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资源的引入管理和运用

2018-11-28 11:13梁博能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引入留学生运用

摘 要:为了提高留学生资源的引入层次和管理运用水平,在新形势下为国内各大高校国际教育学院提供双向的办学参考,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留学生资源:

1)探寻“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留学生引入的方式、国籍和考核制度。

2)思考如何在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背景下吸引更高层次的留学生人才,并以此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建设。

3)总结和分析当前国内主流的留学生管理模式及考核制度,提出分析及整合案例。

4)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如何兼具传统底蕴和多元文化,提升品位,建设更具竞争力和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

5)探究留学生边缘效应的发挥方式及实践操作方法。

关键词:留学生 教育 管理 引入 运用

1. 引言

目前湖北省乃至全国部分高校已于近年引入部分留学生或组建国际教育学院,并呈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各校发展水平上差距较大,大都处在起步阶段。部属顶尖高校会占有一定的生源优势,能在更高层面上吸引海外人才,其他院校在管理上也不断寻求创新,在培养模式上也不断优化,以期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但在管理上还需增强留学生的存在感与融入感,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更多考虑留学生的终身发展,对培养方案作出灵活的调整。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目前现有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型及其相应的优劣之处,为高校留学生教学管理提供更优的参考方案及相关建议,挖掘发挥留学生边缘效应,为学生的语言教学,文化认同,国际视野的培养助力,从长远角度提高国际化办学的影响力从而优化留学生生源,全方位提高国际化水平。具体来说,主要是研究国外对口高校和国内典型高校的留学生引入和管理经验,就专业培养,生涯规划,本土融入等方面,利用现有资源,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取舍,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其关键问题在于保障方案的个性化建设性,怎样以更低的改革成本换来更大的效益,兼顾和发扬本校原有的特色,实现留学生和本土学生的发展双赢。

2. 政策环境与留学生资源的引入

1)“一带一路”与留学生引入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稳步推进,中国高校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互访逐渐走向深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求学搭建了广阔平台。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认为,“一带一路”参与国学生的留学需求远未饱和,学生构成仍以传统的十个国家为主,其中又尤以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为增长最快,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尚未拓展到一带一路全线。[1]教育部相继出台了针对来华留学生机制性鼓励,各大高校需要加深对这一平台价值的认识,在其框架下寻求更多合作,并以此扩充“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界的新内涵。

首先,各大高校要积极抢占先机,加快英文校园网站建设,常态化留学信息发布渠道,增加符合国际教育标准的硬件投入,培养更多的对外汉语人才,集中优势师资,开通面向更多学生的双语课程,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合作覆盖面,逐渐推向一带一路全线。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8国47校已经组成战略联盟,目前已扩大至147校,在联盟框架下深入合作,改善硬件设施,整合优势资源,留学信息同步发布以扩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覆盖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联盟各校留学生数量几乎都增长了一倍以上。

其次,要推动更深层次的学历互认和学分互认。学历的认可度是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含金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我国的学历,成为了来华留学生十分看中的一点。各大高校要以开放的而眼光推进在学历和学分的双向互认。对学历的互认可以方便留学生凭借本国的本科学历申请中国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对学分的互认可以方便留学生转校,以更少的修业年限更高效地完成学业,甚至取得双学位,有利于其进一步的发展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把这种狭义的校与校之间以学生为主体的互相认可推进到更广义的对彼此教育和发展水平的认可上去,提升学历含金量,优化留学体验。

再次,要建立健全更完善的鼓励机制与生涯规划。吸引留学生来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政府和留学生引入国政府的双向奖励机制。若有关高校能在财力允许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设置专项奖励基金,来鼓励学术和社会活动上表现突出的学生,一定能进一步减少学生经济压力,提升学习动力,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同时,我国已经允许优秀留学生在华工作,帮助留学生做好生涯规划,使留学生觉得前景可期,也是一个核心吸引力。

最后,把留学生培养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可成立专门的国际合作处,量化业绩指标,整合平台力量。对期望达成的合作项目数量与层次,需要进行的政策改革,需要收集的教学信息,以及留学生引入提出长远规划,纳入绩效考核之中,确保国际学生的引入具有高水准的上层设计。

2)“双一流”高校建设与留学生引入

“双一流高校”助推留学生引入向高位发展。各校在加大建设力度,争创“双一流”的同时,已经在列的“双一流”高校更应当运用好这张名片,在国家给予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情况下,争当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排头兵,依托于“一带一路”却不止于“一带一路“。[2]总的来说,我们所吸引的高层次人才仍然偏少,学生的地区构成仍然略显单一,“双一流”高校有责任利用资源上的优势,去寻求更高层次的人才引入,向欧美发达国家拓展,吸引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热门目的地的学生,逐渐形成对等的留学生互访新局面,从根本上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世界格局。

高层次留学生资源反作用于“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优质的生源是任何高水平大学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而国际化、多元化的优秀生源融合,更是建设一流校园文化、一流学术研究的一条捷径。他们在学校的精心培养中所展现出的思维创新和差异化是很好的资源。所谓教学相长,广义上更是学校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很多学校已建立专门的留学生教学信息员机制,对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新兴思想以及相关思想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与国际合作处、辅导员、学校高层无缝对接。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年轻大学两百强,与其对留学生资源的大力引入和完善机制是分不开的。

3. 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和考核方式的三种主流模型及分析

1)根据专业进行插班教学,与同学院的中国学生同步管理,无差别考核。

这种方案得到了很多部属高校的广泛运用,具体做法是直接将留学生根据专业插入到现有的教学单元中,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完全相同的课程,受到同等的对待,在语言上不作特殊单独培养但适时安排辅导[3],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完全和中国学生保持一致,不形成单独的留学生圈子,在在评价标准上也始终一视同仁,不作调整。

这种方案比较适用于素质和层次较高的留学生资源管理,其主要的优势在于,能以较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投入,更接近留学的本质。“我们认为留学的本质,并不是把原来熟悉的环境从地理上搬到了异国他乡,而是一种最全方位的暴露和熏陶,这种暴露,是把自己置身于不熟悉和具有挑战性的新环境中,用与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每一个不太熟悉的细节来助推自身成长。”[4]美国桥港大学前总裁尼尔教授表示,这也是桥港大学拥有美国最多元的留学生的一个诀窍。在我国,一些层次较高的学府采用这种方式,并对其进行了优化。比如在武汉大学的各个学堂甚至是弘毅学堂都能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生,他们采用插班教学,在评价标准上完全不会因为语言等因素而降低标准,在校规校纪律上也完全不会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不管是像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还是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社团活动,总能看到留学生能作为与本土学生毫无差别的一个分子参加,基本没有留学生形成单独小团体的现象。其留学生负责人表示,留学生的各种表现并不比本土学生逊色,在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后,能达到和本土学生相同的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

2)挂靠本校国际学院,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独立管理,差异化考核。

這种方案是一种相对灵活的方案,将留学生的日常管理挂靠到本校国际学院,在教学上共享本校其它学院的优秀教育资源,实行留学生单独的分班教学,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就业和生涯规划需要,重新制定培养方案,加强语言学习,适应社会需求,在学生活动上鼓励于中国学生融合,也组织一些留学生独有或者留学生单独组队参加的活动。这种方案得到了湖北省许多省属高校的运用。比如武汉科技大学和湖北中医药大学。它们本身就与国外院校有合作项目,有稳定的中国生源出国深造,也有稳定的国外生源来华留学。于是两者合二为一,组建以中国学生为主体的国际教育学院,同时负责留学生的行政管理,在教学上则集中全校优质资源,为留学生单独分班,按照新的培养方案培养,差异化考核,结合留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制定考核计划和考核难度。在学生活动上,留学生既可以加入中国学生的任何活动,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单位参加,比如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足球队,就有部分留学生队员,但同时留学生专门建有一支足球队参加校级比赛,两者人员上存在一定重合,留学生可以灵活选择。

这种方案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虽然留学生入学前都通过了中文三级考试,但在实际交流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还略显单薄,为此,学校专门安排了语言课程,并对部分专业课程采用双语化来过渡,帮助学生适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了留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在学生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上大胆鼓励留学生参与,通过中国学生学生会与留学生学生会亲密无间,兄弟般的合作,形成一个桥梁,反馈中外学生的意见,为想结交朋友,了解异国文化的同学提供契机。在2018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的支教队伍中的留学生成为了一大特色,深受当地孩子的喜爱,有效的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索外界的强烈愿望,被各大省内媒体头条报道。这也侧面显示出了这种模式的活力。

组建专门的留学生院,与面向中国学生的国际学院完全分开吗,定制化考核。

这种方案的可操作性较强,直接组建单独的留学生院,选配有在相关国家经历的教师资源,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独安排相关课程和语言辅导。其优劣也很明显:优势在于:管理集中而专业,能很好地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和辅导,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在组织上给予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同等的地位;劣势在于:从某种程度上将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割裂开来,不利于留学生体验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容易导致留学生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违留学的初衷。在学生活动的开展上若是以学院为单位,则不能给予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中国学生打成一片,深入交流,甚至有可能被其他学院孤立起来。

这种方案多为最早引入留学生先头高校采用,比如早期的中国地质大学,他们组建了专门的留学生院,对留学生进行了内测分流,定制了不同级别的课程,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定制化考核,并在各大校级活动中强调留学生的存在和价值,虽说是独立的留学生院,但他们安排有和各学院的例行交流,每逢大型活动,在独立组织的同时有其他在本领域有优势的学院进行指导和协作,有效打破了前述的各种僵局,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在这种模型中还存在一类特殊情况,即利用我国在某些学科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对留学生进行纯外语授课,,更加侧重于其学术表现,把对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关怀摆在其次。这种模式的目的性尤为明显,即学术表现和技能培养,旨在以最高的效率向留学生传授先进的学术成果。

4. 留学生边缘效应的发挥和运用

1) 双向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是留学生边缘效应发挥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直观最基本的环节。它是一个双向过程,因为它涉及到多种语言与多个对象,因而自然而然地就对留学生学习中文和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有促进作用。但这个作用如何发挥确是事在人为。如果不去合理地适时引导,效果可能十分有限,达不到融合共通的境界。对留学生而言,要求一定的语言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语言学习而言,大学并不是最佳的学习时期,若全部依赖环境想让其自然而然地提升水平,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这也是国内大多高校都要求留学生通过中文三级的原因。(少数对留学生以外语教学的高校除外)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就好比建筑的地基,语言环境可以为其添砖加瓦,但却很难为其建立基础,对留学生的语言基础要求应首当其冲。其次语言学习机会学习条件的创造,这里尤指语言课程之外的学习机会创造。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由于其国际学院即面向本土学生,有面向留学生的特点,专门在学生组织中组建了国际交流部这一部门。值得指出的是,这个部门既是一个服务型和活动型的部门,也有其独特的学术性质。他们针对留学生和本土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需要,开展了“国交大讲堂”活动,每两周确立一个主题,鼓励中国学生用英语向留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和文化,也鼓励留学生用中文介绍他们的习俗以及来中国学习的感受,同时邀请专业的嘉宾点评和相应的语言老师进行辅导,整个氛围虽然轻松愉悦,但能很好的激发语言学习的原动力,让同学们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也纠正了很多典型的语言错误,更重要的是,在主办方有意识的引导下帮助建立了很多对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伙伴,其效果不局限在活动时间内,而长久的持续下去。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活动中暴露的语言问题也被相关老师有意识的记录,中级英语和高级英语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参考材料。

2)国际视野与校园文化

随着全球化浪潮日益深刻地推动了教育的转型,有学者提出,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了阻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绊脚石。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高校在学术层面上的培养,可谓十分扎实,举世闻名,但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学府的大学数量和层次,比起英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和我国教育的体量以及教育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事务的,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人才。纲要精神把人才培养国际化作为衡量一所大学人才培养层次和社会效应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纳入了“双一流高校”的考查范围。

留学生的引入则为此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以引进来带动走出去,同时让这种胸怀全球的思潮在全体学生中流转,激发他们以后去到更广阔的天地”[5]北京大学在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实践中探索的经验尤为值得学习。他们尊重来自不同地区的每个个体,既让留学生深度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让他们参与到譬如包粽子、吃月饼等活动中去,又鼓励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在自己的传统节日到来只是充当中国学生的体验引导员和文化讲师。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讨论国际时事政治,尤其是中外学生的双向交流。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大学把提倡“和谐”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名片,中外的和谐,古今的和谐,在争鸣和扬弃中寻求和谐,取得了极佳的效果。该校自2006年起所举办的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已经发展为亚洲影响力最大的高校模联活动之一,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几乎没有了“主客之分”,都能获取所需要的分。

因而,自上而下地做好顶层设计,持续稳步推进符合本校特色的国际交流活动,吸收全校和社会的相关力量,不走形式,贴近实际,不断扩大全体师生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本校现有的传统文化和国际化的多元思潮中不断扬弃,寻找平衡,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建设更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同时为“双一流高校打造一流的校园文化”助力。

3) 留学生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意识”

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宣布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以及如何培养当代其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留学生的引入只要引导得当,非但没有负面作用,反而可以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中国意识的有力工具。首先,在给予留学生最大程度的自由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其的思想教育,杜绝其传播和扩散与国家利益相左的言论,尊重其宗教活动的同时也要告诫不能强迫他人参加其宗教活动,改变他人的宗教信仰。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要让其感受到留学生来华学习是我国综合国力、教育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具体体现之一,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际化的视野和教育背景时强调,国际化的教育,本质和初衷是希望这部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国内大有用武之地,在海外业竞争力突出报国有门,简言之就是有“中国意识”。校园中有了留学生的存在,这种意识在对比的过程中生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更需要鼓励学生大力发扬。

4)留学生为载体的教学科研与创新课堂

留学生是极好的教育科研素材。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以及心理状态能给我们很多教学参考。众所周知,留学生来华学习存在一个心理上的过渡期,湖北省的很多辅导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挫折教育”与“温情教育”相结合的过渡方式[6],具体来说,在留学生来华初期,会有一些心理上的波动,此时不宜过多的温情鼓励,反而可以在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范围内进行挫折教育,当他们慢慢适应取得进步后适时鼓励。武汉科技大学也有对留学生意识形态所映射的中国外交形象研究的基金项目,都不失为好的切入点。在课堂创新上,国内做过很多相关研究,但最关键的一点仍然是要坚持以教学效果为导向。就武汉科技大学的教学实践来看,可以在常规课堂中穿插一些中外学生同堂上课,用中外教育不同的侧重点使得各位同学能够取长补短,在前文所述的语言教学更是如此。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课堂,不只包含传统的中国式课堂,也包含西式的开放课堂、留学生所属国的特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体验等。切记不可喧宾夺主,弱化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最好将其作为日常教学之外的有机补充。

5.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双一留”高校的背景下引入留学生的策略和方式,总结了三种现行的留学生管理模型,并以代表高校的案例描述了對每种模型的扬弃和整合,从四个方向探讨了留学生边缘效应的发掘方向和具体做法,以期能为国内高校国际化办学提经验和参考,促进本土学生和留学生的双向发展,展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苗绿 《一带一路助推来华留学潮》(人民日报 2018年4月03日 23版)

[2] 宋永华 《提升来华留学质量助力双一留》

[3] 王忠 《关于来华留学生汉语短期班教学的几点思考》

[4] University of Bridgeport Key to UB

[5] 马化祥、霍晓丹 《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年第三期)

[6] 《教育科学》第132期 导读

作者简介:梁博能,男,汉族,湖北宜昌人。1997年11月11日出生,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工程及教学管理,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学生。所在城市:武汉, 邮编430000

猜你喜欢
引入留学生运用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的引入
浅谈如何让优秀的流行音乐进入小学音乐教学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体会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