激活批判思维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引导性问题情境,在引导性问题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批判意识。
例如,在“真分数与假分数”这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真分数和假分数各三个,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别说出真分数与假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学生经思考后给出了答案,此时教师继续追问:“同学们,实际上无论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它们的分子与分母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规律。真分数与假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有所区别,但也有所联系。你们发现了吗?”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之下,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学习活动,验证自己的结论,形成批判思维意识。
2. 借助实验性问题情境,激活批判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做数学”,数学实验是“做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实验性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这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首先对学生分组,然后进行数学实验过程的演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是水,但却让学生使用黄沙做实验。在黄沙倒入圆锥容器的实验中,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倒,都无法完全填满圆锥容器,或者总有黄沙溢出来。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水和黄沙”这两种不同实验材料的区别,然后从中找到答案。教师采取的这种教学方式,是利用了学生对问题具有好奇心的心理,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且对知识点展开类比分析,如此使得类比推理教学法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此过程中,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直接引导者。
二、引导数学质疑,形成批判思维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十分重要,这是他们开展自主化数学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数学质疑,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进行数学批判思维的习惯。
1. 鼓励大胆质疑,形成批判思维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认知和创新的起点都在于质疑。教师应该将这种思想运用到课堂上,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习惯。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首先引入了“将一张纸对折之后撕开,就出现了两张大小一样的纸,而每一张撕开后的纸,是原来那张纸的二分之一”这一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很多学生都按照教师的做法,沿着纸张的对折线撕开,最终得出两张纸。但也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如果我不按照对折线将纸张撕开,还能得出两张大小一样的纸吗?”此时,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除了老师演示的方法,你们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撕出两张大小一样的纸张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答案。经过多次的验证之后,学生得出结论:只有沿着纸张的中心点横向或纵向对折,就能够得出两张大小一样的纸张。
2. 引导大胆质疑,形成批判思维习惯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以此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部分内容时,一位教师借助情境引出这样的结论:“10米比5米长5米,这个问题可以用百分数表示为,10米比5米长100%。”此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能表示5米比10米少100%呢?”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解释,而是让学生根据生活中常见的降价问题验证结论。而学生经过质疑和验证猜想,发现两个问题中,相比较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3. 提倡敢于质疑,形成批判思维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注重对学生敢于质疑精神的培养。因为质疑是形成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构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教师形成有效互动,积极发散思维,大胆质疑,勤于思考,如此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非常有利。
例如,在“圆柱与球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圆柱体上下两个圆形的大小相等。针对学生给出的结论,教师写出板书:“当一个立体图形上下两个圆面的大小一样时,那么它就是一个圆柱体。”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结论,纷纷产生了怀疑,并且说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上下圆面一样大小的立体图形,比如腰鼓,难道它们都是圆柱体?”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心生疑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又如,在“将一根黄瓜切成3段需要花费9秒的时间,那么同样的速度下,将黄瓜切成4段,需要的时间有多长”这道题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展示问题之后,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很多学生纷纷给出了“12秒”的答案,而教师也故意表示赞同这些学生的观点,但同时也对其他还没有发言的学生说道:“你们的答案也是12秒吗?”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认为答案是13.5秒,而不是12秒。”教师随后要求这位学生详细讲述解题过程,听完这位学生的解释之后,原本认为是12秒的学生也都表示肯定,在教师的带领下纷纷鼓掌。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上述教学案例中,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学生的质疑精神得到了有效培养,从而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善于采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让批判性思维绽放火花。
三、組织数学探究,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十分重要,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或者形成一些独特的想法,这就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鉴于此,教师应该想尽办法为学生创造自主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提升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有谁知道在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数量关系呢?如何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学生经自主探究后说道:“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平移之后,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有学生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可以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然后通过计算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的方式,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有效发散,从而实现预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采取旁敲侧击以及类比推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已学知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使得学生掌握知识迁移能力,同时锻炼批判性思维。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各项品质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