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玉
(第三军医大学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四川 宜宾 400038)
在当前的教育产业化和就业导向化的社会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育过程中,仍旧会出现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或是重专业轻思想等诸多方面,表现在学生的国家认同、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学会学习、社会责任、国际理解、科学精神以及身心健康等素质方面的不足。因此,教育界的相关人员一定要对此现象予以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还应当对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工作的落实予以重视,教师需做好自我定位,将自身的社会价值予以凸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中践行自我价值。鉴于此,笔者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思政课程教师的工作与其他专业课程工作内容将会有相似之处,但是经过对比分析以后,会很容易发现,不管是从条件性知识所讲的心理学教育知识,还是本体性知识所讲的学科知识等,都会包括课堂情境和课堂背景。如若从培养目标和内容层面加以分析,教师在教书育人环节,通常都会更加强调理论性知识的传授,思政课程教育的历史任务和社会责任都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的精髓知识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1]。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具有紧密联系,二者不可分割,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仍旧有一定的差异。笔者首先对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一,思政课程中,心理学知识、政治理论知识以及教育学理论知识;其二,也应有情境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巧进行支撑;其三,应有品质、师德、意志等高尚的品德和内在素养的支撑,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程中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不同之处。换个角度来讲,思政课程教育工作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和伦理课程的实践,并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个性。这一过程,学生需要道德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支撑,同时还要培养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2]。
对一种职业进行评判,可从社会被认可程度方面着手,同时还应对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角度进行衡量。最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也越发广泛,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给教师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助推性作用,但是也一定程度地削弱了教师的职能,其职业重要性一度被教育人员所质疑。不管从民族还是从国家或用人单位角度来分析,所需要的都不仅仅是工具型劳动力。因此,现阶段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师运用人工智能仍旧无法将传统的思政课程取代,人工智能更多的是知识传播的工具,学生通常在运用人工智能途径完成信息传递工作时,学生要自行去判断其中所蕴含的正面能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完成对于学生的培育工作,发挥教书育人的智能。比如,学生在未进入到社会时,成长过程很容易体现出随意性、盲目性,无法正确的认知黑白,全面的审视错误等。此时,思政教师应做好指引,使学生明确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作用[3]。
所谓的“要素”,指的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最小单位,也是事务构成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些要素可谓是最为基础的单元,更是系统发展、产生和变化的条件。高校在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这些要素的保障性作用,虽说未能起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辅助作用,但是如若这些要素缺失,思政课程教师的教育方向和最终的效果也会无法得到保障,其中所包含的要素有动态的、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信息反馈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内容。
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就业以及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于教师的认知力有所变化,教师缺乏原有的神圣感,这就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形成诸多制约,同时也伴随着“零师生关系”等许多问题,课堂之上“玩手机、睡觉”现象随处可见,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教师没有与学生及时沟通。因此,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极大影响,这些都是学生技能训练和知识获取的前提和根本。高校校园之内,师生之间关系的营造需要彼此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应学会教学相长,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给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提供助推性作用。在此社会背景下,学生方可实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尊重、爱戴和认可。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谓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4]。
高校在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环节,思政课程教学工作,需要在牢固的师生感情基础上,实现动态的信息反馈,逐步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借此高效地完成信息管理工作。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把控,针对性地择选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最终更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5]。
思政课程教师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影响,将会体现在教育化境以及其他诸多动态因素中。因此,需要思政教师在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对这些动态化的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而后方可更好地面对这些未能预知的变数。这样的动态信息管理方式,将会给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政课程教师也好对症下药,对教学工作和教育方式及时更新,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培育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是高校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重任。可见,动态信息管理工作机制以及信息反馈是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保鲜剂,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6]。
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是社会运作和发展中的必然元素,也是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应当由社会各个方面提供动力,并且需做好配合和统筹才能够工作。高校方面要给以重视,教师也要履行自身的职责,体现自身的引导性作用,意识到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进行技能型培养环节,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具有极大影响的因素有企业、社团、政府以及教师等等。要想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中,就要求这些因素进行充分配合,做好社会主流媒体的引导工作,将思政理论教育的教育作用发挥出来,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予以更新,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合力,将这个合力的价值予以凸显。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动力源泉,思政课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在此教育氛围下,学生才会得以茁壮成长,最终在进入社会之后也会成为各个领域发展中的接班人,彰显社会的引领性作用。由此可见,多方参与可谓是高校实施思政教学工作的动力和源泉[7]。
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当前的教学之难,不仅体现在知识价值的传授,同时也容易受到信息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冲击,很难形成统一、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尤其是在今天高校校园之内,学生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以及身心发展等均受到影响,这些学生的教学工作也就变得格外复杂。因此,教学工作的落实过程将会极其艰难而漫长。
思政课程的教师对于学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影响将是极大的,师德高尚、充满亲和力以及业务精湛的思政教师,可以体现自身的专业特长,同时也可发挥引导性作用,培养学生具备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切实的引导。教师给学生的影响应当是正面的、终身的,做到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示范性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促使学生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思政教育方式,方能适应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使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方向更为准确,这也是检验思政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当前新课改要求不断落实的教育氛围下,高校的思政教学工作的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当对高职院校教师给最终的教学效果所带来的影响予以明确,将轻技能、重专业问题予以规避。教师应从自我做起,从品质、师德、意志等多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培养学生实现全方面的成长。尤其是在现阶段就业导向化和教育产业化的形势下,高校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思政教师的影响力是根本。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着重探究,希望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提供相应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基于GROW模型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创新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学理论,2014,(33):214-215.
[2]冉海涛.高职院校师资需求下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困境与对策探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9):120-121.
[3]张梦.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所扮演的角色[J].改革与开放,2012,(8):175-176.
[4]曾晶,詹嘉仪.以加强“三型”党组织建设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J].科教导刊,2017,(5):88-89.
[5]韩景新,曹连平,胡向明,等.高职院校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3,(2):149-151.
[6]秦端茜.以团校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模式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80-82.
[7]戚玉兰,魏荣,张丽蓉,等.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