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钊
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促使世界各地的文化快速传播,国人有机会接触到了更多的英美文学作品。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表达也会存在着不同,国人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要准确理解,有赖于翻译工作中还原作品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对于作品的精神实质准确领会。中西文化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使得中西文学作品各有特色,这是文化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体现。读者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领会到英美国家的文化风格。英美文学作品使用的英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翻译工作者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要将中西方文化壁垒打破,寻求中西方文化的共性,采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保留了英美作品的原意,符合汉语语言文化的特点,做到文学作品内在涵义的准确表达。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取向不同,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更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西方文化中更多地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对于西方国家的人而言,个人的利益是不可侵犯,个人有自由的权利,所以,他们更乐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被环境所干扰,也不会由于外界因素而影响自己的行为。中国的文化意识中更为注重集体价值观,注重整体价值,倡导集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文化。风俗产生于民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习惯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即历史文化积淀。风俗文化会随着社会的更替而有所改变,但是,固有的文化依然会传承,就形成了文化主流。中国与西方国家各有自己的地方风俗,所体现的文化特点也会有所不同[1]。
比如,中国的国色是红色,这个颜色表达了“幸运”、“吉祥”,喜庆的日子张灯结彩也是以红色为主,象征着红红火火,红色也用来表达进步的意思,总而言之这个颜色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西方文化中红色表达的涵义就会有所不同。比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看到“see red”,就是非常生气的意思,已经气得快要疯了。这个词组很形象,人在非常生气的时候会满脸通红,这个形象就是“大发雷霆”了。“paint it red”,简单的字面翻译是“把它漆成红色”意思,但是在英美文化中则是“骇人听闻”的意思。所以,在英美文化中,“red”不仅仅是用来表达颜色的,还有很多其他的意思。
可见,地方风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相同的词汇所表达的涵义就会有所不同[2]。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非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体现在行为举止上。虽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语言为主,但是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在人际交往中,手势、眼神、表情等等都发挥着作用。特别是特殊的场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时,使用非语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通常都是用“握手”表示友好,西方人则是用“拥抱”表示友好[3]。在西方的文化里,双方进行交流需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如果不看着眼睛就说明对交流是一种敷衍,心理并不感兴趣。中国的文化里,双方进行交流也需要看着对方,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英美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语境都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建立在西方历史地理条件下的,在对英美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要对作品中所塑造的文化环境充分考虑[4]。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要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对英文作品所表达的原意准确领会,翻译为汉语时还要考虑到中国文化和汉语语言环境,翻译的过程中要采用一些翻译技巧,确保翻译的作品保留原意,且读者能够了解作品的背景文化,同时运用汉语文化逻辑思维思维理解作品的内容。
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主要采用两种翻译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优缺点,所以在使用中,要根据翻译的需要灵活运用,目的是让读者能够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涵义[5]。
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采用直译法,就是在翻译中直接将作品中的英语语句翻译为汉语,所翻译的语句遵循原文的语言表达风格,保留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原创性,而且对于直接的语言转换中,翻译者并不会从主观理解的角度出发加以引申了,英文与汉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读者可以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充分理解,也可以从中了解英美文化。
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采用意译法,就是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考虑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使英美文学作品中原有的语言结构被破坏,不能够与翻译为汉语的语言之间形成对应关系[6]。这种翻译方式是翻译者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将自己的主观思想融入其中,将作品要表达的意思从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理解,寻求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以这个契合点为核心从汉语文化的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内容进行重新表达。对英美文学作品采用意译法,不仅实现了文化角度的转换,还实现了思维的转换了,使得作品的愿意被完整地表达出来,读者对于翻译作品内容的理解更为准确到位。
简单地说,就是直译法将英美文学作品的原文语言风格保留下来,语言形式没有改变;意译法就是作品的内容保留下来,原文的语言形式发生了改变。在翻译中合理使用翻译方法,就会让英美文学翻译作品能够给人以美感。
比如,《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苔丝》) 这部小说中有这样的一句话:The rosy-cheeked,bright-eyed quartet looked so charming in theirlightsummer attire, clinging to the roadside bank like pigeons on a roof-slope,that he stopped a moment to regard them before coming close.
对于这句话,如果翻译者采用直译法,就可以翻译为:她们四个人的面颊红扑扑的,眼睛很明亮,看上去是那样迷人的夏季服装,像蹲伏在屋脊上鸽子一样挤在路边的土坡上。他站在那看了一会儿后,才逐渐地走近这些姑娘。
很显然,这句话用这种直译的方法是不太合适的,而是需要采用意译会更好一些。
对这句话,如果翻译者采用意译法,就可以翻译为:她们四个人,各个都是脸上红扑扑,眼睛水汪汪的,夏服轻飘飘的,挤在路旁的土坡上面,就好像是一群鸽子一样,看着非常迷人、可爱,所以他先站住了,欣赏了一番之后才走近前来。
采用意译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原句的内容,而且还让语句更有美感,读者读起来就能够想象到作品描绘的情境。意译法还使文字读起来非常有韵律,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7]。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要保持翻译的文字与原文有相同的格调。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对原文的写作风格进行细细推敲,还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涵义,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背景,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翻译,将作品的思想情感通过翻译的语言表达出来,由此保留了英美文学原著的特征,还不失翻译作品的美感。
事实上,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英美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后就可以起到文化沟通桥梁的作用。所以,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要对有关作品的知识全面了解,对语言的特征准确把握,保证翻译作品的真实性。
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要从作品的整体性出发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达文学风格,突出文学艺术性,让翻译的作品更具有文学色彩,让翻译作品对读者具有吸引力[8]。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属于是系统化的翻译活动,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在翻译工作中,文化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也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就要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重视中西文化差异,保留原文的真实性,不失译文的艺术性。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翻译,可以促使英汉两种语言融合,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欧阳志群.“后方法时代”视阈下英语翻译学习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4(07):171—173.
[2]闫文珍.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浅谈[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65—66.
[3]朱晓娟.Jane Eyre&Charlotte Bronte.性格与人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解析简·爱的性格特点[J].教师,2013(23):124—125.
[4]黄洪强,彭学.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35):4—15.
[5]陈婷婷,李红梅.本文分析模式视角下《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学习,2013(04):50—51.
[6]黄鹏飞.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113—114.
[7]林巍.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翻译技巧与特色研究 [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74—75.
[8]林竞.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J].校园英语,2015(2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