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溯源
当绝色的月光经过我的窗前,借着几分迷蒙,我翻出了跌满灰尘的笔记,第一页便赫然写着李清照的那首《点绛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年少时的悸动啊,未曾目触过一个眼神,却已在心底泛起涟漪。这大抵就是年少的美好吧:青涩且诗意,年轻且积极。
细细想来,少年时最令人心动且想要珍惜的,莫过于那份对世界的善意与憧憬。就像雏鸟渴望蓝天,勇气与希冀皆藏于此。对千万事物都充满好奇,对世间万千都充满怜悯。这一份对世界的真,又怎能轻易就得到呢?故而,这份少年真善才显其珍贵难寻。我想起了日剧《非自然死亡》里的三澄法医。对待每一具送来解剖的尸体,她都想着要把他们真实的死因找到,让世人明白,让死者安息。这是她年少时的梦想,哪怕自身经历了可怕的殉情案,她也依旧如她年少时所想的那样,善意的对世界,负责的对工作。
同样的是坚持年少的梦想,三澄法医选择了造福世人,而张扣扣却是选择了用最残忍的方式去报复世人。听闻张扣扣的杀人事件时,心中震惊满满。因年少时母亲被邻居在殴打中致死,由此许多年心心念念为母“复仇”。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他一起的同村男孩听到他多次的梦呓,说着要杀了那邻居一家为母亲报仇。这也是他年少的梦想,只是太过血腥。他的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都被这个年少时的“愿望”所牵绊着,他,总是活在阴影中。“世界上的罪恶多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更多的损害。”不可否认,在幼时,张扣扣的那个愿望,是出于对他母亲的爱。人的无知程度是有高低分别的,这就是美德与邪恶的分野。而邪恶就是这样的一种愚昧自知,认为自己总是对的,所以肆意妄为,所以杀人。张扣扣,大概就是一直认为自己的这个愿望是好的,从而走上了邪恶的深渊,选择了在除夕这样一个团圆夜,杀进了仇人家里。或许,张扣扣的梦想已不再是“梦想”,而是催他走向深渊的催命符。
当梦想从纯净走向“丑恶”,当信念从美好走向“肮脏”,在坎坷的路途中,我们是否还能坚守本心,找回那个内心一尘不染的少年?这让我不禁想起电影《一出好戏》里的马小兴,那个在荒岛外单纯、开朗的马小兴,那个在荒岛里阴险、邪恶的马小兴。
最初的马小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世界充满了善意,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开始,纯如白纸,心怀深情。因为海上事故,马小兴和一帮人被困荒岛。在这里,他见识了尔虞我诈,见识了人心涣散,经历了被朋友欺骗,经历了欲望的浸染。私心,使他一步步走向黑暗;利益,让他脱掉单纯、善良的春衫,穿上了阴险、邪恶的棉袄,好似这样,更能使自己在荒岛的夜里得到温暖,就像我们跌跌撞撞的成长,学会了伪装与伪善。
倘若不是因为那一把大火燃烧了栖身之地,被困荒岛的人被外界发现而获救,我不知道马小兴会披着那一件棉袄兀自取暖多久。在黑暗里待得越久,你会发现,你会慢慢习惯深渊,甚至是厌恶光明。好在电影的最后,导演选择给予了马小兴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马小兴失忆了,他回到了原来的马小兴,回到了那个依旧少年时。
并非所有人在年少时的愿望都是美好的,我想,这才是我们要不断去學习、去跋涉的人生。提高自己的见识,辨别目标的正误。或许,只有经历了检验的愿望,才是最令人幸福的那一个。
万丈迷津,众生皆苦。人来这世上本就是来受苦的,“苦尽甘来”,并非妄言。年少时的那些美好愿望与心情,难道不是生活中的一点甜吗?蓦然回首,海棠依旧,难道不是苦后更加令人沉醉的甜吗?历经千帆苦,依旧少年时。少年,好好生活吧,怀着对世界的深情,见山深情伟岸;怀着对生活的善意,见海热情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