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油建小学 冯桂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近代封建教育刻板僵化的现实,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即将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挖掘教育元素,并促使教育服务于生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再一次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结合教学实践对生活化理念的渗透与应用进行设计。所谓生活化教育理念,简单来讲就是利用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例、现象、实地调查、实验探究等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并调动生活经验去发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体验生活,掌握知识,进而实现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依据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引入生活化内容,构建生活化情境,进而促进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指导,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数学知识与计算能力的单一化要求,从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的高度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教学目标体系进行构建,让数学教学目标成为社会生活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纽带。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兼顾社会现实与学生个体,设计如下教学目标: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够运用平均数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形成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概念,树立统计观念;锻炼思维能力,增强互动合作,体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自信等。这样的目标设计突破了对数学知识的单一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提出多元化目标引导,为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的载体,在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设计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完善数学教材知识的生活背景,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数学问题,从而不断丰富、补充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内容中实现知、行、意的全面发展。例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应用题目:某粮油超市采购大米,一袋大米重50千克,超市运来140袋,一次最多运6袋,至少要运多少次?学生从这个常见的生活问题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并结合自身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更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主动探求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是教学实践的步骤,在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设计中,教师应坚持开放、发展、学生主体等原则,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扶持,让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尽量采用真实自然的语言,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抵触,将学生带入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来,从而在情境融合中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再如在“年、月、日”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时间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自身经验制定时间表,进而在课堂分享与讨论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构建途径,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摒弃单一化教学局限,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与生活探究中来。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设计了游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僵化的课堂框架中跳出来,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集中注意力,调动灵活思维,提高口算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需根据学生的主体要求与生活化数学设计特征做出选择与调整,进而提高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效果。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发展。应特别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淡化评价的选拔性功能。”基于此,在生活化数学教学实践设计中,教师应积极推动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上,同时采取多元主体评价方式,获取客观而完善的评价反馈,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生活化理念的渗透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教师应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基本含义,对当前小学数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与思考,并立足学科特点,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建立沟通桥梁,进而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层面做出调整,以营造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