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方荣 聂文涛
写作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精神生产劳动。自古以来,写作一直是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信息化和全媒时代的到来,写作更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在“人人皆媒体”的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下,写作价值更为彰显。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生产力最为重要的后备军和将来的主力军,掌握基础的写作技能就更显重要。然而近些年以来,高校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下降,已成为写作学界和社会的共识,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写作人才需求从质和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写作现状,探究大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湖南省15所高校的近500名各类大学生的写作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采访,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深切感到当下大学生写作能力堪忧,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刻不容缓。
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湖南省高校大学生的写作现状,我们这次就大学生对“写作的认知、大学生写作能力的自我评价、大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方法与途径”等几个方面的问题,面向省内15所高校500余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300份,在网络平台发布了电子调查问卷200余份,面对面访谈50余人。共回收有效问卷478份。其中女生占50.2%,男生占 49.8%;按照年级划分为:大一 38.1%,大二 34.3%,大三 17.1%,大四及其他 10.5%。按照高校类型划分为:普通专科 19.9%,应用技术专科 3%,一般本科(二本)39.6%,重点本科(一本)37.5%;按照学历水平划分为:专科20.5%,本科73.8%,硕士研究生2.5%,博士研究生3.2%。具体调研的结果与分析如下:
通过调查统计,在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上,56.1%的学生认为写作对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很重要,31.2%的学生认为写作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和发展较重要,12.7%的学生认为写作偶尔有用或基本用不上。可见多数同学对写作的重要性有理性而正确的认识。对于自我写作能力的评价,2.5%的同学认为很强,8.6%的同学认为写作能力较好,81%的同学认为写作能力一般,7.9%的同学认为较差。对于自己的写作能力能否应对日常生活、学习和将来的工作,14.9%的人认为没有问题,70.1%的人觉得基本可以应对,15%的人则认为有问题或难以应对。对是否获得过各级写作类奖项或在报刊媒体上发过文章,84.5%的同学都持否定回答。
综合以上数据来看,尽管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正确认识写作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的实际写作能力却与写作认知之间存在着分化的情况,大多数同学在写作中都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①曾方荣:《大学生写作知行不一的原因探析及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5期。。这直接导致了普遍的写作水平低下和自觉加强写作训练、参加写作相关竞赛活动以及发表作品的积极性不高,表明今后大学生写作素养提高的突破口在于如何使大家的写作认知与写作实践达到知行合一。
调查结果显示,54.1%的同学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14.9%和15.3%的同学分别以看电视和其他户外活动为主要业余娱乐方式,15.7%的同学选择文本阅读作为主要的业余时间消费方式。对阅读很有兴趣的同学为13.4%,较有兴趣的占47.7%,一般和没兴趣的分别占36%和2.9%。“在完成学习的写作任务外有意识地进行写作”的调查项中,有良好写作习惯的占了6.9%,写作较多的占13.8%,偶尔写作的占50.8%,几乎不写的占了28.5%。没有写日记、随笔或读书笔记习惯的同学占了63.5%,只有为数不多的同学愿意主动去写作。对待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的态度上,认真完成的同学占30.7%,正常完成的占55.1%,简单应付和抄袭复制的分别占12.1%和2.1%。
由上可见,只有少部分同学会将业余时间用于阅读并有意识地进行写作训练。大部分同学的阅读兴趣不高,对写作教学需完成的写作任务也往往以应付为主,很少有主动自觉地以认真的态度去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学生。而对写作缺乏兴趣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写作付出的自觉,难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从大多数同学没有记日记和写随笔的习惯来看,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写作的意志力薄弱,在写作训练上存在较大的惰性。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与基础。为此,我们对大学生阅读现状做了较全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阅读时量少、阅读的肤浅和碎片化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为30分钟以下和1小时以下的同学分别占24.7%和42.3%,时长为1~2小时的占21.8%,2小时以上的占11.2%。课外阅读的文体类型主要为网络文学的占30.3%,经典名著的占32.1%,学术理论专著的占10.5%,新闻等其他文体的占27.1%。在文体写作方面,26.9%的同学以写作小说为主,33.6%的以写作议论文体为主,写作散文和诗歌的占了22.6%,16.9%的同学常写作新闻等应用文体。
阅读是培养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与基础,然而大部分同学用于阅读的时长却少之又少。在阅读文体上大家的选择则相对多元和均衡,新闻通讯报道、古典文学名著和网络文学等都有涉及,但对于学术理论性文本阅读较少。而在文体写作上看,多数学生青睐于小说、散文和议论文等文体写作,可真正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密切相关的常用应用文体的写作则被忽视了。
当下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严重滑坡问题①邓玉环:《上了大学反而不会写作?——大学生写作水平“滑坡”现象之我见》,《写作》2009年第10期。,我们总体认为,既有整个社会对写作重视程度不够、网络时代到来对写作的冲击,特别是高考体制下语文教育等问题等客观原因外,更同大学生自身的写作态度与写作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直接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日常阅读时量严重不足,潜心阅读、精研细读少之又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结合是写作能力提高的根本方法。对写作来说,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是主体写作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阅读不但为写作积累大量的材料与知识,而且是写作者语感提高和写作技巧提升的必然过程。没有大量的阅读可能造成写作者文辞艰涩、空洞无物,想象力和创造力枯竭。网络时代的到来,虽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写作者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文本与阅读的便利,但也对写作者阅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海量信息与游戏等娱乐化内容往往令读者无所适从,使得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呈现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特点,对写作有益的阅读少之又少。特别是网络游戏与娱乐化的信息内容,更消磨了很多读者的阅读时间与兴趣,对写作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阅读的快餐化、娱乐化,造成了大学生每次阅读完后,63.5%的学生不做读书笔记,36.5%的学生不会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阅读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阅读者理清文本思路、理解作品内容和归纳读后感想,对整体文本内容的把握和过后利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阅读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写作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然而阅读量少,碎片化或浅阅读都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制约。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除完成学习规定的写作任务外,有良好写作习惯的仅占6.9%,经常写作的占13.8%,而偶尔写写的却占到了50.8%。大学生写作实践中的知行不一,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们写作训练量不足和没有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绝大多数学生并非没有认识到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以大量训练为基础,只是很多情况下由于意志力薄弱和写作自觉性不强,而没有主动自觉地进行写作训练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仅仅凭借一时的兴趣或心情来写,因此写作训练量严重不足,写作能力的提升自然谈不上。我们知道,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基础,不仅可以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主体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挖掘一个人的写作潜力,激发写作主体的写作兴趣,从而为写作主体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娱乐化、游戏化日益严重的全媒时代下,大学生写作训练少,已成为大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巨大制约。
或许,当下人们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已达成共识。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一个对写作人才评价的标准,没有一个对个人写作能力认定的具体指标。我们在调查与访谈中发现,无论大中小学,都没有一个学校有独立的学生写作能力评价体系,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与认定基本上都是和语文能力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到了大学,除汉语言文学类专业学生外,很少有大学对大学生写作能力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有对大学生写作能力如同大学生四、六级英语一样的评价标准。因此,写作能力评价机制的缺失,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促进与强制性督促机制难以形成,大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然难以提高。尤其不能引起学生对写作的高度重视,也不利于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选拔任用。我们知道,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毕竟只有经过准确科学的评价,写作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写作才能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写作教学才能规范化、科学化,实现良性发展。
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和教育教学各部门以及写作主体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面我们主要从大学教育与大学生主体这一角度探讨一下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
有研究者建议,高校可以在各院系之间推行写作学习质量评估制度①王年年:《大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研究》,《价值工程》2014年第7期。。我们认为,建立起可行的高校大学生写作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这种评价体系,可由学生本人或他人执行评估过程,以月为小周期,以学期为大周期进行,从而将学生们的写作习惯纳入行之有效的督促监管下,形成有效的外在压力或动力。具体列入评估体系的项目可包括:学生一定时间内的阅读量、读书笔记、完成习作篇数、经典作品背诵量、作品创作与发表量等,对于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文秘等专业还应在写作课堂教学中考查学生的表现和习作完成的质量,等等。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修改,并设置综合打分机制,将每学期最后的分数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中,构成奖励制度的一部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写作带来的实际回报,进而实现大学生写作习惯的真正强化和写作动力的激发。
我们知道,人的任何兴趣的形成,都需要成果的激励。大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样需要写作成果激励。因此,各高校应组织相关部门和社团组织,对于大学生写作的优秀文章与创作的文学作品,及时地表彰、展出或公开出版,肯定学生的写作成果和努力付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优秀作品对其自身而言是一种珍贵的精神劳动产品,是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的智慧结晶,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学校有关部门,特别是学生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写作成果,以欣赏与激励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写作付出,努力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给予必要的鼓励与奖励。如果有指导老师,那么指导教师不但要给予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更应督查与鼓励学生写作,想方设法给予学生机会。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用心对待写作、热爱写作。同时,各大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除了在校园内设立大学生优秀作品展示栏和将大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报刊发表外,还可以搭建网络平台来吸引学生投稿,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来推广优秀作品,使作品分享便捷化、信息化。
当下,尽管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学社团组织,各大文学社团也会组织一定的文学创作与交流活动,但多数情况下均由学生自行组织与管理,囿于资源有限、对外交流渠道窄、管理水平低而难以提升活动质量与发挥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甚至可能会因为学生自身的管理不善而名存实亡。因此,各高校相关院系、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够成立以教务部门为主的官方的大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机构,那么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各高校教务处和文学院等管理与教学单位,可成立大学生写作工作室、大学生写作兴趣推广小组和大学生写作促进发展会等专门的组织机构,安排从事写作教学的老师和有写作特长的老师充当指导教师,定期开展写作教学或读书写作分享活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邀请职业作家来担任指导教师,定期举办讲座,使整个校园形成良好的创作氛围,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校方为学生们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之后,大学生们作为写作主体更应该提高自己的写作自觉性,课余积极参加院系开展的文创活动,加入相应的文学社团组织,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阅读和创作,并逐渐养成每日沉浸式的阅读和定期创作的习惯,踊跃投稿,加强写作实践,磨砺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积累创作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向写作老师和职业作家学习写作等方式,提高创作质量,达到全面提高自己的写作素质,改善写作现状的最终目的。而高校各院系学生会、团总支还可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诗词大赛等活动,多方面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量,从而形成良好的大学写作文化氛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材料就无从写作。无论是观察、感受、体验和调查采访,写作主体都必须深入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一切写作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主体的生活,不但是写作主体获得写作材料,为文章写作准备真实、鲜活、独特的人、事、景、物等的必由之路,而且更为重要的也是他思想、感情、思维、认识升华的保证。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无论从事何种写作,主体都必须重视和努力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丰富自己的生活。文学创作者更是要“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4页。
大学生虽然生活范围有限,但大学校园仍然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社团活动,特别是拥有青春和激情的大学生,更使校园充满朝气与活力。因此,大学生首先应该积极投入其中,丰富自己的生活,活跃自己的思维,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与灵感。其次,更应该积极走向社会,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获得不同人生体验,观察不同的生活形态,获得不一样的人生感受。再次,还应主动有意识地体验生活,开拓自己的视野,如旅游、打工做兼职等。这样的话,大学生的写作才可能有充实的内容,写作的欲望才可能不断激发,写作才可能有创新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