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实证调查研究

2018-11-24 02:48史一强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认同感主体政治

史一强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大学生代表着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认同是当务之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1]。认同感的比例多寡是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这种特定的主客体关系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依主体不同而不同,依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的,具有鲜明的主体性”[2]。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个体基于内心自愿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运作持有同向性的情感与态度并约束自己行为的一种能动过程。本文拟依据广泛的调查数据,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取样情况与调查设计

本文选取6大地区的本专科高校各一所,各高校按相同比例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共计6000份。经过筛选检查,得出本次回收有效问卷5708份。 采用分片随机抽样法、多层次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量的 95.13% ,样本基本情况如下:性别、学历层次和高校地区分布,以上3种样本指标基本上人数平均分配。其他样本还包括专业情况(文科占比26.7%、理科占比27.6%、工农医学科占比27.5%、体艺传媒类学科占比14.5%和其他占比3.7%)、学校类别(部属高校占比18.6%、省属高校占比63.8%和民办高校占比17.6%)、学生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占比10.5%、共青团占比82.6%和群众占比6.9%)和父母的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占比9.55%、专科占比13.11%、高中占比21.69%、初中占比44.68%、小学占比7.12%和文盲占比3.85)。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主体的人格素养,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艺术构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三大基本要素。”[3]本调查以系统聚类法(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考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主体三个方面认同感,以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5分形式计分进行因子分析。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的认同感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包括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两部分。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形式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中,本科生修读全部课程,高职高专学生只修读前3门课程。在新时代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等问题,本次调查发现的情况见表1。

表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认同感均值

说明: N( Max) 表示选择最高分者的人数,N( Min) 表示选择最低分者的人数,Mean 所有分值的加权平均分。以下所有表同。

1.大学生对于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感兴趣。新时代大学生处在网络资讯发达的时期,各种与思想政治相关的信息接踵而来而且又唾手可得,大学生可选择的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原本社会各界担扰的90后是跨掉的一代,表1数据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示认同和欢迎。91%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获得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给他们生活带来帮助。

2.祟尚个性,对法律与道德规范的系统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大学生在课程上的学习态度马虎,认为大道理都学过了,缺乏系统学习的决心。例如,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思维模式重视不足,在“大学生应养成科学的法治思维方式”选项中选择“不赞同”的人数较多,道德的规范作用缺乏深刻的理解,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力”选项中得分较低,这些数据表明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制与道德教育的内容值得商讨。对于党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内容认同,选择“无所谓”的人数不是少数,说明大学生尚需正确的引导。

3.调查中还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习尚存在抵触的现象,这需要教育者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耐心的引导。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同感

大学生是否认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表现为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高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等等这样的一些维度。调查发现如下。

1.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上是认可的。主要的班集体理论授课法加社会实践的教育方法是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要求。对于课改中提到的类别“启发式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等常用的教育方式还是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

2.对于一些教育者常用的实用方法,大学生并不十分赞同。比如 “典型教育法”由于选取的人物和事例往往过于脸谱化,与青年人的偶像差距较大,教育效果反而不佳。正确引导典型人物和偶像区分与区别,把偶像的优秀品质转化成榜样,是新时代典型教育的新范式。

3.调查项中的社会实践教育法是所有教育形式中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教育方式。而个别谈话教育法是所有测试维度中最不受大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因此,选择性应用以上各种教育方法,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表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认同感均值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同感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的认定尚存在争议,本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指的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特指高校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相关的老师。

1.从调查表3的结果来分析,总体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各个主体的平均分都在3以上,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得到学生认可的。

2.共青团委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受学生的欢迎,主要原因是团委和学生处老师经常开展以参观学习,志愿者服务为主题等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到理论是学生更能自觉接受。同时,共青团委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年龄优势也是学生乐于亲近的缘故。

3.但是,学校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平时经常组织的会议和训话,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层层部署,层层负责,唯上思维,流于形式。当然学生也疲于应付,轻者敷衍塞责,重者反感抵触,实效性较差,共鸣全无,这也是他们减分的主因。

4.对于“两课”教师认同调查发现,其认可分值均在中等以上。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老师的理论水平和职业态度是认可的。同学们重视自身人格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配合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但是,他们往往耐力不足,缺乏连续思考。在这其中,与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举止有关,也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相关。

表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同感均值

三、调查分析

将个人背景信息中的各项影响指标在spss统计降维因子分析,发现学历层次、学校类别、学生政治面貌和父母教育程度等可作为因子分析。与 F1、F2、F3 三个因子进行匹配分析,具体情况如下表4可见,经因子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发现影响贡献率达 57.2% ,其影响力占有量较强。研究发现,个人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有内在的关联性。其中部属高校对核心内容和教育主体的认同性高于其他类别高校,学生中的党员身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明显高出一截。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也易于接受。

表4 大学生个人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降维因子分析

性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影响spss统计交叉图1可看出,性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影响几乎是一致的。图2为高校所在的区域不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影响spss统计交叉图。从总体上来看,认同感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具体选项反映出大学生的倾向性不同,特别是东北、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选择“无所谓”的人数也不是少数,而东北相比于华南和华中两地选择“非常赞同”的比例相差一半,这值得引起我们重视。

核心内容认同感方法认同感主体认同感Beta文科82.6781.1983.630.203理科83.1580.5881.240.198工农医学科81.6682.7983.220.207体艺传媒类80.1078.6179.390.168其他类81.3383.2982.100.193sig0.0000.0000.000

从表5可看出,将专业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差异进行回归方差分析,其 F 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91.667,对应的概率值sig = 0.000。从容忍度( Tolerance) 和方差膨胀因子(VIF) 来看,回归模型中的专业情况相关因素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从回归系数( Beta) 来看,专业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文科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影响最为显著( Beta = 0.203) ,而理工家医学类专业对思想政治认同基本一致,而认同性最弱的是体艺传媒类,可能与他们的个性有关系。

四、结论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原有的理论内容表现出一定认同,但也存在怀疑态度。新时代,多元价值交织冲击,各种思想理念交互碰撞。从理论上单纯向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过度依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向大学生讲解社会主义理论日显苍白无力。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认同程度存在不平衡性,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教育法的认同度最高,而个别谈话教育法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其他教育方法的认同,也各有喜好,认同度也达不到优秀的程度。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主体的认同,存在学历层次、学校类别、学生政治面貌、父母的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主要差异。基于这一调查现实,教育主体不能纯粹依靠主导地位的权威性对教育客体实施影响。要求教育主体本身在交流过程中保持开放,以平等态度去影响大学生;在交互信息反馈过程中给受教育者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受教客体的各种自身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内化大学生的类型差异。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新时代的社会特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趋向,选择不同方式; 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层次,设立不同的目标; 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水平,投入不同的精力; 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障碍,选择不同的内容等等,做到“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

猜你喜欢
认同感主体政治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