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概念整合下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2018-11-24 02:46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长诗壮族隐喻

宋 琪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客观体验及相应行为反应。人类情感丰富多样,晦涩难懂,需借助通俗易懂的概念实体表征。隐喻是基于普遍身体经验的认知方式[1],为理解抽象复杂的人类情感提供了认知通道。近年来,情感隐喻研究渐受学界重视,成果丰富。Lakoff与Kovecses[2]率先从文化视角探索人类情感“生气”的认知机制; 李恒、江桂英[3]利用产出性实验探索汉语母语者情感隐喻的手势表征方式,证明隐喻是理解情感概念化的核心机制;其他学者[4-6]也多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求情感与隐喻之间的内在关系,但鲜有学者以情感隐喻为整体研究对象,从转喻和概念整合双重视阈探究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结合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情感隐喻,能够对其源域与目标域相互映射关系有更深层次解读,使抽象化情感得以表征,以此揭示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过程。心脏是人体的最重要器官,人类情感多围绕“心”产生,因此围绕“心”产生的情感隐喻亦值得探讨。基于此,本文拟选取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为语料,从转喻—概念整合双重视角探讨“心”与其中情感隐喻的关系,旨在揭示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一、 理论基础与情感隐喻

(一)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

1.转喻的概念与分类

与修辞学的转喻观不同,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转喻是依赖于人体体验,以一个概念实体代替另一个概念实体的认知过程[1]。基于此,Radden和Kovecses将转喻定义为“一个认知过程,在该过程中一概念实体或载体(vehicle)为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或ICM)内的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载体)提供心理可及”[7],其中理想化认知模型是指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知识域。转喻的本质为两个概念实体之间的邻近关系(Contiguity),即转喻是由概念上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联系引起的。因此,邻近性是转喻定义的核心。

Peirsman和Geeraerts认为,转喻是一个具有原型结构的范畴(a prototypically structured category),而概念间的邻近关系是其分类的重要变量[8]。在该范畴中,空间和物质域以及空间的部分—整体邻近性为范畴的核心或原型,基于此,Peirsman和Geeraerts将转喻分为6种类型:空间部分与整体、方位与所在、容器与被容纳物、物质与客体、一件衣物与人以及一件衣物与身体部分,其中容器与被容纳物是指基于部分—整体邻近性,容器被概念化为一个功能和经验的整体,而被包容的内容则是经验整体的部分[9]。例如,在“壶烧开了”这个例子中,容器是指“壶”,而被容纳物为“水”,“壶”作为抽象物质可储存在容器“水”内,因此可用“壶”转指“水”,其转喻认知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壶烧开了”中容器“壶”转指被容纳物“水”

2.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认知隐喻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它不仅弥补了认知隐喻论在解释概念结构上的缺陷,而且基于心理空间理论对概念解读更具阐释力和说服力。根据Fauconnier和Turner的观点,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和施行某种行动而建立的小的概念包[10]。基于此,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起心理空间并彼此进行映射,以不同方式合成新的空间,人们就是系统运用这种概念整合网络进行实时意义建构[11]。概念整合理论主要包括四个基本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input space 1)、输入空间2(input space 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与合成空间(blend space),并通过跨空间映射进行彼此联系。其具体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概念在两个输入空间内进行跨空间映射(projection),两个空间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映射到类属空间,与此同时,基于类属空间中抽象信息,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信息再选择性地映射(selective projection)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层创结构由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个认知过程构成,是概念整合理论中最具创新的部分,也是形成新概念结构的基础[12]。基于该认知运作过程,概念意义完成构建。

(二) 情感隐喻

情感是人类与周围世界互动而产生的身体体验。孙毅认为,情感是抽象、模糊或难以表达的感觉,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物质形象的特征和联系[13]。为生动形象地理解情感,人们常借助隐喻这一概念化的认知手段表征多样化情感,即情感隐喻。情感和隐喻均依赖于人类与物质世界的交互活动,因此情感隐喻是人类身体体验和周围环境有机融合的“结晶”[14], 其实质为用一种具象化的概念来映射抽象情感。根据具象化概念的不同类型,情感隐喻可分为食物隐喻、植物隐喻、工具隐喻和天气隐喻等,如“泪如雨下”中具象化概念是“雨”,属于天气类型,因此该情感隐喻为天气情感隐喻。

情感依赖于人类身体体验,而人的身体感官是我们体验世界的起点。当人类感官接收的外界刺激为良性刺激时,人类会产生积极的情感状态;反之,当感官感受到的外界刺激为恶性刺激时,人类会产生悲观的情感状态。因此,我们可借助感官词汇描述人类情感状态,如以“甜”这一味觉形容喜悦情感,而以“痛”这一触觉刻画悲观情感。当情感产生时,身体中荷尔蒙皮质醇和肾上腺素会使心脏心跳和心率发生变化,基于感官的情感体验最终统一于“心”中[14]。基于此,人类在表达情感时通常与“心”有着密切联系,如心花怒放、心如刀绞、万箭钻心等,这些表达均反映心脏是容纳情感的重要器官。以情感隐喻为研究对象,不仅能揭示“心”与人类各种情感及感官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彰显情感隐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三) 转喻—概念整合视阈下对情感隐喻的认知阐释

心脏作为容纳情感的重要器官,在情感表达中通常代替情感,成为情感表达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情感作为抽象物质可储存在心脏中,因此二者之间存在认知转喻关系,即以“心”这一容器转指容器内的容纳物“情感”。与此同时,情感概念形成过程需借助具象化物质得以表征,二者可通过映射关系相互连接,构成概念整合网络中两个相互映射的心理空间,因此,转喻—概念整合模型能够充分反映情感隐喻形成的轨迹。基于该模型,情感隐喻可以解释为两个输入空间之间部分结构的映射,即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外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15]。基于转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探究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不仅能展现情感隐喻两个概念之间互相映射关系,而且能揭示情感隐喻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语义构建过程。

二、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情感隐喻研究思路及主要类型

(一)研究综述

民间叙事长诗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或散韵结合的民间诗歌,叙事性是其突出特点[16]。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是广西壮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广西壮族传统文化面貌、思想观念及其发展演变情况。近几年来,学界多研究壮族民间叙事长诗的发展阶段[17],亦或选取某一具体长诗为语料分析其艺术特色[18],少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壮族民间叙事长诗。基于此,本文从转喻和概念整合双重视阈分析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过程,旨在揭示壮族人民表达情感特点,宣传保护壮族传统文化。

(二)围绕“心”的情感隐喻类型及比例

本文语料选自韦守德和韦苏文共同编写的《广西民间叙事长诗集成》,该书于2012年出版,时间较新,是总结和收录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最新的出版物。因此,以该书中收集的37首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为语料,具有全面性和概况性。结合定量统计与定性研究,本文穷尽了长诗中所有围绕“心”的情感隐喻,根据其源域类型选取数量最多的5种情感隐喻,其数量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围绕“心”的情感隐喻类型及比例

表1中,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主要蕴含6种围绕“心”的情感隐喻,其中悲哀类、喜悦类、焦虑类、烦乱类和憎恨类情感隐喻数量最多。与此同时,每种情感隐喻类型中源域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征分布,主要包括食物类情感隐喻、植物类情感隐喻、生活用品类情感隐喻等,反映出壮族人民在表达情感时多采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表征情感,体现《易经》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内在规律。基于转喻和概念整合理论,下文将分析这5类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三、转喻——概念整合视阈下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一)转喻视阈下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转喻基于邻近关系,是指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某一概念实体转指另一概念实体的认知过程。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情感隐喻丰富多样,但均围绕一个概念实体进行,即人类最重要的核心器官“心脏”。《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中国传统哲学将心脏视为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也是统帅和掌管所有心理和生理活动的“总司令”[19]。据此可知,“心”与情感隐喻密不可分,“心”作为容器可转指其容纳物“情感”。因此,根据转喻理论,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的情感可用“心”转指(如图3)。由于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多样化的情感隐喻类型,“心”也可转指情感的不同类型。如在“心红好似火烧天”“顿时好比箭穿心”和“心烦如坐热蒸笼”中,“心”可分别转指喜悦、悲伤与烦乱情感。这些情感范畴形象地被容纳于“心”中,并处处留有“心”的痕迹,故以“心”转指具体情感具有合理性。从转喻视角分析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的情感隐喻,不仅能够揭示情感与“心”之间的联系,而且为深层分析情感隐喻的运作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3 容器“心”转指被容纳物“情感”

(二)概念整合视阈下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基于上文探讨“心”与情感的关系,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情感隐喻可借助“心”转指具体情感。简言之,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情感隐喻是经过“心”转指后的情感,其中运用的转喻机制是进一步解读情感隐喻语义建构的基础。基于此,结合概念整合理论,下文将对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数量最多的前五类情感隐喻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语义建构过程。

1.“悲伤类”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悲伤是人类基本情感之一。当人类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在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由“心”转指“悲伤”后的情感隐喻蕴含丰富多样的源域类型,主要是食物情感隐喻和工具情感隐喻,如“心似油煎” “万箭穿心”及“心如刀绞”等,例1将结合具体实例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分析“悲伤类”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例1:起程去当兵,天黑来探娇,见妹坐在寨口等,哥心如同插尖刀[16]387。 (《广西民间叙事长诗集成· 唱离乱》)

例1讲述妻子等待在外当兵的丈夫归来场景。丈夫与妻子久别重逢,分别的痛苦与悲伤情感随之产生,这种情感无法外显,只能通过相似的身体体验来表征。“尖刀”是一种工具,该情感隐喻为工具类情感隐喻。在“哥心如同插尖刀”中,概念整合的输入空间1描述了人体悲伤情感的形成过程,主要元素包括经过“心”转指后的情感及情感的具体类型悲伤;输入空间2描述尖刀插入人体的过程,主要包括插在身体上的尖刀和尖刀带给人体的痛感,二者共同特征映射到类属空间内,情感和插在身体上的尖刀抽象化为概念实体,而悲伤和痛则是情感和插在身体上尖刀的特点。与此同时,基于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两个输入空间内元素被选择性地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即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等过程,输入空间 1中的情感与输入空间2中的痛被选择性映射到合成空间内,而其他成分如悲伤和尖刀则被舍弃,形成了“情感很痛”的结构(如图4)。当尖锐的“尖刀”插入人体时,人体会有痛感,这一感官触觉表达接收到的外界刺激是消极刺激,与悲伤情感有关联性,因此可以用“痛”形容悲伤情感。通过转喻与概念整合运作,“哥心如同插尖刀”这一围绕“心”的情感隐喻得到深层解读,探究该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有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壮族同胞表达悲伤情感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图4 “哥心如同插尖刀”概念整合语义建构

2.“喜悦类”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喜悦,是一种快乐情感,即达到所盼望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个体产生的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20]。作为人类最基本情感之一,由“心”转指“喜悦”后的情感隐喻在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也颇为常见,其源域类型多与壮族同胞生活场景相关,多以植物和食物表征情感,如“心里齐开花” “口吃蜜糖甜在心”等,例2将结合实例从概念整合视角分析其中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例2:阿可见她心意转,口吃蜜糖甜在 心。再摆九十九桌酒,张灯结彩宴客宾[16]26。(《广西民间叙事长诗集成· 望郎石》)

例2描述了主人公阿可看到自己喜欢的女子同意结婚后心情喜悦的场景,以“蜜糖”表征“喜悦的情感”,属于食物类情感隐喻。其具体意义建构过程如图5所示:输入空间1描述喜悦情感,主要元素包括由“心”转指后的情感及其具体类型喜悦,输入空间2描述吃蜜糖的情景,主要元素有蜜糖及吃蜜糖产生的味觉甜。两输入空间中的元素被抽取共同特征映射到类属空间,即情感和蜜糖均为概念实体,而喜悦和甜则属于特点类词汇。基于类属空间的共性,两个输入空间内元素选择性地被映射到合成空间内,经过组合和完善,情感与甜这两个元素被保留形成层创结构,完成了“情感很甜”的语义建构。当吃蜜糖时,人体味觉会产生“甜”的感觉,这表明人体受到外界刺激为积极刺激,因此与喜悦情感间存在关联性,可用“甜”形容喜悦的情感。通过揭示该“喜悦类”情感隐喻的意义构建,有利于揭示壮族同胞表达喜悦情感的特点,加强读者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图5 “口吃蜜糖甜在心”概念整合语义建构

3.“焦虑类”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焦虑,是个体企图追求某种事物却被其他困难所羁绊后产生的情感体验。在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围绕“心”产生的“焦虑类”情感隐喻亦丰富多样,其源域类型主要是生活用品和食物,如“心中好似把鼓擂” “焦急心要碎”以及“油炸猪肝过了火”等。例3基于概念整合理论以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中具体实例阐述“焦虑类”“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例3: 屋漏偏碰天下雨,行船恰遇顶头风。日驾脚伤未治好,急的心中如火焚[16]307。(《广西民间叙事长诗集成· 望郎石》)

例3讲述主人公日驾脚伤未愈却需赶路的焦虑情感,以“火”的灼热形象生动地说明日驾的焦虑,为生活用品类情感隐喻。在由“心”转指“焦虑”后的情感隐喻中,具体的意义建构过程如下页图6所示:输入空间1和2分别描述焦虑情感和火燃烧的情景,其中涉及主要元素有由“心”转指后的情感及其具体类型焦虑、火及火燃烧时产生的灼热感。两个输入空间内元素抽象化后被映射到类属空间内,即情感和火为概念实体,焦虑和灼热为其特点。基于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内元素选择性地被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经过组合完善,即情感和灼热被保留,而其他元素焦虑和火则被舍弃,“情感很灼热”语义建构过程得以实现。由于火在燃烧时人体产生的灼热感属于消极刺激,反映了人体对高温环境的不适应,这与焦虑情感存在关联性,因此以“灼热”表征焦虑情感具有合理性。借用概念整合理论可有效地阐释由“心”转指“焦虑”后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这不仅加强了读者对壮族民间传统叙事长诗的理解,也增加了叙事长诗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图6 “急的心中如火焚”概念整合语义建构

4.“烦乱类”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烦乱,是个体在等待某一事物或事件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感。长诗中由“心”转指后的“烦乱类”情感隐喻主要有“心乱如猫抓”“心烦如坐热蒸笼”及“心乱如麻”等,例4将结合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具体“烦乱类”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例4:哥问要新鞋,花针不带来,心中乱如麻[16]385,眼矇手软扯不开。(《广西民间叙事长诗集成·唱离乱》)

例4讲述情侣离别时女方想送男方一双新鞋却因未带针线而心乱如麻的情景。基于“心”转指后的抽象情感由源域“麻绳”表征,其语义建构过程如图7所示:输入空间1和2分别描述烦乱情感和麻绳很乱的情景,其空间内元素包括由“心”转指后的烦乱情感及其特点不平静、麻绳及其特点乱。输入空间内元素相互映射被抽象到类属空间内,即情感与麻绳属于概念实体,不平静和乱是其特点。随后,三个空间内元素相互映射后被选择性地映射到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完善过程,形成“情感很乱”层创结构。在该过程中,不平静与乱这两个元素被舍弃,而其他元素被保留,完成“情感很乱”的语义建构。当认知主体烦乱时,心中会有不平静的感觉,如同“麻绳”般杂乱无章,故二者存在相似性,可借助“麻绳”之乱表征由“心”转指后的烦乱情感。麻绳是壮民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壮民衣服原料也多是棉麻布料,因此以“麻绳”之乱表征烦乱情感,有利于读者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

图7 “心乱如麻”概念整合语义建构

5.“憎恨类”情感隐喻的语义建构

憎恨与喜悦情感语义相反,是指个体未达到所期盼目的后在心理上产生的强烈不满与厌恶。长诗中“憎恨类”情感隐喻亦由“心”转指后产生,如“心里恨人似钢针扎” “恨火心中烧”及“心像风蛇一样毒”等。例5选取其中一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其语义建构。

例5:天宽地阔难找到想我家婆这害人马,用嘴骂人像刀割,心里恨人似钢针扎[16]435。(《广西壮族民间叙事长诗·达备之歌》)

例5讲述主人公达备抱怨家婆狠毒的故事,“心里恨人像钢针扎”形象生动地说明其家婆内心的恨意。该情感隐喻中,“钢针”为源域,目标域为由“心”转指后的憎恨情感,其语义建构过程如下页图8所示:输入空间1与2分别描述憎恨情感与钢针扎在人心的过程,其包含元素分别为情感及其特点憎恨、钢针及其特点强烈疼痛感;输入空间内各元素经过相互映射被抽象到类属空间内,情感与钢针同属概念实体,憎恨与强烈疼痛感为其各自特点。基于类属空间抽象出的共性,三个空间内所有元素进行相互映射,被选择性投入到合成空间内,经过组合完善过程形成“情感疼痛感很强烈”的层创结构。在该过程中,情感与强烈疼痛感被保留,而其他元素被舍弃。基于此,“心里恨人似钢针扎”的语义建构得以完成。在该情感隐喻中,源域“钢针”是缝衣工具,“钢针”插入人心带来的疼痛感与憎恨带来的心理感受相同,二者存在相似性,故可用“钢针”表征由“心”转指后的烦乱情感。利用概念整合构建该情感隐喻意义,读者能够加深对壮民情感表达特点的了解,增加叙事长诗的丰富趣味性。

图8 “心似钢针扎”概念整合语义建构

四、结语

情感隐喻依赖于人体体验,是以概念化方式表征抽象化情感的认知手段。心脏是统帅人体情感的“总司令”,因此“心”与情感表达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基于壮族民间叙事长诗,从转喻和概念整合双重视角分析其蕴含的情感隐喻可发现,壮族同胞表达情感时蕴含丰富生动的情感隐喻,且源域类型均与其生活环境相关,如食物、植物、生活用品等;转喻和概念整合借助事物间的邻近性和概念间映射关系为揭示壮族民间叙事长诗的情感隐喻语义建构提供认知方式,是对其情感表达的深层解读。借助转喻—概念整合模型分析壮族民间叙事长诗的情感隐喻,有助于将认知研究扩展到民族语言研究视角,也有助于理解壮族同胞表达情感的生动性与独特性,保护和宣传壮族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长诗壮族隐喻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献给这个世界我们未知的——读龚学敏长诗《三星堆》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王舍城(长诗)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