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宗萍, 钟雪梅, 刘日娇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医医院 脾胃病科, 广西 玉林, 537000)
胃脘痛是中医内科最常见的病证之一,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常伴有上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等症状。胃痛也是西医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组消化系统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2]。胃脘痛虽病于胃,次责之于脾,但与肝脏关系密切,《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失调则脾胃升降失常,易形成胃脘部疾病之肝气犯胃证[3]。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家庭等压力较大,生活、工作等节奏越来越快,诸多情绪难以发泄易成郁气,诸多疾病的形成与此有关,故目前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是目前中医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中医证型,此证型的胃脘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胃脘部胀满、伴胁肋部不适、情绪抑郁、恶心、嗳气以及食欲不振等,舌脉象表现可能有舌红或淡红,舌苔薄或薄白,脉弦或者弦细[4]。本研究将中医辨证施护应用到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2月—12月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56例患者,男29例,女27例;年龄18~64岁,平均(48.50±13.90)岁;病程2~30周,平均(19.60±5.90)周;疾病种类胃溃疡9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糜烂性胃炎1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3例,萎缩性胃炎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9例。对照组56例患者,男27例,女29例;年龄18~65岁,平均(45.90±12.80)岁;病程1~33周,平均(22.50±6.40)周;疾病种类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溃疡7例,糜烂性胃炎1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萎缩性胃炎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8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沈阳圣元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064652) 口服,20 mg/次,2 次/d,以及复方田七胃痛胶囊(三金集团三金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5020611)口服,每次3~4粒,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疏肝行气、和胃止痛为法,给予口服本院用于治疗胃脘痛肝气犯胃证的疏肝和胃止痛汤治疗,方药组成:柴胡 12 g,白芍15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厚朴花10 g,扁豆花10 g,佛手10 g,生郁金12 g,砂仁6 g,陈皮 12 g,甘草6 g。
1.2.2 常规护理
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胃脘痛的常规基础护理。①一般护理监测:观察记录疼痛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程度、规律、性质、次数、与饮食的关系、伴随症状等。②环境护理:病房内保持安静、灯光强弱适宜、保持清洁干燥、空气流通。③心理护理:胃肠疾病通常会伴有以情绪紧张、焦虑等为表现的胃肠神经功能紊乱[5],应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④饮食护理:建议患者少食多餐,多进食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劝其不可暴饮暴食和进食生冷、过硬和辛辣的食物[6]。
1.2.3 中医辨证施护
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针对胃脘痛的肝气犯胃证进行中医辨证施护。
1.2.3.1 情志护理:胃脘痛的肝气犯胃证,多因情志不遂,气郁于内,久郁成怒,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横乘胃土,胃失和降而形成[7]。针对肝气犯胃证胃脘痛患者进行情志疏导,舒畅患者情志尤为重要,具体对策可以建议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时可以听音乐、看书等;建议患者以怒为戒,病痛则可以缓解。
1.2.3.2 饮食护理: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重在疏肝行气、和胃止痛,在饮食护理中根据胃脘痛进行常规护理,建议患者宜食用温和对胃腑缓和或者有益的食物,同时忌生冷辛辣过硬对胃有害之物。中医素有“药食同源”的思想,《黄帝内经太素》记载:“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故可根据此理论以及药物性味归经进行饮食护理调治。对于本研究肝气犯胃胃脘痛患者,建议平时进食具有疏肝和胃的食物,可选择萝卜,擅长顺气健胃,可添加排骨、牛肉等等炖成萝卜汤;山楂善于顺气,用于伴有胃脘痛伴有食欲不振,但食用要适质,胃酸过多的慎用;玫瑰花有疏肝理气之功,可用玫瑰花泡茶饮用;或者陈皮、扁豆、莲子等煮成粥或煲汤,具有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
1.2.3.3 针灸护理:胃脘痛肝气犯胃,主要涉及肝脏与胃腑,可选取胃之募穴,腑之会穴的中脘穴,胃之经穴与胃之下合穴的足三里,两穴相配,具有理气和胃之效;胃俞可加强缓急止痛的功效;肝气郁滞配肝俞、太冲疏肝理气,抑木扶土上诸穴,肝俞、太冲穴位采取泻法,余穴采取补法。④穴位贴敷:中药穴位贴敷是中医一种中药外治法,药物贴敷于体表穴位上,可以通过人体经脉到达脏腑,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8],《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篇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本研究选用木香、柴胡、元胡、佛手、炒白芍等药物做成药物贴,贴于患者章门、神阙、胃俞、天枢、中脘、关元等穴位上,以达疏肝行气,和胃止痛之效。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疗效评定标准,结合本研究目的,将干预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治愈:疼痛完全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显效:疼痛明显好转,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疼痛减轻,伴随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均完成规定治疗和护理。干预效果评价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2.86%(52/56),高于对照组的80.36%(45/5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干预效果评价[n(%)]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多见于西医的胃炎、胃溃疡等病。胃痛原因包括3个方面:一为情志波动,肝气犯胃;二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三为气候骤变,寒中脾胃[9]。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是目前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疾病证型,主要病因病机是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横逆反胃而发病,肝气犯胃证胃脘痛既是身体疾病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0]。肝脏与胃腑关系密切,五行中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是五行中相克关系中的一环,肝脏气机功能失调,脾胃会受累,出现脾胃方面的病证,《沈氏尊生书·胃痛》中记载:“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中医对于胃脘痛肝气犯胃证,主要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辨证治疗为主[11]。
本研究中的辨证施护以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对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进行相应的辨证护理,主要分为情志护理、饮食护理、针灸以及穴位贴敷,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辨证施护可以进一步提高胃脘痛肝气犯胃证临床治疗效果,且中医辨证施护符合中医个体化施治原则,同时操作简便易行,突出了中医护理的特色,为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