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亚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孤独、失落、自卑等消极情绪,主题绘本共读的开展有助于他们的情绪管理。“父母亲情类”主题共读可以寻找家庭归属感、安全感;“留守情绪类”主题共读可以服分离焦虑、无助等待;“自我成长类”主题共读可以构建积极情绪、健全人格,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
关键词主题绘本共读 农村留守儿童 情绪管理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在这个人生的重要阶段,父母因外出务工不能相伴左右,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他们之中或多或少存在孤独与失落、紧张与焦虑、暴躁与冲动、自卑与懦弱等消极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是每个人生命体验中非常重要的成分。情绪管理指个体运用社会认可并接受的方式对各种情绪做出反应的能力,旨在适应社会情境,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1]。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情绪管理的能力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绘本共读”可以有效拓展儿童的积极情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之所以选择“共读”,一方面,因为农村家庭绘本资源匮乏,几乎为零;另一方面,在班级开展“绘本共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容易传递亲密感和安全感,这也是留守儿童渴望的情感体验。
一、“父母亲情类”主题共读——寻找家庭归属感、安全感
“情感饥渴”是留守儿童的典型心理表征。父母亲的长期缺席使得他们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亲情的美好。亲情类主题共读最贴近留守儿童心理,随时可以唤醒他们生命中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在不断地揣摩、品味、分享中去品味父母给予他们纯真而美好的爱,从而找寻家庭归属感和安全感。
1.图像解码:借助“神态”感受浓浓的父爱母爱
绘本中的插图具有直观的属性,可以叙述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并作为故事情节的载体而存在。绘本共读的第一步由老师来朗读文字,儿童只需要认真“读图”即可。“读图”是图像解码的过程,其意义在于积极理解、认同某个图像符号所表达的价值和意义。所以绘本大师松居直认为,“绘本不是图+文,而是图×文” [2]。绘本简洁、精美的插图,可以激活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将他们迅速带入故事情境中,并将儿童内心感受、情感和冲突投射出来。《我爸爸》这一绘本中不同爸爸角色的塑造,唤醒了儿童内心深处对父爱的眷恋与渴望。
2.回忆生活:借助“语言”唤醒积极的亲情体验
《妈妈不知道我的名字》这一绘本取材于作者的现实生活。作家苏珊把自己一双儿女平日里的童言趣事延伸到一个个别出心裁的故事中,这让每个儿童读后开心不已,很容易唤醒他们积极的亲情体验。在共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自己妈妈给他们的昵称,通过回忆与述说,妈妈的形象会在这些留守儿童的脑海里慢慢清晰起来,激活了他们积极的亲情体验。
3.同题探讨:借助“场景”强化亲情的美好力量
在共读《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大卫,不可以》三本绘本后,我们探讨了同样的话题:“你喜欢这本书里的妈妈吗?”孩子们都表示非常喜欢。紧接着,我们围绕三本书又进行了深度探讨:这三个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妈妈呢?结果80%的孩子选择了《逃家小兔》。通过同主题探讨,他们便会主动表达、倾诉,他们的内在需求就会得到满足。而绘本中的一些场景都折射出留守儿童对母爱的渴望,对家庭团圆的期待。这种美好的情愫在交流中便会得到不断强化,从而触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留守情绪类”主题共读——克服分离焦虑、无助等待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缺位造成他们的心里充斥着等待、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留守情绪类”主题共读可以引导儿童把这些不良的情绪集中到相关题材的绘本共读中,激发他们产生良好的认知、态度及行为,进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1.自我代入——克服分离焦虑,实现情绪稳定
分离焦虑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每一次的分开都是艰难的告别,伴随着各种紧张、焦虑与惆怅。这种不良的情绪完全可以集中到绘本之中,通过相同情境的自我代入,在阅读中看到另一个自我,从而产生情感的寄托。《再见》是关于深情、关于眷念、关于爱的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整合并构建了积极的、满足多种冲突的情感体验。
2.角色扮演——面对漫长等待,寻求积极策略
《我妈妈上班去了》是帮助儿童克服等待焦虑的最佳绘本。其中的角色扮演为现实生活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榜样,是的,爸爸妈妈不在的漫长时光中,我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玩具宝宝”,再加上《安柏在等待》中的各种幻想策略,让“离别的痛苦”变成“甜蜜的等待”。
让留守儿童来扮演妈妈的角色,以缓解漫长的等待所带来的痛苦感,这个策略儿童很喜欢。一来儿童天生就是游戏者、创作者,二来角色扮演的过程可以帮助儿童建立主观幸福感,体验妈妈的呵护,建立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3.意向解读——缓解内心恐惧,缓解情绪冲突
《艾花花乡下日记》《款冬的村庄》《团圆》是国内针对“留守儿童”现象专门创作的绘本。它们完全以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状态为背景,传递着家庭的温情以及对团圆的渴望。绘本中的图画除了用来刻画事物,还可示意,即图像含有暗示的意味,可以表达思想、情绪、抽象的概念等内容。《艾花花乡下日记》中“黄色的云朵、扎满鲜花的小辫子、窗边的两棵树”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儿童在交流碰撞中可以感受到艾花花的信仰、夢想、爱和感恩,获取积极的正面能量。《团圆》蕴含着大量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美术元素,如“鞭炮、灯笼、花灯、舞狮”等,代表着节日的温馨与团圆的幸福。乡村留守儿童对这些意向可以充分解读,能回忆起乡村过节时的欢乐场面,可以唤醒对构建美好的情绪体验。
三、“自我成长类”主题共读——构建积极情绪、健全人格
在“自我成长类”主题共读中,挖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身积极潜能,干预消极情绪,能够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1.经验依赖——利用优势,自我肯定
乡村孩子在生活自理、自然认知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利用生活经验来进行图片解码,是留守儿童阅读绘本的重要策略。《妈妈,买绿豆》用细腻的笔触、唯美的画风表现了乡村孩子的生活场景,特别受乡村低龄留守儿童的喜爱。儿童在读图时,既有一种熟悉的、温情的安全感,又能体会到自我优势所在。《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同样也是如此,熟悉的杂货店、大嗓门的邻家大妈,都与乡村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在阅读中,他们的自身优势感得以激发,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幸福体验,实现了自我肯定的积极意义。
2.细节揣摩 ——破译密码,情感共鸣
好的繪本具有非常强的连贯性,封面、环衬、扉页、封底,都是书中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封面和封底具有连续性和猜测性,环衬具有前呼后应的特点,扉页可以带给我们第二次阅读绘本的乐趣,正文则藏着无数个细节秘密等待儿童破译。在共读绘本《鸭子农夫》时,细心的儿童会产生共鸣:原来自己不好的情绪需要恰当表达。而读绘本《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也同样如此:大胆说出自己的渴望。“倾诉”对胆小、不愿过多表达的留守儿童而言,是排解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
3.情节预测——心理暗示,自我认同
绘本就像一部舞台剧,有人物配合,有情节冲突,有场景转换。情节预测可以满足儿童对绘本的好奇,同时也折射出留守儿童成长的需求与渴望。在阅读中,引导留守儿童感受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发他们构建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红气球男孩》《我的尾巴》都是以“在众人面前害羞”和“不能正确面对缺点”为主题的绘本。而这两种心理在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在绘本共读中,儿童明显对其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兴趣,他们希望主人公能克服心理障碍,都希望故事情节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阅读给孩子们带来了积极的心理暗示,绘本中所传递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激发了孩子们的自我认同感。
绘本作为一种儿童非常喜爱的文学形式,其自身丰富的资源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品质、社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题绘本共读的开展,帮助他们打开了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唤醒了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之情, 为实现“情绪管理”开拓了新的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婷.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 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乌鲁木齐:新疆少年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