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系,桂林 541001;2.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武汉 430072)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建立公正、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Xiao,Zheng,& Chen,2014)。如何增强个体亲社会行为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比如在社会层面的研究发现,社会阶层(Piff,Kraus,Cté,Cheng,& Keltner,2010)、社会排斥(姚小雪,2015)、群体认同(陈阳,2014)和社会创伤事件(Frazier,et al.,2013)等影响亲社会行为,也有研究发现权力(蔡頠,吴嵩,寇彧,2016)能够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如高权力、高道德认同的个体会在独裁者游戏中给他人分配更多的钱,在工作中牺牲更多的个人时间为公司工作,更少谎报工作时长(DeCelles & DeRue,2012)、花更多的时间帮助研究人员完成额外的实验(Chen,Lee-Chai,& Bargh,2001);再如,人格特质层面的研究发现,自恋可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丁如一,周晖,张豹,陈晓,2016)。
本研究拟提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新的因素:怀旧。怀旧(Nostalgia)指的是从情感上渴望过去,跟自我相关的一种社会情感(Zhou,Wildschut,Sedikides,Shi,& Feng,2012)。近年来许多心理学研究发现怀旧可以作为积极情感的储存库(Li,2015),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上的接近性(Stephan,Wildschut,Sedikides,Zhou,He,& Routledge,2014,Study 4)、助人(Stephan et al.,2014,Study 5)、捐款(Ford & Merchant,2010)、慈善意愿(Zhou,Wildschut,Sedikides,Shi,& Feng,2012)。实验研究也发现,相比回忆普通事件的被试,回忆怀旧事件的被试报告更大程度上感觉到“爱”和“保护”(Wildschut,Sedikides,Arndt,& Routledge,2006)。怀旧还可以改善对特殊群体的态度,如减轻体重污名(Turner,Wildschut,Sedikides,& Gheorghiu,2012),降低精神疾病污名(Turner,Wildschut,Sedikides,& Gheorghiu,2013),降低对老年人的歧视(Wildschut,Sedikides,& Turner,2017)、控制和降低偏见(Cheung,Sedikides,& Wildschut,2017)。组织领域的研究表明,怀旧还可以缓冲低程序公平在合作上的不良影响(Dijke,Wildschut,Leunissen,& Sedikides,2015)。以往这些对怀旧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涉及利他行为、公益性和社会规则、关系亲社会行为(Li,2015)。根据恐惧管理理论,当人们被诱发起怀旧时,他们就会提高对群体的心理投入(Sani,Herrera,& Bowe,2009)。实证研究证据表明,紧随着死亡提醒物,怀旧条件下的人们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群体偏好和认同(Castano,Yzerbyt,Paladino,& Sacchi,2002),增加了朝向群体成员的亲社会行为(Jonas,Schimel,Greenberg,& Pyszczynski,2010)。基于此,提出本研究假设1:怀旧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
进一步,怀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Stephan等(2014)发现,怀旧条件下的被试(相比控制组)通过趋避动机把自己和将要面谈的他人的两把椅子放置得更近;Li(2015)发现,怀旧可以通过帮助个体建立认同,增加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如高组织认同的被试更可能从事志愿活动和捐助非营利组织(Tidwell,2005),高组织认同的大学校友更可能经常代表母校参与亲社会行为(Mael & Ashforth,1992)。Zhou等(2012)把移情—利他假说引进研究,发现移情有资格作为怀旧和亲社会行为关系中的中介变量;也有研究者发现,童年记忆引发了道德纯洁感,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Gino & Desai,2011)。但以往研究主要是人际层面研究,鲜有从个体层面进行考察的,比如生命意义。本研究认为,怀旧激起的生命意义感可以增加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生命意义感是指“人们领会、理解或看到他们生活意义的程度,并伴随他们觉察到自己生命目的、使命、首要目标的程度”(Steger,Bundick,& Yeager,2009)。根据恐惧管理理论(TMT;Pyszczynki,Greenberg,Solomon,Arndt,& Schimel,2004),生活充满着可能逐渐损害生命意义感的各种经历(如死亡提醒物、被重要他人、社会排斥),而怀旧作为一个广阔的存在性资源,不仅帮助人们坦然面对与死亡有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灌输生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共享文化价值观,缓解存在威胁(Routledge,Arndt,Wildschut,Sedikides,Hart,& Juhl,et al.,2011),如研究发现,怀旧提升存在意义感、减缓被试意义缺失的压力(Routledge,Wildschut,Sedikides,Juhl,& Arndt,2012)。怀旧条件下的被试认为生活更有意义(Tilburg,Igou,& Sedikides,2013);Routledge等(2010,2012)研究发现,当死亡被凸显时,怀旧提升了意义感,高怀旧倾向(相对于低的)更大程度上降低了死亡凸显对生命意义感产生的有害影响,更少激活与死亡相关的认知体验。回忆怀旧事件(相比渴望的未来事件或最近积极体验事件)被试增加了意义拥有感,降低了意义寻求感(Routledge et al.2012);类似地,来自荷兰的调查表明,被暴露在怀旧抒情歌曲中的被试(相比对照组)报告增强了的意义感(Routledge et al.,2011)。此外,源自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怀旧的三种心理功能自尊(Greenberg,Solomon,& Arndt,2008)、亲密关系(mikulincer,Florian,& Hischberger,2003)和归属感(Hicks,Schlegel,& King,2010)有助于提升生命意义感。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怀旧能够通过一个或更多途径提升生命意义感。
此外,杨慊等人(2016)认为,生命意义具有动机作用,影响个体当下的行为选择方式。根据恐惧管理理论,拥有生命意义可以避免各种现实和潜在威胁,为了追求生命意义,个体更倾向于去从事亲社会行为。柯维和史密斯(2010)认为,有意义的生活与给予有关,对于意义取向的个体来说,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就是追求和实现幸福的过程。Baumeister等(2013)也提出,重视生命意义的人,相比起成为一个接受者,他们更愿意作为一个付出者去照顾和帮助他人,也更可能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对于意义取向的个体来说,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就是追求和实现幸福的过程。换句话说,拥有生命意义和追求意义的人会从事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对生命意义的威胁激发了怀旧,怀旧可以通过使人们相信自己过着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缓解意识到人类必死性带来的威胁,为保持这种生命充满意义的文化价值观,人们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Routledge,Sedikides,Wildschut,& Juhl,2013)。有实证研究提供了支持,如研究发现,怀旧条件下的被试评估意义威胁文章及作者更消极,评价无意义威胁文章及作者更积极(Routledge et al.,2011)。综上,提出研究假设2:怀旧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影响亲社会行为。
怀旧,研究者提到它兼具个人特质性和状态可变性(Li,2015),对其进行问卷测量和实验操纵也都很普遍。因此研究1拟对怀旧采用相关法加以测量,研究2进行实验操纵,以此互为验证。
2.1.1 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北、河南和广西三所普通高校学生中现场发放问卷50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为96.2%;其中男生172人,女生309人;来自城市的学生253人,农村的238人;独生子女245人,非独生子女236人;被试平均年龄20.30岁(SD=0.92)。
2.1.2 研究工具
(1)怀旧问卷
采用薛婧(2012)修订中文版南安普顿怀旧问卷(Southampton nostalgia scale:SNS;Routledge,Arndt,& Sedikides,2008),共5题,采用Likert 7点计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3.23,CFI=0.85,NFI=0.86,RMSEA=0.21。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2)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王鑫强(2013)修订生命意义感量表(Meaning in life,MLQ,Steger et al.,2009)中文版。共10题,采用Likert 7点计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3.47,CFI=0.80,NFI=0.83,RMSEA=0.12。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3)亲社会行为量表
采用寇彧等人(2007)修订的亲社会行为量表(PTM),共26题。采用总均分,分数越高表明被试的亲社会倾向就越高,采用Likert 5点计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4.14,CFI=0.86,NFI=0.83,RMSEA=0.11。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采用SPSS 22.0和AMO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common method variance,CMV)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在数据施测过程中强调匿名性,部分项目反向计分等措施进行事前程序控制。数据回收后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事后统计控制。结果表明,未旋转的10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其累积贡献率为63.76%,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为22.08%,远小于临界值40%,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4.2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如表1所示,怀旧与生命意义感(r=0.20,p<0.01)、与亲社会倾向(r=0.21,p<0.001)显著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亲社会倾向显著正相关(r=0.37,p<0.001)。该结果表明可进行下一步中介作用检验。
表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矩阵
注:分类变量虚拟化,变量编码:男=1,女=0;独生子女=1,非独生子女=0;城市=1,农村=0。
对所有预测变量进行均值中心化后,使用分层回归法、Sobel检验法和Bootstrapping程序检验生命意义感在怀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表2 生命意义感在怀旧与亲社会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注:(1)表中的β值为标准化回归系数;(2)用于估算偏差矫正置信区间的拔靴重抽样样本(bootstrap samples)数为5000。
表2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的影响之后,生命意义感在怀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1.52%。Bootstrapping程序分析表明,怀旧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β=0.16,SE=0.05,t=2.71,p=0.0070,95%CI=[0.04,0.27]。生命意义感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β=0.24,SE=0.04,t=5.72,p<0.001,95%CI=[0.15,0.32]),在控制了生命意义感的效应之后,怀旧对亲社会行为的直接效应依然显著但有所降低(β=0.09,SE=0.03,t=2.35,p=0.0195,95%CI=[0.01,0.16])。构成5000个样本的一个Bootstrapping程序提供了额外的证据,即怀旧的直接效应在95%的置信区间上为[0.01,0.16],不包括0,在间接效应中是[0.01,0.07],也不包括0。进一步的Sobel检验也支持了这一结论(Z=3.52,p<0.001)。
研究1采用问卷法证实了研究假设,即怀旧与生命意义感、亲社会行为的正相关关系,生命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两个假设得到证实。但相关研究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推论,且横断研究设计对中介效应的分析可能存在偏差(Maxwell & Cole,2007)。为克服该局限性,研究2通过实验室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3.1.1 被试
从广西某高校招募在校大一新生,他们参与实验换取学分。得到有效数据82份,其中男生28人,女生54人;城市31人,农村51人;独生子女18人,非独生子女64人;平均年龄18.73(SD=0.77)。
3.1.2 研究程序和研究工具
使用实验方法启动自变量怀旧。被试来到实验室之后,首先将被试随机分入实验组和控制组,通过写作任务,操纵其产生怀旧(vs非怀旧),然后完成生命意义感量表(中介变量);再次做独裁者游戏(因变量);最后填写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全部完成后,给被试小礼品并解释研究目的。
遵照之前学者(Shepherd,Kay,Landau,& Keefer,2011)建议,研究通过预实验来考察操纵效果。43名大一学生(与正式实验样本不同),其中女生30人,男生13人,平均年龄18.66岁(SD=0.69),被随机分配到这两个启动组。核查条目如“此刻,我感到非常怀念过去”等三个条目,7点计分,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0。结果显示:怀旧组的怀旧(M=5.07,SD=1.35)显著高于非怀旧组(M=3.95,SD=1.61,t(40)=-5.52,p<0.001,|Cohen’sd|=0.81),差异显著,证明该实验操纵有效。
3.4.1 怀旧启动
使用实验操纵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配至实验组和控制组,参照以往研究(Wildschut et al.,2006,Study 5;Zhou et al.,2008)写作任务,首先介绍怀旧的概念,然后让被试回忆并写下值得怀念的过去经历事件/普通事件,越详细越好,再写下跟怀旧事件/普通事件相关的四个关键词,从而操纵其产生怀旧和非怀旧情绪。
3.4.2 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与研究1相同的生命意义感量表(MLQ)中文修订版,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χ2/df=4.35,CFI=0.85,IFI=0.83,NFI=0.87,TLI=0.77,RMSEA=0.15。该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0。
3.4.3 亲社会行为量表
研究1测量了外显亲社会行为,借鉴以往研究,研究2使用独裁者游戏来测量被试的内隐亲社会行为(Fowler & Kam,2007),在独裁者游戏中,被试有10个代币(10点计分),较高的分配(被试分配5个或5个以上代币给对方)反映了被试较高水平的利他行为,代表着被试乐意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而有利于他人的福利(实验材料见附录)。
通过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Bootstrap程序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3.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与预期的一样,操作怀旧组的怀旧与生命意义感(r=0.26,p=0.02),与利他行为(r=0.13,p=0.26)显著相关。此外,怀旧组的生命意义感均分(M=5.16,SD=0.70)显著高于非怀旧组(M=4.83,SD=0.82),t(80)=-1.96,p=0.05,|Cohen’sd|=0.45,95%CI=[-0.67,-0.004]不包括0。怀旧组的利他倾向(M=5.50,SD=1.62)显著高于非怀旧组的利他倾向(M=4.34,SD=1.19),t(80)=-4.43,p<0.001,|Cohen’sd|=0.82,95%CI=[-2.03,-0.83]。这些结果表明实验启动的怀旧在生命意义感和利他行为上有正效应。
3.6.2 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编码怀旧组和非怀旧组分别为+1和0,通过Bootstrapping程序进一步探索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分析表明怀旧组启动的怀旧显著预测利他行为(β=0.21,SE=0.09,t=2.10,p=0.04),怀旧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β=0.15,SE=0.05,t=2.51,p=0.02),生命意义感显著预测利他行为(β=0.25,SE=0.21,t=2.15,p=0.02)。在控制了生命意义感的作用之后,怀旧在利他行为上的直接效应变得不再显著(β=0.14,SE=0.09,t=1.46,p=0.15)。5000样本的Bootstrapping程序提供了额外的证据:怀旧通过生命意义感在利他行为上的间接效应为[0.01,0.21],不包括0。直接效应是[-0.05,0.33],包括0。这表明生命意义感完全中介了怀旧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2通过实验法操纵怀旧(vs非怀旧情绪),对中介模型进行因果验证。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怀旧更能增强生命意义感,进而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两个假设得以证实。
本研究1用问卷测量方法,研究2使用实验方法,都证实了研究假设1,即怀旧条件下的被试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如最近研究也证实,怀旧可以削弱人对金钱的欲望,怀旧组被试更倾向于把钱捐给陌生人(Lasaleta,Sedikides,& Vohs,2014)。
生命意义感理论认为维持意义和追求意义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们在生命意义受到威胁时,就会有寻求生命意义的强烈动机,更可能通过从事亲社会行为来保持意义(Frankl,1992)。此外,寻求意义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人类必死性的意识和社会排斥所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的激发。为此,在对生命意义的积极寻求的过程中,个体也会出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Skaggs & Baron,2006)。有实验研究提供了支持,如被诱发了生命意义感的被试(相对控制组)有更多的亲社会倾向(Tilburg & Igou,2017)。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人类寻求持久的生命意义的原因是他们意识到死亡困境,通过怀旧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防御,以对抗不可避免的、绝对的、物理的毁灭威胁,从而缓解了意义焦虑,提升了生命意义感(Becker,1973)。实证研究提供了支持,如在死亡突显情景中,高怀旧倾向的被试体会到更多的生命意义,这也表明怀旧不仅增加了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感知,并且能够提供一种重要的资源来缓冲现存的危险(Routledge et al.,2011);Hepper等人(2012,Study 7)使用原型调查发现,不同年龄的被试思考一个以怀旧的中心特质(而不是外围)为特征的事件,他们体验到更多的意义感。
本研究一个重要发现,生命意义感中介了怀旧在亲社会行为上的效应。即怀旧越高,被试的生命意义感越强,生命意义感越强,个体更可能从事亲社会行为。有研究者认为,被标签为“文化-生活-脚本”的怀旧事件是确保个体的生命意义体验的平台(Berntsen & Rubin,2004)。同时,怀旧也支持一种观念,即认为生活是有意义的(Juhl & Routledge,2014)等;有研究发现,怀旧过滤掉不愉快的因素来保持或强化生命意义感(姚小雪,2015)。实验研究也提供了支持,如研究发现怀旧组的被试对他人的痛苦表现出更多的移情(Zhou et al.,2012)、知觉到更多的社会支持(Zhou,Sedikides,Wildschut,& Gao,2008)。生命意义感中介了怀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通过激发大学生怀旧,比如看怀旧电影,购买怀旧物品等,增加其亲社会倾向。也可以通过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以便在触发其怀旧的情境下增加亲社会倾向。
本研究使用两个互为补充的研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一定实证支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怀旧的测量方法比较单一,后续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诱发怀旧情绪,借鉴广告领域的方法启动怀旧情绪,比如音乐,气味和视觉广告等(李斌,马红宇,李爱梅,凌文辁,2015)。其次,完善亲社会行为的调查,使用更真实的测试方法代替行为意图的测量,比如社会善念(social mindfulness)。第三,本研究主要采用大学生被试,根据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老年人应该更容易怀旧,后续研究可以扩展到老年人等其他群体来检验怀旧的年龄效应。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状态怀旧和特质怀旧,均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2)怀旧既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又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