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宙
摘 要:“面积的含义”一课,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借助各种感官体验层层推进,使学生借助操作充分感悟面积意义,深刻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本质区别,主动地“动态”建构对面积意义的認识。
关键词:体验;操作;面积的含义;感悟
课前思考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感受面积大小的意义,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能
比较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说明理由。
面积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次重要飞跃。建立面积的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看似容易,其实真正理解并不简单。
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按照“感知物体有面——知道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如图1、图2)这样的层次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意义,并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比较面积的大小。(如图3、图4)
分析学生
在很多课堂中,教师“以本为本”,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执行,组织学生“摸一摸、比一比”,学生一般也能比较容易地感知面积的意义。从学生的课堂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回答老师的问题很轻松,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深奥的知识,即使是二年级的孩子,执行这样的课堂教学,在认识“周长”的情况下也能感悟“面积的意义”。
为准确了解学生对“面积”的掌握程度,可通过三道题对学生进行知识前测。
1.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面积吗?
2. 这两幅图,你知道哪幅图的红色部分表示周长,哪幅图的红色部分表示面积吗?(如图5)
3. 运动场和办公楼,哪个占地大一些?(如图6)
测试结果如下:
第1题:(见表1)
第2题:能准确区分的学生有54人,正确率100%。
第3题:能准确比较的学生有54人,正确率100%。
由以上前测结果可知:
对于面积的含义,大部分学生处于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状态;在“周长”与“面积”两者同时出现时,出于强烈的暗示,学生能在掌握“周长”含义的知识基础上,用排除法找到“面积”;在两个面的大小有明显区别的情况下,学生也能非常准确地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这些结果,是学生或通过生活经验,或通过知识迁移得到的对“面积”知识的最原始理解,当然,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的资源。
其实,这堂课,难的不是感知面积的含义,而是通过模仿、通过迁移、通过种种操作丰富孩子的体验,夯实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在今后更大的学习范围内准确区分“周长”和“面积”,提炼出“面积意义”的数学模型。“学生的智慧在指尖”。笔者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在认识了周长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顺应自己的知识基础开展学习,借助多种操作层层推进,着重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真正参与到面积概念的感知、理解并内化的全过程中,在感悟中提升学力,学会方法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这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
课堂定位
在课前思考与前测分析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思考,笔者对本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想法。
1. 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概念,其编排意图是希望通过联系具体材料,让学生以丰富的体验为基础,对“面积的含义”进行自主抽象、概括并理解。
2. 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合理应用,是这个知识版块教学的重难点。本课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结合实例,在注重体验的层面上充分体会面积的意义,深刻理解周长与面积的本质区别。
3. 教学中,将重心从对面积概念的“静态”定义,转向“动态”地建构面积意义,让学习成为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实践
一、感知“面”
体验方式:找一找
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找一找,你能找到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同桌交流。
(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对象入手,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物体的表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知物体表面有“面”。)
二、体会“面的大小”
体验方式:摸一摸
1. 你找到的是哪个物体的面? 请你来摸一摸。
2. 摸一摸皮球的表面,与刚才摸的那些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意图:什么是“面”,光看远远不够,通过亲自摸一摸,从手掌的触碰把“面”的体会直接传递给大脑,形成直观表象,为内化本质提供支撑。)
三、掌握“面的大小是面积”
体验方式:说一说
1.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黑板面的大小就是?
2. 能像这样说一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意图:一方面让学生反馈对面积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这样,既有数学语言的模仿,也有数学知识的扩展。)
四、比较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
体验方式:比一比
1. 将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黑板面的面积相比,结果怎样?
2. 你还想比较哪两个面的面积?在小组里交流。
(意图:让学生尝试使用“面积”这个词语,描述课本封面与黑板表面的大小关系。在学生初步感悟面积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面积的含义,加强面积概念。)
五、区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体验方式:指一指
1. 长方形的面积在哪儿?谁上来指一指。
一起伸出手指比画一下长方形的周长。
2. 圆的面积呢?圆的周长在哪里?
3. 这些平面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六边形)的面积,你能指给小组里的同学看一看,再说一说吗?
(意图:通过指一指,学生能体会到图形一周边线的总长度是指图形的周长,而围在边线里的面的大小则是图形的面积,从而明确周长与面积是不相同的。用儿童化的语言描述就是:周长一条线,面积一个面。)
六、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体验方式1:看一看
江苏、青海、山西、湖南,把这四个省的图形描下来,再把它们的面积按顺序排一排。
小结:面积的比较,大小区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得出结论。
体验方式2:比一比
红色和绿色的长方形,哪个面积更大?(如图7)
有的时候,光用眼睛看不一定准确。请你拿出信封里的图形模型,动手比一比。比完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小结:重叠起来比一比,也是比较面积大小的好办法。
体验方式3:数一数
这两个图形都是长方形,能一下子看出谁大谁小吗?(如图8)
看来,观察法和重叠法对于这种情况都不太适用。我们可得另外想个好办法。小组讨论,出示图9。
小结:小方格是测量面积的好帮手。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无论怎样摆,它都不受位置和方向的限制,所以国际上规定用正方形作为面积的单位。
(意图:首先,相比的两个面大小区别很明显,可以直接判断;接着,出示两个形状一样的图形,这时仅凭直接观察不能判断,引导学生用重叠法;再者,当重叠法也不能解决问题时,如图8,两个长方形一个长而窄,一个短而宽,“逼”着学生想到数方格的方法。在多种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面积的意义,并且为面积单位的教学做了孕伏,同时还渗透了测量面积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