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变迁与展望

2018-12-06 13:26杨文杰祁占勇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杨文杰 祁占勇

摘 要 彰显公平正义的招生制度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经历了注重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顺应市场调节、提升人才质量、协调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四个阶段,体现了职业教育内部招生规模从博弈走向协调、职业教育分流方式从僵化向灵活发展、职业教育招生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招生管理由中央统一到地方透明化发展等特点。我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仍需要从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做好中高职衔接、增强职教招生方式多元化、深化职业教育招生管理与宣传工作等方面不断完善,以使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更加健全。

关键词 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发展历程;招生计划;招生方式;招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8-0017-07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能够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制定面向人人的、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1],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招生制度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等的总称[2]。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主要包含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招生方式、招生管理和招生对象等内容。回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发展历程,对于改革现代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一、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发展

依据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注重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阶段(1978-1990年)、注重顺应市场调节的发展阶段(1990-1999年)、注重提升人才质量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2000-2007年)、注重协调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2008年以来)4个阶段。

(一)注重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阶段(1978-1990年)

文革结束后,面临我国一穷二白的窘境,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能够将大量的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党和国家意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步入正常运行轨迹。

为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培养更多实用的技术技能人才。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扩大各类职业学校的比例,制定学校跨省招生计划,实施跨省招生[4]。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要求,大大增加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数在整个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在发展规模上,1983年在《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結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依然贯彻执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强调中学阶段的分流。注重发掘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力,扩大中职招生,使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相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采用国家计划招生和用人单位委托招生的方式。1986年,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又一次强调,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应大体相当。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上,《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增加农业中学和其它职业中学的比重,探索适合农村职业教育的招生办法,面向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5]。同年,《关于充实加强农林第一线科技力量的报告》中规定,农林院校的招生面向农村,定向招生,择优录取。1986年《关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情况报告》还指出,各类中专、技校要发展横向联系,招生面向社会、扩大招生规模。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主要是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为主,高等职业教育经过改制或新建的方式得以发展,注重中学阶段的分流,普职规模保持大体相当的比例。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方式[6],招生管理主要由中央负责。

(二)注重顺应市场调节的发展阶段(1990-1999年)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建立起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职业教育在招生体制上开始进行积极的改革发展,逐步建立由市场来调节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

为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通过城市高三分流、农村初三分流等多种形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要顺应市场的调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由国家制定,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和指导,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招生体制。为适应市场需要,《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强调依据市场需求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大部分人自主择业”的机制,加强地方对中等专业教育发展的管理,扩大中专学校自主招生权,增加招生数量。另外,《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要求职业学校实施招生收费制,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加大招生需求的市场调节。在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依据市场需求。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需求时,可实行“三改一补”的形式发展。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奠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7],将教育分流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在职业教育分流上,《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指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三分流。为做好职业教育的招生工作,国家教委、计委在《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的意见》中强调,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后实行统一招生计划、录取标准,学生缴费上学,将招生计划分配到地区(市),相应做好招生并轨改革的宣传工作。1998年,高职发展进入新时期,教育部在“三改一补”的基础上,提出“三多一改”的发展方针。同年颁布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进一步指出,每年新增的高校招生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享有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责权。探索多种招生方法,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近期3%左右)进入高等职业学校。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将发展高职的权限交与地方政府,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可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毕业生。

20世纪末,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向上的趋势。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注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招生权限由中央转交给地方,职业教育分流上也作出明确要求,普职招生方式、招生计划趋向统一,实行招生收费制度,顺应市场需求,为人人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教育提供可能性。

(三)注重提升人才质量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2000-2007年)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多层次的劳动者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党中央强调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受高校扩招的影响,中职的招生受到冲击。2002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跌入谷底,劳动部出台相应的改革方针,促使中等职业教育从注重数量的扩大到注重质量的提升,保障人才输送质量。《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扩大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的比例,高等职业学校享有更多自主权,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联合办学招生。为具体落实中高职衔接的招生制度,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将五年制高职分为三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对招生专业设置也提出要求。《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提出实行“订单式”培养,扩大相关院校的自主权。加强对紧缺人才院校和专业的宣传、支持和安排优先招生。《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优先支持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加大实施“订单式”培养。在专业设置管理上,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各省级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强对本地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规定,各地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鼓励开展单独招生试点。对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继续加大职业教育规模,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同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强调利用优质资源进行跨地区联合招生,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并对招生管理权限进行了改革。

显然,这一时期的招生制度强调国家在关注发展职业教育规模的同时,注重发展职业教育的质量。中职改革招生制度,注重提升中职的教育质量。高职院校进一步取得招生自主权,招生专业的设置和招生录取上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并向中等职业学校扩大了招生比例。国家在招生管理上起着整体调控的作用[8]。

(四)注重协调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2008年以来)

伴随着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遭受动荡,中国在经济危机面前依然保持稳步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力量,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当然,就职业教育而言,在招生制度上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协调好内部发展关系。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建立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权限全部交由地方政府,探索自主考试、注册入学、破格录取等多种招生录取方式。2012年,教育部下发通知指出,拓宽招生服务面向,完善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制度改革,要求各地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管理服务平台和信息系统。在招生考试的方式上,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完善职业学校的衔接体系。2013 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9]。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将高职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中职学校毕业生可通过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报考高职,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注册入学。普职招生的发展规模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建立健全多样化的考试招生方法。《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对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鼓励院校与企业合作制定招生方案,并将相关招生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招生计划统一管理。2015年,职业教育评估报告中肯定了中职发展的规模,强调职业教育实现不同層次的衔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严格规范招生工作,加大招生的督促力度和宣传工作,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

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逐渐灵活开放,地方政府和院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招生权。招生的对象再次拓宽,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招生管理工作更注重公开透明。为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知识+技能”的招生方式逐步得到完善。

二、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

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满足不同个体对于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关键是完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把好“入口关”。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发展,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

(一)职业教育内部招生规模从博弈走向协调

纵观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内部的招生规模的发展也经历波折。首先,中等职业教育在招生规模上经历了1978年左右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的急剧缩减,再到2005年后的恢复发展期。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在1980年起步发展时就比较稳健积极,到1999年高校扩招时期,增势旺盛,招生人数大量增长,直到2010年出现小幅波动,基本平稳。

1978年至1998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逐年增长,学校数量以及招生所占比例也迅速扩大。随着1998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加上中等职业教育本身缺乏特色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在2000年前后遭受到重大冲击,招生数量迅速下降。2001年与1998年相比,中等职业学校数由2.22万所减少到1.76万所,降幅21%;招生数由530.03万人下降到399.94万人,降幅为25%;在校生数由1467.87万人减少到1164.94万人,降幅为14%。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之比降低到40.5∶59.5,在校生规模之比降低到44.8∶55.2,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差距拉大。见图1。

图1 1990-2001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比情况①

资料来源:1990-1998年《全國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

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地方上建立职业大学,国家也陆续通过“三改一补”方式增加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到199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43万人,在校生117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432所。自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将名额主要放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上。步入21世纪,国家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增长迅速。与此同时,注重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的发展比例,逐步稳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截至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359所,比2015年增加18所,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达6528人。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09万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93.34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49%。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99.0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28%。②其中,从中高等职业教育各年度招生人数看,在2004-2013年间,招生人数略有波动。见表1。

表1 2004-2015年职业院校年度招生数量(单位:人)

年份 中职 高职

2004 5662000 2374271

2005 6556600 2680934

2006 7478200 2929676

2007 8100200 28382223

2008 8121100 3206011

2009 8685200 313385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二)职业教育分流方式从僵化向灵活发展

职业教育的分流是指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学生按自己的发展意愿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一般来讲,教育分流的方式有:外分式(进入职业学校)、内分式(接受职业课程)、交替式(接受完一定基础教育,进入到适合的职业)、参与式(校企合作)、沟通式(按自身条件灵活分流)[10]。40年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分流方式的发展与中高职间衔接关系的建立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密不可分。其中,中高职之间呈现从孤立发展、比例对接到内涵式衔接发展的特点对应职教分流的方式从内外分为主过渡到参与式并向沟通式迈进。

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激增。1985年,依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对于适龄学生一般从中学开始分流,使初中毕业的学生一部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高中毕业的学生一部分进入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分流以外分式为主。中职向高职的人才输送少、彼此衔接关系弱。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比例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很少有继续升学的机会。

国民经济大发展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1991年,普通高校实行招生改革制度,招收约占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5%左右的学生入学。1998年,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三分流。高职的招生制度规定,接受一定比例的中职学生对口招生。2003年,扩大院校自主权,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使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2006年,依然保持对口升学比例,教育分流仍以内外分式为主,辅之以校企合作办学的参与式,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对接关系。

内涵式衔接是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自主权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组织形式和招生考试方面,更加注重生源的质量和综合素质,实行多元化入学,突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能力培养的衔接。2012年,湖北、辽宁在全国首创“技能型高考”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2013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强调“知识+技能”结合,使接受完中职教育的学生能与普通教育学生一样,有机会进入到高等教育中去。高职(专科)注册入学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高职的衔接发展[11]。2014年,国家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分类考试,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在教育分流上,逐步向沟通式发展,中高职教育逐步建立内涵式衔接关系,统一对于人才多样化、高质量的培养要求。

(三)职业教育招生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招生制度40年的变革中,职业教育的招生方式逐渐从较为单一的国家统招向灵活的多元化方式发展。招生方式的变迁扩大了接受职业教育的范围,更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所需的多样化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受建国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1980年之前基本上遵循着国家“统招统分”的招生方式,对于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国家要求招生面向全国,招收不包分配的农村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中职的招生出现了委托培养、自费上学等多样的类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中职招生面更加广泛,招生制度更加规范,与普通教育并轨实行由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缴费上学的招生方式。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自主权,实行提前招生、自主招生、推荐注册入学、多次录取等多种招生方式[12]。而且,注重招生计划的合理分布,招生倾向于农村和西部不发达地区。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主张新的学徒制试点,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方式上更加多元,招生面向更广泛。

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方式最初实行“统招统配”,鼓励招收对口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有经验的人才深造学习,享有一定比例用人单位委托的招生权。1993年,高职扩大委托招生和自费生的比重。1997年之后,高等职业教育以招生指导性计划为主,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中教育应届毕业生。21世纪以来,为满足经济发展给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高职不断推进招生方式变革,逐步形成多元化考试评价并存的招生录取方式。如面向中职学生的对口招生即“3+2”模式、春季高考、五年制高职模式等[13]。为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健康发展,2010 年开始试点高职学校单独招生,建立高职注册入学制度。2013年以来,国家积极探索“知识 + 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开放多种入学形式。2014 年提出,到 2020 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15 年,高職院校与普通院校分类考试,高职提前招生实行一档多投、考生高校双向选择的招生方式[14]。

(四)职业教育招生管理由中央统一到地方透明化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的招生管理工作由中央转移到地方、高校,由封闭走向开放并逐步公开化、透明化,这一趋势顺应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使地方能够依据自身的资源培养特色人才,发展特色产业;高职院校获得自主招生权,能够灵活控制学校规模、合理控制专业设置,培养实用对口的技术技能人才。国家重视宏观指导与管理,督促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工作的公开透明,把握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局势,协调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初期,招生管理主要由中央教育部门统筹规划,提出纲要,由各大区统一部署,实行以地方政府为单位的统一招生体制,建立了各级招生委员会,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组织省内的招生工作,初步形成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工作组织管理体系[15]。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改革招生管理办法,开始将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与协调交由地方省级政府负责。首先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加强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领导工作。然后把发展高职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利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管理。21世纪以来,加大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实行目标责任管理。2012年,教育部要求各地建立和完善招生管理服务平台,采用规范化信息化管理。2013年,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完善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招生体制,加大信息公开。高等院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较为灵活,中央政府扮演着规划者和协调者的角色[16],负责做好对地方相关院校和专业的宣传、支持和促进人才紧缺型专业优先招生,同时,也加强对于高校招生工作的监督,注重强调高校招生工作的公开透明。

三、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反思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大、职业教育分流注重个体需要、招生录取方式多样、招生管理工作规范公开等。然而,我们也应该反思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方案,为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更好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强调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199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所占比例与普通教育相比均已高于50%。2002年前后普职比例虽有下降,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没有变,扩大职教招生规模,保持普职比例大体相当是发展职教的重要使命。可是,在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反思两种极端现象:“人才浪费”即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成本所培训的技术人才无法进入匹配的劳动领域就业;“人才紧缺”指国家产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高风险、高水准人才急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德国在2000年以后出现了职业教育招生数多于企业可提供岗位的尴尬局面,德国政府注重实施促进就业准备的专项计划,建立起为学生能进入双元制或全日制学校做准备的过渡系统缓解矛盾。所以,在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上,首先,注重职业学校招生的规模和专业设置满足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紧缺人才培养的需求[17]。职业院校招生的发力点在于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对口人才,缓解高技能、高危性类型人才的急缺。其次,注重职业学校招生专业的合理调整,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领域,及时调整招生规模避免产生更多人才浪费。再次,对于已经造成的人才数量和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手段,设置调节矛盾的多种专项计划。最后,加强职业教育规模发展与市场经济间的联系,做好市场需求的预测分析,将职业教育的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注重为经济转型发展储备所需的人才。

(二)推动职业教育内部招生有效衔接

1980年前后,国家注重对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实施高校扩张政策,高职迎来新发展。21世纪,国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高职实行多样化的招生方式扩大中职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比例。但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力度依然不够,突出表现在:专业课程不对称,招生开口较窄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成功打通[18]。职业教育内部衔接的问题,导致在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博弈现象。在德国,2005年生效的《职业教育法》中,允许学生在校接受职业教育与“多元制”职业教育的学时互认并被国家认可,拓宽了职教学生的流通渠道[19]。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内部协调发展。首先,在招生政策层面,扩大中职学生就读高职的规模,取消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完善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等招生方式。其次,在微观层面,如教学管理、学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学时互认等方面做好具体的协调对接,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共赢发展。再次,在内部建设层面,注重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各学制间相互融通,实行弹性学分制。最后,深化中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模式,构建动态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20],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内涵式衔接发展。

(三)加大职业教育招生方式多元化改革力度

随着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范围更广,要把不同类型的人才吸引到职业教育中必须制定更多样的招生方式。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基本以国家统招统分为主。1994年前后,建立自费上学招生体制。21世纪以来,中职实行注册入学、自主录取、多次录取;高职推荐录取、定向录取、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多样招生方式出现。招生方式的多元化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教育,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但我国目前孕育职业教育多元招生方式的环境还不完善,多元招生方式的发展使职业教育输送的人才质量难以保障。在德国,普职教育三次分流,每次分流对应不同类型的学校且可以相互流通,继续教育体系也很健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招生方式多样。为保障我国招生多元方式的有效实施,第一,要严格制定各种招生方式的详细录取办法和具体标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招生录取方式坚决不予认可;第二,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注重规范招生录取的流程和操作,保障各种招生途径进入的学生都能获得国家认可,接受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教育类型;第三,做好普职分流工作,为各阶段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多样的适宜发展的学校教育;第四,不管是顶尖人才免试还是“技术高考”都需要净化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树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理念,消除传统观念对于职教的偏见。

(四)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招生管理与宣传工作

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招生,国家应注重完善招生宣传和管理工作。21世纪以来,国家要求中高职教育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提升形象,实现全纳性学习社会。但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生源竞争激烈导致恶性招生竞争,一些地方学校聘请专职招生人员挖掘考生信息[21],或者是将招生名额划分到教师身上作为绩效评估的标准。国家逐步将招生管理的工作转移到地方和院校,但招生管理的自由和无序也造成了招生的困难。在德国,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招生进行宏观调控,发挥监管职能;联邦教育研究所(简称BIBB)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各技术大学自行组织招生工作[22]。为完善招生管理和宣传,首先,国家应当注重对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监管,注重宏观调控。对于各地方及院校的招生计划制定、招生专业设置,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应当具有知情权和指导权,合理有效发挥优势资源,带动西部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注重加强招生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招生信息、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规范化管理[23]。增强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实行招生计划核定、信息发布、宣传发动、学籍注册等统筹管理。再次,严格招生纪律,完善管理办法。加强规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中职学校的招生管理工作,建立分工协作的招生工作网。最后,将转变传统的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放在重要位置。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71.

[2]王金国,温金梅.山西中职学校招生制度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1):4-7.

[3]白继忠.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2(16):11-13.

[4][17]朱永新.中国教育改革大系.职业教育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4.14.

[5]杨金土,等.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上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1.

[6]杜连森.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的变迁[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27.

[7]陈鹏,薛寒.《职业教育法》20年:成就、问题及展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29-135.

[8]马婷.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发展变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258-259.

[9]温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26.

[10]李倩.浅谈职业教育分流制度[J].商,2014(14):185.

[11]唐磊.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3(19):229-230.

[12]杜连森.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的变迁[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30.

[13]崔岩,黎炜.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4):36-39.

[14]张亚群.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40年发展趋势解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5-12.

[15]洪小华.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活动史研究(1949-1999)[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33.

[16]祁占勇.落实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三维坐标——高校与政府、社会关系的重塑及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13(5):26-31.

[18]宋春林.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0):50-56.

[19]陈国良,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流情况[J].教育研究,2009(23):10-23.

[20]宋春林.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0):50-56.

[21]戴成林.高职招生改革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20):12-18.

[22]宋晓欣,闫志利,Müller-Rytlewski.德國应用科技大学招生制度特点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73-79.

[23]“中等職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5-12.

Change and Prospec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Enrollment System After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Yang Wenjie , Qi Zhanyong

Abstract  The key to vigorously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establish a fair and just enrollment system. In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enrollment system has four stages after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including enlarging the scale of secondary VTE, adjusting the marke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coordinating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VT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rnal enrollment sca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struggle to ease, vocational education shunt mode from rigid to flexible, vocational education enrollment mode from single to diverse, vocational education enrollment management from the central to the local. Of course, Vocational education enrollment system in China needs to do a lot of efforts to expand the enrollment sca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different enrollment methods, to do well in the recruitment management and publicity work, so as to mak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enrollment system more sound.

Key words  enrollment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enrollment plan; enrollment methods; enrollment management

Author  Yang Wenjie, postgraduat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Qi Zhanyong, professor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