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雅强
(天津市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天津 300051)
目前,由于智障儿童在认知和运动功能方面的缺陷形成的久坐、少运动等的生活方式,导致智障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均较低,表现在肌肉力量、耐力、动作协调、灵敏、肢体平衡等方面功能的低弱,由此引发的跌倒受伤更进一步抑制了智障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动机和兴趣。近年来,国外开展的运动干预智障儿童的研究表明:通过运动干预,智障儿童在短距离走、跑等项目中的髋关节活动度取得了显著提高。国内学者通过对轻度智障儿童实施的6周运动干预,证明了运动干预对改善和提高智障儿童体质水平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对智障儿童来说,选择难度适中、能激发其练习兴趣的体育活动是他们长时间自主从事体育锻炼的关键。蹦床运动因其变化多、难度低、入门容易等特点,受到智障儿童的青睐。在参与蹦床活动的过程中,智障儿童被迫需要不断地调整身体姿势以适应床面的不稳定状态。在此过程中,外界状态的改变对智障儿童的视觉、空间位置感觉、皮肤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控制等方面产生深度刺激,对改善和提高智障儿童的力量素质、核心肌群稳定性、肌群之间的协调性等方面具有良好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12周的蹦床运动练习,探讨蹦床运动干预对中度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蹦床运动对中度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18名中度智障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平均年龄为10.2±1.5岁)。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9人)与对照组(n=9人),每组6名男孩和3名女孩。2组的纵跳摸高、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单(双)足底压力中心偏移距离等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选择中等智障儿童作为受试者是因为这个人群的儿童可以接受一般教育,有能力遵守本研究中采用的各种要求和规则,并且通过蹦床练习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所有家长或监护人均在实验干预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使用韦氏智力量表对受试者的智商水平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受试者的智商均在轻至中度智力(48±3)的范围内。
1.2 研究方法
1.2.1 运动干预方案 对实验组利用体育课时间实施为期12周的蹦床运动干预,对照组遵循正常的学校课程安排,不参加其他的体育活动。运动干预后,对2组人员进行复测。
运动干预即运用蹦床专项练习手段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实施要点包括:(1)每次干预练习的持续时间为体育课40min;(2)干预频率为每周 3次;(3)干预练习的强度通常采用中等以上强度为主,较少采用大强度练习;(4)干预练习手段采用蹦床专项练习形式。对照组成员按照原来学校课程安排内容,即每周3节体育课,每节40min,不参加其他种类的体育活动。运动干预后,对2组人员进行复测。
1.2.2 运动干预方案的实施 (1)运动干预前测试。所有被试人员均经同一测试人员,分2部分完成测试。测试项目包括立定跳远、纵跳摸高、坐位体前屈、站立平衡(包括睁眼双脚站立、闭眼双脚站立,单脚站立3种,测试仪器采用足底电子压力平台(EPS压力平台)。为了保证结果的有效性,所有受试者均进行3次测试,取最好成绩。(2)实施运动干预。测试1周后开始进行蹦床运动干预,实施步骤如下:①热身,5min,活动内容为走、慢跑等。②身体各部位的牵拉,2min。通过对肌肉、韧带、软组织、关节等部位的牵拉,提高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和活动度,防止运动损伤。③蹦床练习,30min。蹦床动作均选取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的动作,包括蹦床的基本动作,如闭眼单脚站立、旋转跳跃、双腿前后跳跃、双腿开合跳跃、单脚跳和需要借助辅助器械完成的动作,如跳跃时踢球、多种跳跃连接时掷球、跳跃时抛接球等。④整理活动,3min。通过慢走、牵拉、拍打等形式,使受试者的身体机能状态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3)运动干预后测试。运动干预结束1周后进行后测,测试方法和内容同运动干预前测试。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1 干预前后受试者运动能力测试结果
由表1可知,实验组在运动干预后,纵跳摸高、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3项的数值均有明显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完成正常的学校课程安排后,各项指标也有所改变,均无显著性差异。数据表明,通过一定周期的蹦床运动干预,实验组智障儿童肌肉力量(爆发力)、柔韧性方面得到较好的改善和提高。
表1 蹦床运动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能力测试结果±s
表1 蹦床运动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能力测试结果±s
注:P<0.05 实验前数值与实验后数值的对比。
测试项目 实验组(n=9) 对照组(n=9)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纵跳摸高/c m 1 3.0 1±6.3 6 1 8.8 9±6.2 4* 1 3.7 8±4.9 7 1 4.0 5±4.4 5立定跳远/c m 7 4.3 3±3 1.2 2 1 0 4.2 2±3 3.2 3* 7 3.5 7±2 0.1 3 7 4.3 3±1 9.1 1坐位体前屈/c m -1 2.9 6±7.2 1 -7.0 0±6.8 9* -1 4.9 2±5.8 6 -1 4.3 2±5.3 2
2.2 干预前后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由表2可知,睁眼双足站立时,实验组足底中心压力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偏移的数值明显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前测和后测结果无明显变化,无显著性差异。闭眼双足站立时和单脚站立的数据结果与睁眼双足站立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实验组的前测和后测数值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前测和后测数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蹦床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和提高中度智障儿童的平衡能力。
表2 蹦床运动干预前后平衡能力测试结果±s
表2 蹦床运动干预前后平衡能力测试结果±s
注:P<0.05 实验前数值与实验后数值的对比。
测试项目 实验组(n=9) 对照组(n=9)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睁眼双脚站立/m m足底中心压力左右方向偏移最大值 1 3.6 5±1 0.8 3 5.3 1±4.5 2* 1 6.9 7±1 6.0 2 1 6.9 3±1 6.6 7足底中心压力前后方向偏移最大值 2 2.0 2±9.8 9 1 3.2 3±1 0.8 0*2 1.8 8±1 2.1 1 2 2.0 0±1 2.0 9闭眼双脚站立/m m足底中心压力左右方向偏移最大值 1 1.6 7±9.3 1 7.8 3±6.9 9* 1 2.3 2±9.5 5 1 2.7 8±9.1 3足底中心压力前后方向偏移最大值 2 1.4 5±1 1.3 4 1 3.3 5±7.8 9*2 1.3 4±1 1.0 3 2 1.2 3±1 1.0 9单脚站立/m m足底中心压力左右方向偏移最大值 1 6.5 4±6.1 3 1 0.9 5±6.3 4* 1 5.9 5±6.3 4 1 6.4 1±6.2 3足底中心压力前后方向偏移最大值 3 2.1 3±9.1 3 2 3.8 8±9.2 2*2 9.8 9±1 0.0 1 3 0.3 4±9.1 2
3.1 通过蹦床运动干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立定跳远、纵跳摸高、坐位体前屈、单(双)足站立的稳定性等均出现了明显差异,表现在实验组的立定跳远、纵跳摸高、坐位体前屈、单(双)足站立的稳定性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在运动干预后的立定跳远、纵跳摸高、坐位体前屈、单(双)足站立的稳定性优于干预前。虽然上述各项指标测试结果数值较正常同龄儿童的数值低,但可以得知,经过蹦床活动的运动干预,能够促进中度智障儿童在运动能力、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控制和肌肉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尽管大多数蹦床运动干预都是在睁眼情况下进行,但在没有视觉参与(闭眼)的情况下,受试者的平衡能力也得到明显改善(表2中闭眼双足站立前测和后测数值呈现显著性变化)。其原因是练习者在不稳定状态下,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本体感受系统和神经肌肉控制系统的功能以维持身体的平衡,这会对练习者的运动感觉和神经肌肉调控机能产生深刻刺激,对提高智障儿童的平衡能力,防止跌倒具有良好的效果。
3.2 现有研究表明,智障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较正常同龄儿童差,因脊柱畸形等原因,他们通常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容易引发跌倒受伤等事故,这会抑制了智障儿童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动机。在实验干预过程中,蹦床的趣味性、多变化性等特征持续引发智障儿童情绪的积极变化和主动参与锻炼的动机,并保持他们长时间运动的兴趣。他们在完成蹦床运动干预实验任务的同时,也享受了运动的乐趣。
3.3 本研究的局限于仅选取一定数量的中度智障儿童进行测试,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不能体现蹦床运动干预对不同智障程度儿童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影响。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一方面扩大样本量,另一方面选择不同智障程度的儿童进行测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