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强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实施综合的自主性学习,是具有活动性、实践性的课程,更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可在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直接的经验,加深脑海中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为了更好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要从“台前”走向“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成为学生活动的参谋者、引导者、组织者,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综合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关键词:角色定位 主动 探究 指导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米德(G.H.Mead)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身份及其行为方式后,“角色”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表现出来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课程实质、课堂质量。[1]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以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真实生活为根据,模拟生活情境,并在其中发现问题、进行活动主题转化,让学生自主体验、制作、服务和探究,以此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属于一种跨学科的实践性活动课程。在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实践与听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不可推卸教育责任,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活动的参谋者、引导者、组织者。[2]
一、做学生的参谋者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引入,以往哪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已不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预设与生成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强调的探索、研究均占有主导的地位,更提倡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体现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从一开始就把活动的“策划权”下放给学生,担起参谋这个角色,让学生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人和事,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当学生在自主进行观察、实验和讨论时,教师要适时关注活动的情况,参与到活动中去,给学生当“参谋”,与同学同乐,在参与中指导, 在参与中促进学生发展。[3]
例如:在《走进洪秀全故居》主题活动中,指导学生认识调查表(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选择对象、分发问卷、回收和审查问卷到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的撰写调查小报告),再从认识调查表到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在学生的讨论环节,教师始终是参谋者的角色,你会设计什么问题?你会设计怎么样的选项?调查问卷你覺得什么比较难?学生在有疑问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关注“紧扣主题”、简洁明了”、“一题一问”、“答案互斥”等原则,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调查问卷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教师组织学生各个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教师以参谋者的身份指导学生。该课通过老师的适时“参谋”,有效地体现了方法的掌握在实践活动、探究活动中的基础作用,强调学生对相关方法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探究与实践活动中有效的运用方法,从而保证活动的实效。[4]
二、做学生的引导者
引导者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担任的最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活动,整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都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进行的,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引作用非常重要,指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师生在活动中的关系,也直接影响活动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过程、活动领域、活动方式以及活动内容均更为开放,能够为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在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像“主持人”一样,把展示、交流的机会交给学生,倾听他们的认知和感悟,给予相应的认可。但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又决定了教师不应该是一个熟视无睹、漠不关己的看客,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教师还是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成为学生在活动中的引导者。
例如: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在《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中,教师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图片和有趣的视频呈现给学生,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提问,合作交流。可以先选几个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注意提问的要求。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分析、判断、归纳问题的能力。在问问题之后的环节就是筛选问题,归纳问题,最终形成小课题。这当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在学生观察,发现和整理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探索、研究中把握方向,沿着教学的活动目标开展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
三、做学生的组织者
“学生主体”一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强调的观点,提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主学习意识,追求自我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当有组织性、规则性,教师应对整个活动过程负责,对实践活动内容进行详细规划、组织,对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组织形式、设计活动方案、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成果、反思活动过程等均要十分明确,予以精心的计划与组织。例如,进行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时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收集活动相关的材料与信息,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而且还要切实可行易操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在主题确立后要确立活动组织形式, 活动过程中独立探究活动,还是分小组合作活动,还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活动,要根据主题活动内容灵活选择,而且还要以主题为话题,让学生将此作为依据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探讨,进行最为适合的子课题选择、确定,完成后再进行实践活动方案的计划与制定,予以明确的小组分工。在学生实践阶段,教师应帮助有调查访问等问题的学生进行协调、解决。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角色地位进行充分的认识。既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也不能放任学生,要坚持“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同时又要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十分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让学生能够更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邹立波.《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性再认识》.载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2.
[3]邹立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原载《小学德育》.2006.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