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摘要:针对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现实问题,通过系统阐述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本文阐述和分析了民间游戏的本质及其教育内涵;同时,结合幼儿园教育资源的课程建设,思考和探索出适宜策略和建议,提出了民间游戏课程的实施途径,特别是幼儿教师在民间游戏活动中应给予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儿童;身心发展
一、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最普遍和最有趣的娱乐活动之一[1]。民间游戏具有四个特点:即传统性、娱乐性、传播媒介性和游戏规则性[2]。民间游戏是产生流传于人民群众,具有一定形式、规则、内容又可因时因地发展变化的[3]。因此,民间游戏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游戏形式。它不仅能够反映本地区鲜明的地方民俗文化,更具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它的传承需要参与游戏的人们得以实现。民间游戏是历史的一种文化载体,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通过世代人传扬和发展的,显然民间游戏本身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游戏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对人类多维功能的产生具有启迪作用,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明紧密相连。许多教育家曾指出我国传统的民间游戏能够提供给儿童既轻松又愉悦的亲身感受,通过儿童同伴间的游戏,儿童们开始潜意识的逐渐地学习了自身民族的文化历史以及文化传统,因而,民间游戏活动能够体现出教育的原生态性、儿童真实内心的呼唤和儿童心智发展教育的内在需求。
二、民间游戏的教育内涵
民间游戏对于幼儿包括身体和心里等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深的教育意义。从教育的效果来看,民间游戏能够极大地促进儿童身体机能协调发育,为儿童心理心智的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工具。下面从三个侧面具体分析民间游戏对幼儿心里发展的促进价值。
(一)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童年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儿童在智力和知识能力水平增长较快的阶段,在该阶段任何游戏形式对儿童概念的增长将具有较重要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实践表明,智商能力水平形成与社会戏剧游戏存在极大的正相关。Bruner(1972)曾指出由于游戏增加了儿童行为的可选择性,因此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一系列相关研究(如 Lieberman,1977)、实验研究(如 Dansky Silverman,1975)以及游戏训练研究(Dansky,1980)均表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可以通过游戏来提高。因此,民间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开展可以丰富儿童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生活中的技巧,帮助儿童领悟和感知社会生活,可见,民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和感知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4]。
(二)有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
同时,民间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在开展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游戏本身为孩子们创设了语言表达的良好氛围,通过对不同角色扮演、装扮和模仿,儿童能从语言、动作、神态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迅速地掌握本族语言,语法及其表达形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练习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和行为动作,将语言和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儿童内在语言知觉,从而形成儿童自己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
(三)有助于儿童的体能发展
民间游戏符合儿童好动和好玩的特点,儿童期是孩子们身体发展和对事物十分好奇的阶段,通过模仿和装扮能发展并提高他们的基础动作和运动能力。通常情况下,民间游戏中有跑、跳和追逐等动作,通过儿童游戏玩耍,儿童的躲闪能力、平衡协调能力和肌肉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促进了孩子们的身体发育。久而久之,儿童的耐力提高了,身体发育全面了,身体素质增强了。总之,民间游戏在提高儿童的身体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民间游戏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广泛收集和挖掘民间游戏的资源
民间游戏十分丰富,有地域性、传承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搜集民间游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师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首先,要开展教师间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让教师牢固树立在儿童中间开展民间游戏的重要性;召集和发动幼儿教师的集体力量和智慧,通过座谈会或亲身实践的方式,把大家了解的民间游戏认真地记录并整理出来。其次,采用座谈会、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民间游戏对儿童教育、身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通过问卷调查来征集资源。
(二)创新和改编民间游戏
随着时代发展,民间游戏需要一些创新和发展,创新和改编应该遵循五个基本原则,即适宜性、发展性、安全性、趣味性和原生态性等五项原则。第一、依据适宜性原则的要求,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其次做到有效整合,使其能够融入到幼儿的课堂教学中。其次,有利于科学地锻炼和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应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民间游戏做适当的创新和改编,符合新的教育需要。后者,游戏的创新和改编要始终坚持为儿童服務,在游戏的内容上和材料选择上要求来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第二、发展性原则。随着社会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进步,有些流传下来的传统民间游戏并不都适合当代儿童教育发展要求,只有坚持重童趣,从儿童视觉出发的游戏内容才能做到游戏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第三、安全性原则。社会对幼儿意外伤害事件的放大,使得幼儿的安全问题成为第一要务,因此开展民间游戏,应该特别坚守安全性原则,为了达到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目的,幼儿的人身安全和心里健康是游戏的设计者首先要确保的。第四、趣味性原则。趣味性是幼儿游戏的生命。儿童为快乐而游戏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家们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获得快乐的体验才是儿童游戏的真实原因。因此,把能否吸引幼儿,能否使孩子们感受快乐是创新和编排民间游戏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五、原生态性原则,即在未被人为干涉和干扰的自然状态下产生的原始生态形式。原生态民间游戏本质上是一种原生态文化的载体之一,原生态性也体现在它的文化性[5]。因此,教师在创设和编排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游戏内容和形式彰显出现代生活特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对人的要求,从而做到更好地引导儿童获得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时代感的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
四、教师在民间游戏活动中应给予有益的指导
幼儿教师需采取以下三个指导策略:首先,明确民间游戏的教育目的,为儿童提供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融入游戏活动目标,儿童自发的需求成为游戏教育的推动力,使教育目标的潜在和有弹性化的完成。第二、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体验。针对不同儿童的各自特点和能力水平,灵活地调整游戏目标和要求,不能用一个目标要求不同发展层次的儿童。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有差异化的参入,体现个性,促使每个儿童平等参入,在游戏中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幼儿教师也要发挥作用,成为民间游戏的引导者与参入者,因此,在游戏进行中,教师应该同幼儿们一起,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同儿童们形成一个整体,建立平等、互助、互信、互帮的同伴关系。最后,在民间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是要确保孩子们的游戏性体验。第二是要认识到孩子们的无自律性,加强引导和管理。第三是要理解游戏活动是孩子们一种自发的实践活动。幼儿教师应保证孩子自由地发挥,能尽可能给予孩子们最大的自由和最少的干预。最后,幼儿教师要明确凡是游戏都具有特定的规则和规矩,在游戏中加大规则教育的引导力度,帮孩子们了解和做到自律。当然,在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的同时,也要强调和引导幼儿们明确游戏规则并能严格遵守。
参考文献:
[1]李素梅.基于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2]李颖.儿童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王蔚.传统民间游戏开发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
[4]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5.
[5]巩玉娜.传统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