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红
〔江苏省常州市荆川小学(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非连续性文本指的是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出现的阅读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使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让阅读者更快速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重点一般是散文、小说等连续性文本,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涉及不多,笔者尝试将连续性的课文和非连续性文本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这样学生就能结合两者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审美体验能力,笔者尝试将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并结合每个部分的特点融入非连续性文本,这样就能更好地扣紧课堂教学内容链接非连续性文本,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笔者首先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融入非连续性文本,激发学生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非连续性文本,增进学生理解;最后在总结课文时也融入非连续性文本,鼓励学生思考[1]。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2课《三亚落日》时,笔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的非连续性文本,达到了分解目标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一开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加入了旅游宣传资料,这些资料图文并茂,展现了景点的特点,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范畴。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要如何才能用文字将这些美丽的景物表现出来呢?我们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展现三亚落日的美景的。”这样的教学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如何用比喻的方式展现三亚落日,笔者鼓励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总结自己读到的内容,归纳出在不同的时间里,三亚落日呈现的不同状态。这样就能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的效果。最后在总结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总结比喻句的特点,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将教学重点和非连续性文本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审美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都加入了非连续性文本,用来辅助教学。这样就能将教学目标细化,通过在每个小目标的教学过程中都融入非连续性文本,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审美水平。
为了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笔者尝试将图表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让学生进行对比,看到图表和文字的不同特点,进而认识到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之间的差异性。这样学生就能在以后的自主使用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文本类型,进一步提高应用能力[2]。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20课《詹天佑》时,有不少学生提出:“这篇文章中描写詹天佑的工作方案写得好深奥啊!我有点看不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内容,笔者便将非连续性文本融入教学。笔者将其中涉及居庸关、青龙桥等部分的文字内容转化成图片的形式,并配上了简单的文字。这时再让学生来阅读,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更强,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此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展开对比分析,说说文字和图表在表达内容方面有什么不同,如有学生提出:“图表的确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文字看不懂的部分,看一下图表就能轻松地理解。”也有学生提出了文字具有自己的优势:“文字能解释一些内容。图表只能大致展现,但是却不能体现具体的过程。文章中詹天佑带头挑着水桶排水,隧道里都是泥浆等内容能更好地展现詹天佑的奋斗精神,这能让人更好地理解詹天佑的形象。”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的对比意识得到了提高。
图表的使用能让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而文字则具有让人意犹未尽的感觉。通过对比,学生能认识到两者的区别。同时,学生的对比意识也会得到发展,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要想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中的内容,还要尝试将课本和课外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这样能让学生的认知视野变得更为宽阔。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各种图文结合式的文章,并尝试从图文中获得各种信息,思考如何将获得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属于科普类的读物。在教学后,笔者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阅读课外科普类读物,并思考如何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得各种信息。例如,有学生阅读了《南极洲》一文,这篇文章中有大量的插图、地图,还包括来自南极洲的信。学生发现,从中能获取不少的信息,如通过地图能了解到南极洲的具体地理位置,根据上面标注的经纬度能获得准确的位置信息。而阅读其中的文字内容,不仅能了解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更能了解其面积大小和自然风貌等。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若干问题,让学生尝试在阅读的同时寻找信息,解决问题,如“如果你住在上海,你要去南极洲,你能在地图上找出合理的路线图吗?”“通过阅读文字和图表,你能简单地总结出南极洲的地理特点吗?”
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笔者会在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在图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鼓励学生在结合生活的基础上,尝试自主创作非连续性文本。笔者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尝试自主收集资料,思考用哪一种文体类型能更好地展现主题。
以六年级下册第24课《明天,我们毕业》一课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参与“毕业典礼”的活动策划,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巧妙地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并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策划一次毕业典礼活动。学生首先思考如何更好地编写策划书,学生发现编写策划书要以连续性文本为主,但是在其中的某些部分可以加入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例如,在设计节目表时,可以使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将节目的名字、表演的学生名字、表演的次序等都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还有学生提出,在安排学生座位时,也可以使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这样能给人清晰明了的感觉,能更好地表明每个班级所在的座位。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提出:“在毕业时,为了让学生鼓舞士气,还可以安排一些口号,分发给每个班级,各个班级选择自己合适的口号。这些口号也要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来表现。”在尝试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掌握更为熟练。
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发展了他们的创作能力。这样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学生能学会自觉运用和创作非连续性文本,表达自己的想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从课本中的表格和插图中获得更多的信息,那么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也会跟着得到提高。然而,不少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还不够,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将连续性的课文和非连续性文本联系起来,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环境,让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