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激活初中化学课堂

2018-11-28 12:27:09李玲玉
名师在线 2018年24期
关键词:石蕊酚酞试液

李玲玉

(江苏省南通市唐闸中学,江苏南通 226002)

引 言

以前的化学课堂,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师要扭转这一局面,应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以激活初中化学课堂,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带有悬念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心中产生疑惑,在疑惑的驱使下促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新内容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有效地激活化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创设悬念的教学方式进行分子教学。首先向学生提出数学上简单的算术问题:10+10等于多少?很显然,答案是20。教师趁势问学生:能小于20吗?学生纷纷回答:不可能。这时教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10+10<20。学生心中都产生了疑惑:明明在数学中是等于20的,怎么可能小于20呢?教师并没有急着向学生解释,而是拿出两个量筒展示给学生观看,其中一个量筒中装有10毫升的水,另一个量筒中装有10毫升的酒精,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当把酒精倒入水中时会出现怎样的现象。教师把酒精倒入水中并充分摇晃,这时让学生观察量筒里水和酒精的混合液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两者的体积没有达到20毫升,学生感到疑惑。教师再次拿出了石头和沙子,让学生把沙子放入盛石头的容器内,观察石头的体积有怎样的变化,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了操作,观察到沙子进入了石头的缝隙中,才导致石头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再次提出刚刚的现象,学生明白了:分子之间也是有空隙的,才会使二者混合后的体积比原来的小了。这样就在悬念的情境下,学生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知识点有了认识。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的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1]。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运用能力

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化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例如,在教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时,教师可以结合碳的几种不同结构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应用来增加学生的熟悉感。教师可以先拿出了一把破旧的锁,让学生用钥匙先打开这把锁,然后再锁上。有的学生拿起钥匙开了很长时间才把锁打开,然后拔掉钥匙想把锁锁上,又费了很大的力气,其他学生感觉不应当这么费劲,想自己试试,结果大致相同。教师拿起这个破旧的锁,向学生问道:这个锁不好开、也不好锁,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让它好锁、好开?有学生提出:可以把铅笔芯弄成细末灌到锁孔中,活动几下就好了。教师让这个学生进行了操作,然后让其他学生尝试再次开锁,发现加了铅笔末的锁好用了。这时教师趁势问道:“为什么加了铅笔芯后锁就好开、好锁了呢?”接着教师讲述有关石墨的性质,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并对石墨的实际用处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为学生引入生活情境,既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三、创设实验情境,实现主动探究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内容,实验能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化学现象,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在强烈的欲望下,学生就会积极进行思考、探究、操作,在手脑结合的教学氛围中,能更好地内化新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激活了初中化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时,为了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有学习、探究的机会,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教师把学生分为两部分,教师为其中一部分学生提供了两试管的澄清石灰水、一些紫色石蕊试液、一些酚酞试液;为另一部分学生提高了两试管的稀盐酸,一些紫色石蕊试液、一些酚酞试液。教师要求学生把两种试液分别加入两个试管中,观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了动手操作,结果测试澄清石灰水的学生,发现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澄清石灰水逐渐地变成了蓝色,滴加酚酞试液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慢慢地变成了红色;测试稀盐酸的学生,发现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稀盐酸逐渐地变成了红色,而滴加酚酞试液试管中的稀盐酸并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对实验现象很好奇:石灰水(稀盐酸)为什么会在加入试液后变色;而且添加不同的试液颜色会不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探究、讨论、交流,最终了解到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酸和碱中表现出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它们与酸和碱的反应是不同的,石蕊试液滴加到酸中会变成红色,滴加到碱中会变成蓝色;酚酞试液滴加到酸中不会变色,滴加到碱中会变成红色。从而更加明确了石蕊和酚酞是酸碱指示剂的身份,也加深了对酸和碱性质的认识。

教师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在生动的现象中产生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激活了化学课堂。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促进有效理解

新时代的教学,可以利用新手段,将信息技术带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灵活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对化学知识有更为清楚的认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激活化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在讲述到铁的化合物部分,如果教师为学生演示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时,后排的学生不能清晰地观察到,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展示台为学生展示反应的全过程。教师将盛放硫酸亚铁溶液的烧杯放置在实物投影仪上,然后让学生注意观察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溶液产生的现象。学生盯着电子屏幕,随着教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先出现了白色的絮状物,接着白色絮状物又逐渐地变成了灰绿色,最后变成了红褐色。这时教师再把反应的方程式介绍给学生,并向学生说明白色絮状物实际上是氢氧化亚铁,被氧化后最终变成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这时有学生提出还观察到了灰绿色,这个灰绿色又是什么呢?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后,教师又拿过另一个烧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向里面加入一些氯化亚铁溶液,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用滴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学生看到了白色絮状物,随后就观察到了红褐色。教师对学生提出:两次现象不同,是因为前者含有硫酸根离子,后者含有氯离子,也就是说出现灰绿色是因为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铁的化合物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结 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助于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思考,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石蕊酚酞试液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PCR仪温度过冲特性有限元仿真研究
中国测试(2022年4期)2022-05-10 06:29:20
pH传感器在测定石蕊和紫甘蓝浸出液酸碱度中的应用
化学教学(2019年2期)2019-03-22 02:37:56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酚酞试液配制中的『意外之旅』
酚酞试液配制中的“意外之旅”
皮试液配制专用注射器的设计思路
护理研究(2014年26期)2014-08-15 00:50:48
对石蕊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变蓝色的实验探究
化学教与学(2012年5期)2012-10-09 08:49:28
氯水与石蕊试液反应的实验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