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培养文化自信的原则与路径

2018-11-16 08:59饶苡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文化自信小学教育

饶苡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可以从根本层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情怀。在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可采用借助内容主题的课堂讲授,唤醒学生最本质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意识;借助自然教学实践、爱国主义教学实践,利用体认与感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源头;基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认知层次,推动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抒发表达,构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网络等策略,可推进“文化自信”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持续建构。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小学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顾名思义,是指从探索当代文化、深挖文化价值、创新时代文化的过程中获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豪。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更是我国实现大国崛起,推进文化自觉、民族认同的重要力量。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中小学生提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的要求。从教育影响层面分析,文化自信正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的一种现代回应,是对新时代中小学生价值观念的评估标尺。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教学,能够起到在小学生群体中构筑文化自信意识,推进其对中国国家概念与民族命运的整体认知,推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产生本质的文化认同感受等重要作用,是思想价值教育不可错过的重要一课。

一、理论建构与教育实践相统一:借助内容主题的课堂讲授,唤醒学生最本质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意识

夸美纽斯曾以“感觉论”对学生学习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讨。他认为,人对知识的熟悉和了解是感觉—理解—记忆—练习的过程,特别是面对年龄较小、对事物抽象认识能力发展不足的小学生时,格外需要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联性,从感性层面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经久不衰的根源,了解中华大气磅礴、纷繁复杂的五千年历史,但更有必要从具象层面引导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觉产生文化自信的感性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面五星红旗》一课就提供了教师展开课堂引导实践的机会。《一面五星红旗》讲述了一名中国留学生拒绝用五星红旗交换面包,最终获得外国人尊重的故事。该篇课文有着很强的情感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被文章中留学生爱护国旗的行为打动。教师可以凭借学生感动的契机,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为什么文中的‘我宁愿用大衣换面包,也不愿意用五星红旗交换呢?”“为什么文中的面包店老板看见‘我爱护、珍视五星红旗后,会主动愿意替‘我支付医疗费呢?”通过延伸提问,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得出“爱护五星红旗,就是爱护民族尊严”“民族尊严和国家象征不是金钱可以衡量和交换的”“只有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才能获得他人尊重”这些结论,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感受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完整性,也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的《黄继光》一课,是多年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篇章,黄继光舍身成仁的故事是许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但随着网络舆情的变化,在教授该课时,不少教师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这种挑战,首先是学生在阅读网上的不实舆论后对黄继光的故事产生的疑问与否定,教师不应该回避这一问题,也不应该打压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应该站在平等角度,用摆事实、说道理、做总结等方法,打消学生对《黄继光》真实性的怀疑,重构学生对这些革命先烈的尊崇与敬意;其次在阐发介绍《黄继光》一类文章时,也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革命先烈的认识、谈谈自己心中的民族英雄形象,教师可以适当收集学生对理想、人生的态度看法,试图从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构成交流。对学生流露出的拜金主义情绪、虚无主义情绪及时地加以纠正,但也应当注意采取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以免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导致不能完成文化自觉、民族文化自信的教学目的。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环境相统一:借助自然教学实践、爱国主义教学实践,利用体认与感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源头

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培养的差异性,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文化自信力和国家认同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将教学目标与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念巧妙融合,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不同的教学地点,学生往往也会受到相应教学环境的影响,产生一些不同的思考。过去一些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学校定期开展愛国主义教学实践活动、自然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就成为教师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契机。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学生通过组织进入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在引导员的讲授下观看各类历史纪念物,了解革命先辈的革命历程,通过实物参观和英雄事迹的讲解,大部分学生都会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在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学生会快速地从体认角度获得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从当地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色、学生集体阅读过的材料生发,进一步唤起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切实感受如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也可以通过观看升国旗、合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等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作为引导者,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作出教学内容规划。在整个爱国主义教育过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游记作业、班级爱国主题讲话等统合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认识,也可以通过主持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明确感受到时代责任,从具体层面丰富学生的爱国认知。

三、价值认同与思考创造相统一:基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认知层次,推动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抒发表达,构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网络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构建应该落在实处,这种落实是从本质上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内在生发、激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投入多方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现阶段的文化有自己的认识和定位,避免人云亦云,让学生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推动学生进行文化探索和文化创新。在这一阶段,教师和校园同样是推动学生展开独立思考的重要力量,教师应当充分承担起引导学生、指引学生的责任,校园则应该提供足够的弹性空间,提供充足的展示机会,挖掘学生的文化创新、文化自觉力。

首先教师借助课堂日常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民族文化与国家凝聚力的关系,让学生从感性、理性两方面体验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地域文化的吸引力。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有《草原》《丝绸之路》等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用视频资料展示浓郁的地方风情,让学生从情感上感知我国地域文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校和教师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推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创作,让学生根据本地特点,进行本地风景拍摄、校园风景拍摄展览等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市的历史进程,查阅地方志,写一写本地的历史文化,在自我探寻历史、自我发现美景中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其次,可以搭建校园网络平台,长时间进行跨地域的校园交流活动,通过地理跨度较大地区之间的学生交流活动,学生会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地域的差异,从口音、饮食、服装、节日等细节处得到对地理差异和民族差异的认识,多元完善学生的文化自觉建构。

文化自信的内涵丰富,既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又包含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洗礼;既包含着对中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憧憬,又包含着当下中国飞速发展的历史辩证思考。文化自信是中国走向“大国崛起”,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将起到推进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推动学生产生时代使命意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吕立杰.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教育文化自信小学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