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晓圆
摘 要 近年来,小学“三点半问题”成为困扰社会、学校、家长的棘手问题。两会上被部长点赞的“弹性离校”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构建了“共生”的空间意蕴;坚持儿童为中心的立场,指向学生素养的形成。本文在总结全国主要城市托管做法的基础上提出要明方向、究本源、添助力、拓内容、松时限、延学段六点思考。
关键词弹性离校 托管 儿童中心
近年来,大、中城市小学生放学的“三点半问题”得到了社会、教育行政人员、家长、教师等的普遍关注。学生放学后去哪里、做什么,谁来保障学生的安全,如何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看护工作呢?
一、被部长点赞的“弹性离校”
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特别点赞了南京探索实行的“弹性离校”政策,称其给了年轻父母厚实的“红包”。所谓其“弹性离校”即学校针对正常放学后按时离校有困难的小学生,提供弹性延时照顾托管服务。2013年南京市为解决小学生放学早、双职工家长接孩子有困难的问题,开始了弹性离校试点工作。2017年3月,在进行了四年的“弹性离校”试点工作基础上,南京市教育局深化教育改革,在全市379所小学全面推行“弹性离校”民生工程,进一步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托管服务。
总结起来,目前小学生托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市场化运营的小学生托管服务机构;二是新兴的公益性小学生托管服务项目;三是政府财政支持的公立学校在校托管服务。政府支持下为学生提供托管服务的公益行为主要针对后面两种。公益性小学生托管服务项目,如南京市成贤街的“微课堂”,小学生们放学后陆续来到成贤街社区的“微课堂”,由大学生志愿者辅导完成作业后,还可参加建筑欣赏、军事故事、自我才艺展示等活动。上海市的“学校看护进少年宫”活动中,孩子可以在少年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看书、下棋、打乒乓球、做游戏等[1]。此外,政府财政支持的公立学校在校托管服务是较为常见的做法,也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学校“自管自办”。南京市较多小学选择采用这种形式展开弹性离校行动。学生以年级为单位编班,每班不超过40人,放学后由学校安排教师领到固定教室展开活动,并由年级组长和校领导组成对外联络小组,负责对接学生家长。二是“自管他办”。如南京游府西街小学、中央路小学、瑞金北村小学等招募大学生、退休职工、家长志愿者等,与在职教师共同工作,由学校统一管理并适当给予招募人员补贴。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南京高校多、科研院所多带来的人才资源优势,弥补了在职教师人数和精力的不足。三是“他人主导,学校参与”。如青岛市推出的“家委会主导、学校参与”模式,即由各小学家长委员会负责对托管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各学校负责提供托管必需的场所、设施及必要的支持配合[2]。
二、弹性离校的教育实践价值
1.“共生空间”:弹性离校教育价值之显现
放学后的托管为师生创设了共同学习与活动的空间,如何建构良好生态,如何在班级中展现出“共生”的价值意义,让“学习空间”更好地关照学习者个体是摆在眼前的共同课题。从学生角度看,托管时间学习生态圈建立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他主”走向“自主”。从教师角度看,教师也能获得学生的“第三视角”,不同于平时上课的课堂观察与作业练习的书面反馈,教师站在了学生课后发展的“第一现场”。此外,教师寻求问題解决的过程也是和学生协商对话的过程,更是分享、共生、共长的过程。因此,放学后的弹性离校构建出了“共生”的空间意蕴。
2.“儿童立场”:弹性离校教育实践之基石
弹性离校本质上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在实践中更应该遵循“儿童立场”,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完整的儿童,注重对儿童生命的关照,真正把儿童放在教育中心。从人的发展历程看,小学生成长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持久热情。在托管这段时间内,教师可以创设活动,在情感上让学生理解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进而产生稳定正向的价值认同。冯友兰曾说:“意义发生于自觉与了解。”我们要科学地把握教育过程中的“人”,越关注儿童生命,儿童就越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意义与人生境界。“儿童立场”是学生收获自信与生命成长的沃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
3.“素养提升”:弹性离校问题抉择之准绳
弹性离校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家长高诉求与学校现实力量之间的矛盾;学生对活动多样化的期待与师资力量有限之间的平衡;社会组织与机构等多种力量的加入与责任的分配,以及监管问题等等。站在学校的角度,对托管工作所有的改革与创新都必须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如果单单只强调家长与学校的需求,那么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关键能力的形成势必受到影响。学生在托管时间发展什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段时间里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每一个孩子,从汉字书写与阅读中传承文化底蕴、从主题活动中学会合作、从探究任务中渗透科学创新精神……不断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获得感”,拥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长过程不单单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孩子素养提升的过程、获得稳定的情感与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对弹性离校民生工程的思考
1.明方向:公立学校开展弹性离校是形势所趋
无论从中央政策层面还是各省市本土实践层面,托管服务应该成为投资于上学时间之外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政策优先领域。首先,从多个城市实施托管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弹性离校政策的实施是形势所趋,在江苏省内,继南京市之后,扬州、无锡等城市纷纷行动,无论是在政策文件层面还是学校实践层面都开始有了一些探索。其次,家长认可度上,在“公益的校内托管服务”和“市场化运营的托管服务”两种托管方式上,家长对于校内托管有很高的认同度,认为校内托管从小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照顾和安全管理方面都比市场化运营托管更值得信任。
2.究本源:弹性离校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领域
小学生弹性离校是学校利用放学后时间开展的课后服务,其本质是学校接受政府委托开展的社会公益服务,具有公益性或者公共性的特质。政府应把小学生托管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领域,尽快出台相关规范性保障性文件,规范安全、监管、师资、人员、经费、场地、时间等问题。明确学校职责,让其承担有限责任,而非无限责任,为学校卸压,推进学校执行能力的法制化,这样学校才能放手去做,让更多的家庭和小学生受益。此外,要强化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的责任。托管机构的设施、环境、人员配备、活动安排等方面是否与相关法令符合、能否满足公众需求都需要政府的积极监督和管理。政府作为服务的购买者和质量监督者,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为托管提供法律法规与专项资金保障并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采用灵活的服务提供方式。
3.添助力:弹性离校需要社会组织与机构等多方参与
小学生课后托管不单单需要学校一方参与,更需要探索引入社会组织机构等多方力量,如社区、少年宫、图书馆等,既能有效解决托管的场所、设备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困境,又能推出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各种可利用资源,合力破解学生放学后的托管问题。
4.拓内容:弹性离校需要多样化的活动安排
托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安全服务,最主要的是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活动来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弹性离校提供的照顾服务主要是自行复习、作业、预习和课外阅读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体育、文艺、科普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5.松时限:应由学校自行决定弹性离校时间
从城际比较上看,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托管时间,这主要是囿于不同学段的小学生放学时间、城市与学校条件、家长需求等限制。各个城市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条件设置最晚的托管时间。
6.延学段:弹性离校实施学段有待进一步延展
目前,全国实施托管的学段并不统一。厦门市把弹性离校的学段延伸至初中,沈阳市则延伸到了高中,其他城市的托管覆盖范围基本上限定在小学。一方面,托管范围究竟覆盖至哪个年段更为科学合理,不同城市、区域、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具体斟酌考量,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查论证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弹性离校实施学段可能存在进一步延展的空间与需求,各区县、市政府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做深入探索,具体工作可按照“一校一策”多样化实施,让更多接送孩子困难的初中生与高中生家庭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姜泓冰.家校协力化解压力,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整合社会资源[J].师资建设,2016(03).
[2] 邓雪柳,周璐祎,雷文科. 校内托管———小学生“四点钟困境”的解决之道[J]. 教学与管理,2015(12).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