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霞 张林杰
吉县第三中学
初中数学课堂的实施模式决定着课堂的效率和质量,而教师则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模式。年龄较大或教学年限较久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愿轻易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愿意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仍然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初中数学本身比较艰涩难懂,内容复杂且无聊,这样便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我国教育体制并未发生较大变化,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少教师担心过度依赖新鲜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因此依旧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成绩,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成为了“习题机器”,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初中数学课堂低效。
在学习能力上,初中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面对较为抽象的初中数学,学生容易感到难以理解;缺乏毅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放下书本不想再学;在课堂上对新的概念、定理理解不透彻;缺乏对已有知识的系统整理能力,学会的知识很容易就会忘;不能将新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马马虎虎,作业拖沓偷懒。这些因素都干扰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影响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而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例如:上“全等三角形的识别”的第一课时,“要画一个三角形与老师在黑板上画的△ABC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呢?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这句话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引入:“小明同学非常调皮,有一天他把家里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如图所示),为了不被父母责备,他准备在父母回来之前配好,请问他需要带几块玻璃去?为什么?”这时,学生兴趣来了,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受其年龄、水平和能力的限制,这个主体还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下,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同伴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例如:在求与抛物线y=x2+2x-1顶点不动、开口相反的解析式时,不少同学会受y=a2与y=-a2这一简单形式的影响,认为答案是y=-x2+2x-1,即只要将二次项系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即可。但也有部分同学不认为这种解答是对的。此时不用直接告诉同学们解答的对错,而是让学生分别求出y=x2+2x-1和y=-x2+2x-1的顶点坐标及开口方向,这时就会有学生发现顶点发生了变化,与题意相悖。于是接着发问,“那么,应该怎样去解答呢?”“既然顶点不动,即保持顶点坐标不变,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呢?”通过一个个设问,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应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式改写成顶点式y=(x+1)2-2再把开口反向变为y=-(x+1)2-2最后化简为y=-x2-2x-3。显然,两者比较,开口方向相反,而顶点不变都为(-1,-2)。教师的有效引导确保了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对数学问题的本质认识与甄别也更为深刻、完整。
被动地听教师讲解和机械地训练大量习题,不仅不能真正地教会学生数学的概念和思维,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只有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例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然后想办法测量出自己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学生通过用量角器测量每个内角的度数相加、用剪刀把多边形内角剪下来拼凑等方法得出答案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推理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学生通过已经学习到的平行四边的定义和性质,一起来讨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反过来,能不能由“对边、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就判定一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论证,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扮演的是“引路者”的角色。只要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就尽量不要插手,让他们通过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找到数学学习的真正规律,不要生硬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只要有机会,就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其充满好奇地学习和总结,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