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线段的数量关系”教学实录与反思

2018-11-13 12:00吴立建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介绍一个基于“一题一课”理念的课例设计,旨在说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可以从态度、方法、品质、习惯、内化等角度切入。教学中要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教知识,更要教思想与方法,注重良好思维的培养;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关注多方学习经验的分享与内化。

【关键词】“一题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1-0029-04

【作者简介】吴立建,浙江省乐清市教育局(浙江乐清,325600)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核心素养是当下及未来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它在我们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怎样落地,需要大家的思考与讨论,当然更重要的是实践与总结。笔者有幸应邀在江苏省第29届“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仪式暨全国名师课堂观摩活动中进行公开教学,执教的“探究线段的数量关系”一课,自认为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次实践,现与大家分享教学过程与思考。

一、课例呈现与设计说明

1.出示引题,活跃课堂。

【引题】如图1,在△ABC中,AB=AC,M为BC中点,MH⊥AB于H,ME⊥AC于E,探究线段MH,ME长度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课堂实施: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先独立思考,成功解答后就举手示意,2分钟后学生陆续举手,教师要求同桌交流,提示能否在交流中产生新思路。在随后的交流中,教师要求大家学会倾听,只要与发言同学的方法不一致就可抢答,也可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案。

生1:证明全等。△BHM≌△CEM。

生2抢答:利用角平线性质定理。如图1,连AM,由三线合一知,AM是∠BAC平分线,又MH⊥AB,ME⊥AC可得MH=ME。

生3抢答:利用等积。因为AM是中线,可知S△AMB=S△AMC,又AB=AC,故MH=ME。

生4抢答:利用两次全等。如图2所示,延长HM到点D使得HM=MD,连接CD,可证△BMH≌△CDM,可得MD⊥DC,进一步证明△CEM≌△CDM,通过HM=MD=ME得证。

生5纠正:太麻烦了,通过中间量MD过渡,这个思维方式不错。其实,连接AM,证△AMH≌△AEM即可。

生6搶答:利用对称性质。因为等腰三角形为轴对称图形,AM所在直线为对称轴,对折可重合,即△AMB≌△AMC,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对应高相等也可。

教师总结并板书,解决本题主要方法有:利用全等、角平分性质定理、等积、轴对称性质等。

(设计说明:这一设计是为了暖场,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很好地复习了证明线段相等可以利用全等、角平分性质定理、等积、轴对称性质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同时由于教师语言的引导,不知不觉营造了一个小组合作、相互交流、观点分享的良好课堂环境。)

2.变式探究,渐入佳境。

教师:基于上述引题,弱化其中一个条件,尝试提出一个新问题,并解决这个新问题。弱化其中怎样一个条件?

生7:有如下的视角:如图3,M不是BC的中点;如图4,AB≠AC;如图5,两个垂直可以一同弱化为∠BHM=∠MEC≠90°。

生8补充:如图6,只保留一个垂直MH⊥AB。

(设计说明:本环节中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倡导学生做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虽然,“M不是BC的中点”并非图3所示的唯一情形,教师还是注意了课堂节奏,允许并接纳学生暂时的疏漏,计划在合适的时刻继续引导学生走向更加严谨的思维。)

教师要求学生针对图3至图6,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根据自身水平完成不同题量的解答。5分钟后,教师要求大家交流。

生9:只解决了图4的情形,连AM,如图7,因为AM是中线,利用等积,△ABM与△ACM的面积相等,故AB×HM=AC×ME,从而HM∶ME=AC∶AB,从而依据AB、AC的大小关系可判断HM与ME的大小关系。

生10抢答:解决了图3的情形,也是连接AM,也是利用等积,如图8,因为AM是中线,△ABM与△ACM的面积之和即为△ABC的面积。因此,很自然地得到MH+ME=常量,即为腰上的高h。

生11抢答:解决了图6的情形,如图9,过M作MG⊥AC,根据引题经验,有HM=MG,又MG

生12抢答:解决了图5的情形,利用两次全等。如图10,作垂线段MF,MK,根据引题经验,可证△BMF≌△CMK,进一步得到△HFM≌△EKM,从而HM=ME得证。

生13纠正抢答:根据引题经验固然好,可两次全等麻烦了,可以直接证明△HBM≌△ECM。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是自由、舒畅、愉悦的,他们兴致勃勃地研究着同学提出的各种猜想,关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完善了同学的解法。这样的教学氛围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特别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解答不同数量问题,能较好地体现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鼓励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追求的教学理念。)

3.深度思考,直奔高潮。

教师(提高嗓音):是不是所有问题均已妥当解决?请认真解读:M不是BC的中点。只能是图3的情形吗?M还可以在哪?

生14:在BC的延长线上,或在AM及其延长线上。

生15:在不是M处的整个平面上。

教师建议大家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生16:解决了M在BC的延长线上的问题,连AM,如图11,再次利用等积。△ABM与△ACM的面积之差即为△ABC的面积。因此,很自然地得到:MH-ME=常量。

生17:当M在AM及其延长线上的情形非常简单,只要抓住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如图12,始终有MH=ME。

生18:为了解决M位置的一般情形,可以考虑如下两种情形,即M在三角形内部与外部的情况。

教师:为了研究方便,先把三角形特殊化到等边三角形。

教师通过巡视发现,有学生基于等积的活动经验在草稿上画出了图13、图14的情形。但下课铃声已经响起。

(设计说明:教师恰到好处地抛出了心中预设已久的问题,延续刚才良好的思考氛围,前两个问题迎刃而解。生15、生18的思维方式可圈可点,虽然问题没有在课堂上完美解决,但意犹未尽的课堂总是让学生心生期待,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益无损。)

二、思考与提升

本课例较好地诠释了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其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可以从态度、方法、品质、习惯、内化等角度切入,提炼具体观点如下。

1.要激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下,许多教师急功近利,题海战术泛滥,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本节课的许多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引题的提出,教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集思广益,还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与及时抢答,所有这一切正是为学生营造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氛围。“变式探究”与“深度思考”两个环节的教学是在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态度问题一旦解决,有效的教与学便会水到渠成。

2.教学中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思想与方法,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的最低层次是仅仅教知识,稍高层次便是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与方法。引题解答后教师及时总结,“解决本题主要方法有:利用全等、角平分性质定理、等积、轴对称性质等”。提醒学生在问题变化时,可以回想原有的思想与方法,如全等、角平分性质定理、等积被反复运用,尤其是等积思想,成了本节课一个核心的方法。这种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举措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

3.要注重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不是每一节课都可以显性地培养某种思维品质,但我们应该做教学的有心人,心中始终装有培养核心素养的使命,抓住机会,择机而行。例如前文中生5对生4的纠正,生13对生12的再优化,还有生15的精彩回答“在不是M处的整个平面上”以及生18的“为了解决M位置的一般情形,可以考虑如下两种情形,即M在三角形内部与外部的情况”,等等,都显示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4.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中学时代,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本课例中,教师在活动伊始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求大家学会倾听,只要与发言的同学的方法不一致就可抢答,也可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案。”在随后的课堂实施阶段,我们已经看到了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见解的”习惯在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呈现。另外,教师还在有意识地倡导: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完成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任务量。帮助学生养成“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学习习惯。当然,这些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长期坚持,适当引导。

5.要关注多方学习经验的分享与内化。

如何有效地分享与内化多方学习经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预设,设想学生会出现的各种可能,只有教师自己心中有预设,才会在课堂中不怕学生的即时“生成”。也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多方的学习经验与不同的思维得以呈现与交流,促成更多的分享与思考,逐渐实现核心素养真正的内化。

【参考文献】

[1]郑毓信.“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J].数学教育学报,2017(05).

[2]喻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析取的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06).

[3]吴立建.八年磨一课的思索与历程[J].数学教学,2015(03).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