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勤
摘 要 民国时期,柳州职业教育在不断引进、吸收西方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自身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政府大力支持举办职业教育、社会各界给予极大关注,合力办教育的特点,也使得柳州职业教育在办学力量、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得到较快发展。这种发展特点也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民国时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8-0062-06
柳州①地处广西中部偏北,是多民族聚居地,素有“桂中商埠”之称。同时,因其与汉族文化交往密切,至明代已有“粤西声名文物盛郡”之誉,为当时桂中、桂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城市之一,其文化教育较之广西其他地区更为发达。近代,随着西方职业教育理念的引入,柳州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引进、吸收西方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自身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研究柳州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其发展特点,对于理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国时期柳州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清末民初,“学堂分为普通和实业两个系统,实业学堂亦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实业包括农、工、商三方面,农业学堂是实业学堂中的一种。”[1]民国时期,柳州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农工商三类学校均有涉及,但大多为农业、工业类职业学校。其间,柳州职业教育发展虽时断时续,但总体上仍在向前發展。抗战时期,虽然存在广西经济落后和战争负担等多方面不利因素,但在柳州沦陷前,职业教育还是在困难中艰难持续前进。而且,由于抗战初期,柳州作为后方接纳了其他沦陷区的中学和高等学校迁入,也为柳州职业教育注入了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柳州职业教育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业学堂时期(清末民初)
在我国农业学堂教育发展的早期,出现了一股兴办蚕桑教育的热潮,柳州也不例外。柳州土质肥润,气候和平,种桑畜蚕,较为适宜。而且,养蚕可以带动男女老幼共同参与进来,使得多数百姓有事可做,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经省劝业道调查,“清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马平县三都乡产蚕较附城为多,洛垢、那甫(拉堡)出蚕较好,郡城收户和源中和堂去年收丝 ‘千七八百斤,在香港售出。获利甚丰。”[2]为适应蚕桑养殖需要,马平县蚕业讲习所于次年成立,专门传授蚕桑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马平县蚕业讲习所借县属民欠牛本银1000两为开办费。谭志岳(马平县留学日本东亚蚕业学校毕业生)为县蚕业讲习所所长兼教员。报名者34人。”[3]
在课程设置方面,马平县蚕业讲习所分学理、实习2项。根据学习时间不同,开设不同课程,类似现在的理论课与实习课,这也符合按照时令节气来确定开设课程的规律。在非蚕桑期开学理课,蚕桑期开实习课。两科的课程是: 学理科设气象学、土壤学、肥料学、养蚕法、蚕体生理、蚕体解剖、蚕体消毒、桑树栽培、制丝纶、蚕照业法规;实习科设蚕科审查、杀蛹、消毒、养蚕、蚕茧审查、桑树栽培、显微镜使用法、制丝、解剖。16~20岁品德端正、文理通顺的青年均可报名进入马平县蚕业讲习所学习,学习1年期满后,服务2个蚕期,才可毕业,但是学生须自主择业。马平县蚕业讲习所的开办,解决了养蚕业农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难题,也标志着实业学堂在柳州的兴起。清末民初,柳州工商业发展迅速。由于桑蚕业不是马平县的主要经济产业,其养蚕业并不十分发达,蚕桑教育得不到实业的支撑,且后继无人。民国初年(1912年),蚕业讲习所不得不停办。
(二)快速发展时期(1925年至抗战结束)
民国14年(1925年)新桂系统一广西后,柳州被确定为广西的工业中心,先后建起了机械、化工企业和其他企业。抗战爆发后,沦陷区工厂内迁,柳州的工业发展极一时之盛,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和化工业等在全广西占据了重要地位,柳州在民国时期被誉为广西“工业的心脏”,是广西工业重镇[4]。经济地位的转变,为柳州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对于拥有专业知识的渴求越发强烈,职业技能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段时期,柳州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 以学校教育为主的职业学校
开办职业学校是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最直接途径,它具有见效快、办学效果明显的特点,受到社会的欢迎。
(1)办学情况
伴随着柳州工业、交通的发展,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为满足这方面的需要,民国15-17年间(1926-1928年),柳州工业专门学校、柳州第四女子职业学校、广西省立交通专门学校分别成立[5]。这些职业学校均培养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的学生。
民国21年(1932年),柳州开办平民习艺所。民国26年(1937年),上海私立立信会计学校到柳州办校,至民国33年(1944年),日军侵入柳州前停办。抗战胜利后,又办私立实用会计学校,民国32年(1943年),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杨卫玉等受广西省政府委托,在柳州开办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校址在沙塘[6]。在柳州创办的平民习艺所、立信会计学校、中华补习学校等职业学校均为社团办学,招收社会青年。平民习艺所招收来自柳州8县的男女青年,共约60人。上海私立立信会计学校和私立实用会计学校的学生中既有求职青年,也有在职会计。这些职业学校命运多舛,大多在抗战时期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反复开办,甚至最终停办。而且,学校对毕业生不包分配,需自谋职业。
民国28年(1939年),马保之先生(国内著名教育家马君武的长子、时任广西农业实验场场长)创办广西省立柳州高级农业中等学校(现柳州畜牧兽医学校)。该校成立时有教职员40人,学生200名,为中等专业学校性质,学制3年,校址在北郊沙塘,开创了广西中等农业教育的先河。民国33年(1944年),日军侵入柳州,学校停办。民国35年春(1946年),学校复课,几经周折,延续至今[7]。
(2)课程设置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符合当时实业救国的愿景,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多以工科为主。平民习艺所设工场4个,营业部1个。平民习艺所学科分为工科和文科,工科分织布、衣车、刺绣、织毛巾4个专业。文科课有尺牍、国语、三民主义、珠算、国技5科。两所会计学校均在柳州招生2班,晚间上课。柳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在其成立之初,开设农林、畜牧兽医两科[8]。这些职业学校培养了柳州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也为柳州職业教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开办职业培训班
开办职业培训班也是快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民国时期,广西实业院和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分别开设职业培训班,培训农林方面的社会急需人才。
(1)办学情况
广西实业院的前身是在大龙潭成立的柳江农林试验场(民国15年9月)[9]。次年,柳江农林试验场与梧州实业研究院、柳庆矿务调查处和柳庆、柳石造林事务所合并组成广西实业院[10]。广西实业院在其第一期农林技术员养成班的简章中明确指出,为造就技术人才起见,故开办此期农林技术员养成班。养成班主要培养各农林机关中下级技术人才、办理各县农林事业技术人员及指导改良农民生活之技术人员,共招收学员60名[11]。
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成立于民国21年3月1日,原称垦殖水利试办区,建设试办区是在政府改造旧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下成立的。试办区的教育工作“拟从村中学童及成年两方面一齐下手,先建筑校舍一所,内附设托儿所、幼稚园、小学及农民补习研究等班”[12]。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在开办时,“原筹备实验学校一所,以培植农林技术人员,后以经费关系未果。民国22年10月至23年1月间,以需要会计人员之关系,曾办薄记讲习会一班,计结业者18人;后又继续办一班,结业者7人。民国24年9月,招收农村服务人员训练班,学生40人。另办农人班一班,30人,系垦民青年分子。”[13]
(2)课程设置
广西实业院农林技术员养成班简章中明确规定,课程分为练习及讲授实验两部分。“一是练习。时间6个月。经营农林实业必须有强健之体魄,坚决之志向,方克有成。故学生入学之始,即将其分组支配,在本院各部轮流使用各种农具、垦荒、浇灌、整地、耕作,练习农林产制造及畜牧等事,以养成强健之体魄,耐劳之精神。且经过相当练习时期,然后授以学理实验,则明了自易而兴趣尤浓。二是讲授及实验。时间一年半。讲授及实验科目列下:数学、测量学、土地改良、农艺化学大意、昆虫大意、作物学、畜牧大意、植物病理学大意、园艺学、造林学、森林管理学、森林利用学、森林保护学、农具学大意、农林产制造、农场管理学。以上各科均附有相当实验。”[14]这些课程既有实际的农业操作,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堪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3)学习费用及毕业就业
“广西实业院农林技术员养成班修业期限定二年,毕业后成绩优良者,得呈请建设厅选派赴各农林机关任用,或派往各县办理农林事业。膳宿、学费一律免收,书籍由本院供给,笔墨及一切日常用品概由学生自备。”[15]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簿记讲习会学员,除分配于本区各部分外,在省内其他机关服务者亦有多人。农村服务人员训练班三年结业。农人班学员在学一年,教学均注重实际工作,以期养成垦民新村之中坚分子,作推进新村事业之准备[16]。
3. 工厂内开设艺校
民国15年7月,柳江各属行政会议举行。会议商讨了《筹设柳江平民工艺厂案》等提议案,建议筹建“第一平民工艺厂,设在柳州城厢附近。以增加生产,并使平民各习一艺以谋生计”[17]。《马平县实业概况调查报告》中也提到建立平民工厂,指出:“以平民工厂之设立,最有益于民生,按柳江设立平民工厂,预定分四期进行,第一期在马平业已开办,经费制定屠牛捐款项,每月约四千元,其出品为花布、洋袜、毛巾、线衫、冷衣等,工人系招艺徒充之,每三个月招一期,现有艺徒三班,每班三十人,六个月毕业,前三月为学习之期,须自备膳费,三月后酌给工资,毕业后照所出物价,给七成,服务期满由其自由经营。艺徒尽系女子,该厂出品,运销于长安、融县、古宜、古州、庆远、怀远、贵州、中渡、雒容等处。”[18]工厂中开设的艺校既满足了生产需要,也培养了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缓慢发展时期(抗战结束至解放前夕)
民国35年12月(1946年),桂林高级工业学校从贵州榕江迁到柳州窑埠,改称柳州高级工业学校,解放前夕移迁沙塘[19]。柳州高级工业学校初设机械、土木两专业,后加水利建设专业。解放前夕,迁移到沙塘后,增办电机专业。民国37年4月(1948年),柳州外科医院筹办护士学校[20]。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柳州当局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工业生产,而原外地来柳的工商企业大多返迁其原籍。后因当局忙于内战,社会动荡,经济崩溃,柳州工业呈现衰落景象[21]。受其影响,柳州职业教育也呈现出行进缓慢的状态。
二、民国时期柳州职业教育发展特点
民国时期,柳州职业教育经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通过不断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办学力量、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凸显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政府支持办学
新桂系统一广西后,以黄绍竑为首的桂东南籍将领,多数支持把省会迁往柳州。随后,在广西建设厅长伍廷飏的主持下,柳州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对教育、实业寄予厚望。
民国15年7月(1926年),伍廷飏在柳江各属行政会议开幕式中指出,柳州“现拟应举办的事大概可以分为治安交通教育实业四端。惟兹事体大必须政府与民众同理合作共同进行才有成功的希望”[22]。关于教育问题,“应当先注重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关于职业教育方面,打算筹设平民工厂,收罗柳庆游民,使其各习一艺,以谋生活。关于这个(实业)问题入手办法,打算先办农林试验场。农业方面注重育种及栽培,林业方面注重育苗及造林,再办高级农科中学校培育人才,并次第筹办各县、市、乡农会,以图农事改良。”[23]
在本次会议中,伍廷飏还提出筹建农林试验场及高级农科中学的提议[24]。《筹拟振兴柳江农业案》得到表决通过,决议中指出,“农业一途,学理经验,缺一不可。欲使学理与经验,互相印证,图谋解决农业范围内一切之问题,以期增进大多数农民之幸福,非现有农林试验场,以为实施之地。更有农业人才,共期就地改良补课。欧美各国之物质文明,凡关于实业者,无一不设有学校及试验场……第一步,先办农林试验场。定名为柳江农林试验场,场址设在柳州对河大龙潭。經费由柳江各属屠牛捐收入项下,酌拨十分之三充之。第二步,筹设高级农科中学校。办校宗旨是造就农业专门学术人才,研究解决柳江农民一切困难问题,以图农业之推广改良。校址附设于柳江农林试验场,其利益有三:减少学校试验场陈设管理及购买各种农具仪器等费;借用试验场职员为教材;各学生在试验,得有充分之实习。校内组织依据新颁高级中学农科条例,酌量编定之。但所授科目,必以柳江目前最急需者,如农林、垦务、蚕桑、畜牧等科,其余如生物学、兽医学、病虫害学及农业化学等专科,容俟有充足经费时,然后次第举办。柳江屠牛捐收入十分之三,除供农林试验场外,剩余者则拨归高级农科中学校,作每年经常费用。如不敷时,得呈请政府随时酌量补助。”[25]政府提供办学场地和办学经费,助力柳州职业教育顺利发展。
民国23年2月1日至4日(1934年),召开柳州第一次县行政会议,县督学莫家彦等5人提议的《县立初级中学校应改为实业校案》认为,“柳州既有省立四中学校,且每期招班较前增加过倍,凡高小毕业生有志向学者,尽可迳向省中投考,当可收容,似无设立县中之必要。复查本县童生很多,且畜牧事业未见发展,故应请将县中改为县立实业学校,以培地方生产之才,而符实业教育之意旨。”解决办法就是:“先办种植、畜牧各一班,但该校原有初中各班,以办至毕业为限。”[26]最终提案得到通过,县府令饬县中暂时停止招初中生,在本年开办实业班。
经过多方努力,政府办学收效显著。民国35年(1946年),广西中等教育会议在桂林召开。会议认为:“本省十余年来建设的成绩在全国各省中荣居前列,已为公认之事,而建设成绩最佳者,似在教育。专就中等教育来说,本省中等学校,虽在战前数量不多,分布亦欠均匀,但七七抗战发生而后,本省中等教育在质与量两方面,即有长足的进展,边远县份,都有中等学校的建立,学生的程度亦普遍提高了。这些成就,不能不归功于本省政府当局的领导有方和教育界人士之埋头苦干。”[27]在此次会议中,柳城县立初中提出“请省府普遍设立各科职业学校以便深造志在职业之中学毕业生使其知识技术专门化而利建国”的提案[28]。这个提案,受到广西省教育厅的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在举办职业学校的同时,柳州交通、实业等方面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桂系将柳州作为广西的实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在工业、农业、交通、市政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其中机械制造、生物化工、采矿冶炼、军工制造、城市建设等方面最为突出[29]。办学与发展实业相得益彰。
(二)社会各界关注
在柳州,不仅政府对于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对于发展职业学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兴办职业学校对柳州实业起到推动作用,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希望将原有基础教育顺应形势改为职业教育,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解决民生问题。
《柳州教育月刊》②民国20年第1期刊登的《今后改良本县教育的我见》中建议筹办中等、初等职业学校及幼稚园人才养成所。作者认为,高小毕业生除少数升学和工作外,其余多数过着无聊的游民生活,“设计补救这种缺点,最好是筹设中等与初等的职业学校,尽量收容他们去学习生活上的技能,不惟减少游民,而且可以增加社会上的生产。”如果小儿在上学之前未接受幼稚园的教育,则在学校多数会撒娇、赖哭,“多设幼稚园,可以补救这种缺点,这么看来办幼稚园人员养成所,也是必须要的。”[30]县教育委员龙纶甫认为,若要让儿童养成好的习惯,则需进入幼稚园学习。而“欲办幼稚园,必需保姆,而保姆非立专校,招学生,施以严格训练,不能得良好之人才。若能于此时办一保姆学校,或附设于女中内,则不转瞬间,有保姆学识者如云”。筹办保姆学校势在必行[31]。
胡仲钦在《柳州教育月刊》民国21年第8期中分析了柳州蚕桑业的实际情况后,提议兴办柳州蚕业学校。他认为,“蚕桑为实业教育之一,则蚕业学校,更宜从速兴办也。清末时代,曾在谷埠开办蚕业学校,成效甚著。蚕业发达而复,将见一家畜蚕,可供十家工作,壮丁植桑采叶,老幼选蚕茧,妇女纺丝织绸,多数民众,具有工作,民生问题,不难解决,能如是也,民富则国强矣。今拟请在柳州地方,设立蚕业学校一所,请政府命令各区选送子弟入校学习,一面畜蚕,一面纺丝,一面织绸,一面晒莨。迨学生毕业后,散之回柳,分头兴办蚕业,则柳州之实业,不难发达,而柳州之民众,可期其富强矣。”他提出具体实施办法:“设立柳州蚕业学校一所,设校长、畜蚕教员、纺丝织绸教员、晒莨及煮染教员、校役各一人,植桑工人二人。除建校舍、蚕室外,各项器具及工本拟提公款五百元一次作为开办之费。拟收学生五十人为一班,定一年毕业。各学生不收学费,不给膳费,但对于勤力工作之学生,应酌给金钱奖励。学校每年所出之丝绸,获利若干,除奖励学生外,悉数归公,充作学校资本。学校应负有代各民众购种售丝之义务。”[32]
社会各界人士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关注,他们对柳州职业教育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具体实施办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社会各界人士的前瞻意识和积极参与也成为推动柳州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1. 完整的招生制度
广西实业院第一期农林技术员养成班简章就从培养宗旨、招生名额、入学资格、考试各方面的安排、入学手续、开学日期等方面对整个招生过程进行了说明。招生简章内容详细,要求明确,其认真办学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2. 完整的教学运行机制
(1)制定完善相关学生规则。广西实业院农林技术员养成班在学员入院学习之初就制定了各种学员规则,后期还陆续进行了相应修改和增添。“该班各种规则,除练习、请假、宿舍、会食各种规则,业已制成公布外,其余未制备者尚多,亟应分列制定,以资遵守。计已制定者,有学生遵守通则,教室规则,试验规则,自修室规则,诊断规则等多种。”[33]
(2)课程设置。职业学校在开办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地方作出相应调整。在广西省中等教育会议中,柳州高级工业学校在提案中建议“同性质职校以不分设为原则,工业职校设科以一科设备完成再及其他科,工业职校应用英文数学理化并入职业学科讲授”。决议案第九十一案确定“高级职校职业学科教师每周任课十六小时,初级任课十八小时”。第九十四案重新制定职业学科及实习之伸算时数计算办法。第九十五案将“高级职业学校普通学科英文数学理化并入职业学科内讲授,其非必要者,并予减免”[34]。
(3)学生深造。对于修业优秀的学生,学校也为他们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广西省中等教育会议中,其议决案第三十四案就是“关于高职校优良学生拟请准予免费保送直升大学以资鼓励而宏造就案”。在这个决议案中,提出了以下的实施办法:“各高级职校成绩优良之毕业生名单应由校抄录一份呈送广西大学备查,毕业成绩在七十分以上八十分未满者参加考试成绩与普通学校学生相等时当优先录取之,毕业成绩在八十分以上者由原校函送免试升入大学肄业。”[35]升学渠道的畅通,也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了上升通道。
3. 教师待遇问题
对于职业学校教师的薪资待遇,在广西省中等教育会议议决案第八十案中有专门的规定。“职业学校校长之以往任职年资,必要时得以现任荐任职以上二人证明行之,职业学校校长兼任教师,其生活补助费基本数,如改发实物时,仍应加入计算。职业学校教师,以往任职年资,必要时得由现任职之校校长之负责证明之。职业学校职教员之考绩,于每年度终了时行之,其优良者,得晋一级至二级。职业学校职业科教师,一律加三成支给,薪俸加成数在内。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服务满两年未有过失者,各晋一级。职业学校事务主任,合于教师资格者,照教师叙薪,其不合于教师资格而有普通中学毕业资格,历任事务职务五年以上者,高级由十二级起叙,初级由十级起叙,其五年之年资,并照起叙 。”“凡专门以上学校各院系毕业生,任同性质之高初级职业学校教师,高级由十级起叙,初级由十二级起叙。此类教师,所有在各有关技术任职期限,按每年晋一级计算超叙,其毕业前及任职后间断中之技术年资,仍认有效。”[36]对于职业教师资格审查及薪级核叙办法也有严格规定,“凡未经任教,而在技术或技术行政界曾服务多年之大学畢业生,对所担职业学科确能胜任者,应予任用为正式教师,其薪级可照其最近薪级核发。”[37] 职业学校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待遇也有相关规定,将其名称由“导工”改为“实习指导员”,使其更加名副其实,并且增加职业学校教师的名额,有利于他们的继续聘用[38]。稳定和改善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向前发展。
(四)具有职业教育核心聚集区
柳州职业教育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有一个职业教育的核心聚集区——沙塘。沙塘“位于柳州柳城之间,柳三公路之旁,距离大河八里,亦有马路直达,交通尚称便利”[39]。民国时期,柳州多所职业学校在沙塘地区办学,是一个集学习、培训、考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教育集聚区,类似于现在的职教园区。而且,该地区有荒原、山地、水田多亩,最为适合农林学生实习训练和进行各种农林培训。
1. 职业学校(研究所)聚集区
据统计,具体办学地址在沙塘的有3所职业学校,即柳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柳州高级工业学校。除此之外,广西农业试验场(场址在沙塘)长期举办农林技术人员养成班[40]。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也在沙塘设区,总体协调试办区的相关事宜,也开办农林技术人员技能培训班[41]。“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农业试验场、中央农业实验所广西工作站、农林部广西省推广繁殖站、广西大学农学院、柳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等科研教学单位集结在沙塘。抗战期间先后在沙塘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的教授、技正、副教授65人,技士、讲师、技佐、助教等中、初级科技教育工作者数百人。”[42]各类职业学校和研究所聚集于此,有助于职业教育的交流和发展。
2. 举办各种职业培训
因沙塘聚集了多所职业学校和研究所,其地理条件又特别适合农林垦殖,故相关农林方面的技术培训也多选择在沙塘举办。
民国17年(1928年)6月,广西实业院举办首期农林技术人员养成班,马平等26个县68名农运工作员参加学习[43]。养成班学员在广西实业院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广西实业院所属各部里进行实操练习。民国27年(1938年)4月12日-5月3日 广西省府在沙塘首次开办稻作指导人员训练班,17个县、23个农场派员参加[44]。民国28年(1939年)1月15日至2月28日,省首期农业技术人员冬季训练班在沙塘举办。70余名技士、技佐参加[45]。民国31年(1942年),农林部在沙塘成立广西繁殖站,该站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遍及全省90余县,推广方式有:技术人员到各县巡回辅导、图片展、学用讲演、培训各县推广人员等[46]。通过举办这些职业培训,也提升了沙塘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沙塘有“抗战时期的中国农都”之称[47]。
3. 接待对外相关考察
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旧农村改造的示范区,前来参观考察的团体络绎不绝。其他职业院所也得到考察团的青睐。民国20年9月(1931年),日本驻华总领事到柳州,参观考察广西农业试验场[48]。民国33-35年间(1944-1946年),多国学者和考察团来到沙塘进行交流考察。印度农业考察团经桂林到柳州,参观考察广西农业试验场。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到沙塘参观。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副校长兼农学院院长赫济生率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16人,到沙塘考察并交流农学教育的科技情况[49]。同时,国内各种考察团、学者、记者等也到沙塘参观考察农业试验区建设情况,学习农村建设经验。
参 考 文 献
[1]章楷.八十年前的我国农业教育[J].中国农史,1994(4):80-87.
[2][3][10][43][44][45]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柳州大事记:远古—1995年6月[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58.59.80.81-82.107.110.
[4][21][29]柳州工业博物馆编.从桂中商埠到工业名城——柳州工业发展史话[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29.
[5][6][7][8][9][19][20][46][49]李厚全,主编.柳州20世纪大事记[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25,30,32.87;72,75;74;25;104-105;111;83;89,90,105.
[11][17][22][23][24][25]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柳州民国文献集成(第二集)[C].香港:京华出版社,2005:92.58.28.29.33.59-60.
[12][13][14][15][16][33][41]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柳州民国文献集成(第三集)[C].香港:京华出版社,2006:426.169.93-94.94.169.92-94.139.169.
[18][26][30][31][32][39]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州民国文献集成(第一集)[C].香港:京华出版社,2004:336;63;126;238;237-238;341.
[27][28][34][35][36][37][38]广西省三十五年度中等教育会议总报告书[Z],1946:183.67.165.116.158-159.160.106.
[40][48]刘汉忠,编.民国柳州纪闻[C].香港:香港新世纪国际金融文化出版社,2001:243.11.
[42][47]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柳州市志(第一卷)[C].南寧: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总述(Ⅰ·5).(Ⅰ·6).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Concentrated Region during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Case of Liuzhou
Yang Yongqin
Abstrac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Liuzhou,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tion and absorption of advanced Western ideas, forme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feature that adap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ot good results. The features of cooperative school-running that government strongly supporte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ll social circles payed more attention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ed vigorously in school-running quality,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er building, and social services. This feature provided references to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concentrated region.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minority concentrate reg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Yang Yongqin, librarian of Liu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