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问题驱动式,构建思维课堂

2018-11-30 06:27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程海东
数学大世界 2018年35期
关键词:等腰三角教者三角形

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 程海东

在应试压力下,学生一味为追逐考分而学习,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逐渐下降,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向导,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要用问题驱动数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部分教师没有掌握以问题引思的技巧,问题偏离于教学目标,或不能启发学生思考,没有实现以问促学的效果。

一、把握问题特征,聚焦思维发展

1.问题设计要具有目的性

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提出诸如“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你能获得什么结论”“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等问题,或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牢固掌握知识,或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解题中获得方法,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或借助于媒体、故事、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问,这样才会有针对性,不至于脱离教学目标。

2.问题具有趣味性

有趣的问题具有聚集性,能唤醒学生的沉睡的思维。如果教师采用平铺直叙的讲解,学生就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引入有吸引力的故事、图片,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课内容时,教者向学生讲解拉面师拉面时根数的变化,棋盘上麦粒的个数、细胞分裂时个数变化,这样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思考中。

3.问题具有探究性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他们喜欢冒险,思维非常活跃,教师的提问要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求,能通过“跳一跳”获得“摘桃”的成就感。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教师要把握提问的度,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如果提问过于频繁,就会有形式化的倾向,问题的质量也会下降,让学生应接不暇。

4.问题具有层次感

问题就如同攀爬的楼梯,有一定的梯度。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有一定的坡度,能引导学生的认知,促进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的事物。教师要关注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样的提问不至于突兀。

二、优化提问方式,促进思维深入

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与理解。提问的方式多样,如果提问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

1.猜想提问,引发求知欲望

悬念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办法知道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会产生积极的思考,他们发现无法测量,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也无法解决时,就会认真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螺旋提问,逐步引向深入

问题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教学活动进行设计“问题串”,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寻找新的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如在学生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后,教者设计问题如下:

问题一:有一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长为12cm,腰长为8cm,它的周长是多少?

问题二:有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12cm和8cm,那么第三边长是多少?

问题三:有一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2cm和5cm,它的周长是多少?

有一位学生在解决第一题时,将底边与腰混淆,因而学生有了28cm和32cm两种答案,教者不用急于去评判学生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二,此时学生再去思考问题一,答案就会显而易见了,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者再提出问题三,让学生按照两种情况讨论,有学生会得出两个答案,教者让学生判定这两种情况是否都有可能?并试着画出三角形,学生很快发现5cm、5cm、12cm无法构成三角形,因此5cm不能作为腰。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迁移而问,拓展思维广度

教师基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以旧知促进新知,让学生根据旧知识迁移习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去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从“全等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让学生说出相似三角形三边成比例,并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理1猜想出“三边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三、把握提问时机,适时激活思维

教师要合理把握启发的时机,要通过有效的问题为学生拨开云雾,让教学活动得以继续进行。当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不能直接将结论告知学生,而要通过耐心的引导,等待合适的时机开启学生的心扉,促进他们的深入思考。只有在学生处于“欲知而未知、欲言还未能”时,教师再启发学生去理解,才会引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他们的成长。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相关技能,习得更多的内容。

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问题的认知、解决问题方式不尽相同,在他们出现分歧时,教师追问学生,引导他们层层剖析,能去伪存真,洞悉问题的本质。学生的回答代表他们的直接经验,在他们回答错误时追问,明白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学生有着多种多样的想法,他们会产生“意外”的尴尬会惊慌失措。教师要抓住课堂“意外”,不断追问学生,以获得有价值的想法。不论学生的表达是对是错,教师都不能直接否决学生,而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他们从探讨中产生别样的精彩。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改变以讲替思的现状,要借助于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教师要以问引思,构建深度思考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等腰三角教者三角形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联手解中考题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个基本模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