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承载着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先贤智慧以及智慧的表达,是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学材。在关注文言的同时,从文言文中挖掘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史实的真实性表述,先贤智慧的现实性价值,观点的批判性思考,思辨智慧的表述方式等,让学生依托文言学文章、文化、思想,让文言文教学超越应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文言文;批判性思维;思想;思辨;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1-0010-03
【作者简介】张春华,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2)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随着新教材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酝酿实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提升也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选入教材的优秀文言经典不仅承担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也承载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任务。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20余篇,许多文言文不仅彰显出作者独特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具有“论”“说”“辨”“原”“疏”等特征的政论文、史论文和策论文,在当时即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是用来治国安邦的应用文本。就今天的语文教学来说,需要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对史实的真假考据,对前人论述的观点臧否,对历史人物给予符合时代特征的客观评价,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等也蕴含着促进思辨性表达的写作智慧。可以说,文言文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的素材库,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从古人哲思妙语中吸纳批判性思维
整体来说,文言文选编到教材的重要价值就是吸纳,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即使从批判性思维教学角度审视,也不应回避文言文的现实价值。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语言,还有文学、文章以及文化的意义,所以,对优秀文言经典的学习,不能忽略文本诞生的现实意义,要学会经世致用。
我国传统哲学的思辨色彩很浓厚,《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作,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知之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用对比方式的表达,本身就是充满批判性思考的哲思妙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并以此作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工具,在作文中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思辨表达。
文言文中还有许多对人生、社会思辨性的认识,今天也应用批判性眼光来吸纳传承。例如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体现战国之士人的家国大义;秦穆公审时度势果断撤兵,“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彰显春秋战乱时期的公共道德约束力。史论、策论更是作为议论政治、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充满了贤人志士的思想智慧,充满了思辨性的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古人的哲思妙语,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也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评判人物事件真伪
胡适曾有过这样的话:“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胡适作品集》第四集,1986)有人演绎成胡适的经典名言:“历史是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胡适是否说过这样的话真的没有找到确切的依据。所以,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历史人物或事件真是太重要了。
司马迁在著述《史记》时尽量尊重历史的真实,在评价人物的时候“不虚美,不隐恶”,但即使如此,还是会有一些叙述难以令人信服。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说秦王欺骗赵国,不肯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那蔺相如完璧归赵之行为,是否也欺骗了秦国呢?蔺相如的这一行为是否为不义之举呢?蔺相如的悖逆欺君之行,秦王为什么没有一怒杀之?再说,以秦国的实力,完全可以强取豪夺,为何还要以城池交换呢?将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可以让学生以文本为媒介,审视历史真相,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思考和评价问题。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沛公)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刘邦是什么样的人呢?既是胆小鬼,又是自私鬼,还是无能无用之人。为了逃命,自己“置车骑,脱身独骑”,让樊哙等人护送,而且竟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只顾自己逃命,置张良等人生死于不顾。这样奸诈自私之人为何竟能让张良、樊哙等人冒死效力?甚至能让项羽的季父项伯置家族利益于不顾,冒着背叛的危险转而效力刘邦?这些是否都是历史史实?从历史叙事的方式来说,司马迁何以对这些细节如此清晰?
曾巩在《寄欧阳舍人书》中对“铭”与“史”有这样的表述:“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见之。”“铭”多有赞赏功德之意,所以在选择人物生平或表述时,都经过了“过滤”,强化褒奖之意,而“史”则无论功过是非都书录。所以,传书所记录的历史并非都是完全真实的真相,可能带有自己的褒贬进行的选择性表述。春秋无义战,《左传》和《战国策》等都有大量描写战争的内容,记录了许多谋臣策士在外交活动中纵横捭阖的谋议和说辞,且不说谋士们朝秦暮楚,但就他们的纵横之术,也常常翻云覆雨,反复无常,君无常主,礼法信义被权力和地位作为博弈的筹码,正义被权谋和诡辩之术所左右。所以,对他们的论述,观点是否正确,事件是否真实,都宜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评价。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剖析说理逻辑
说理要遵循一定的认知逻辑,无论史传文还是史论文都要讲理。有的讲理未必遵循历史真实,有的说理则可能在说理方式上不合逻辑。文言文阅读时,不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经历“烧脑”的过程去剖析看似合理中的不合理成分。
例如《石钟山记》中,苏轼关于考证的历史是否就是科学的?判断的方法是否合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再读文本,品味人物语言的逻辑来做出探究,得出结论。
再如,庄子的《逍遥游》可谓博大精深,玄虚难懂。“道”超越万物,其实又在万物之中。“逍遥”意即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自由状态。什么是真正的逍遥呢?沿着庄子的思绪展开去,是否鲲鹏比蜩与学鸠就一定逍遥呢?庄子所谓的真正的逍遥者,“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神人、圣人,是否就达到了真正的自由呢?思维再向前走一步,就会发现这仍是有限的“自由”——一方面说人要顺应自然,归本天道,另一方面又说摆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达到逍遥之境界,是否矛盾呢?当教师用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时,学生会经历一个“烧脑”的过程,在向学生展示一个超越时空极限的世界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打开了一个认识遥远和未知世界的思想极限。这样的批判性阅读会让课堂生长出学生自己的思想。
许多教师在执教《渔父》时,简单地把屈原当作儒家的代表,把渔父当作道家的代表来认识,其实儒道之间本没有必然的界限,屈原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后世许多诗文大家也都有相似的情况,例如李白的思想里就有儒家、道家还有游侠思想,苏轼是儒道佛思想都统一在他的思想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外儒内道。林语堂曾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教给学生的知识可能未必正確,而教给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和判断,即使未必能发现真理,或许却更有价值。
四、引导学生在文言结构和语言研读中借鉴写作智慧
教材中编选的许多文言文,无论是其中洋溢的哲思见解,还是行文过程中的思辨表达智慧,都是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绝佳素材,比许多现代议论文更具有示范性。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等等,这些文章具有清晰的说理层次,极具效果的语言表达技巧,是直接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好素材。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何以能退秦师?在第三段中,烛之武采用设身处地的方式,陈述利害: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利,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可以对秦国“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再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存郑对秦的利害,“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最终,秦穆公在利弊轻重的衡量下放弃进攻郑国。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这样的行文结构,对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鸿门宴》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都有人物说理的技巧,体现作者精心设计的艺术,也体现了思辨表达的艺术。例如《鸿门宴》中樊哙出场,替刘邦解围的片段: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瞅准机会,借酒发挥,慷慨陈词,替刘邦说出了想说而又不便说抑或不敢说的话。先陈数暴秦之弊,“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再夸刘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阳”;再赞沛公之德,“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用了如“且”“安”“故”“而”等一连串的关联词语,让说理条理清晰,句句讲到项羽的致命处,如果是出自刘邦谋士张良之口,反而不如樊哙的表达更有说服力。
《六国论》开篇直陈观点,堪称议论文写作经典:“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借机将其他观点一一否定,提出观点时就有辩证的说理,连用“非”“或曰”“故曰”等词语,不仅强化了自己的观点,更暗含对错误观点的辩驳。值得教学时引导学生做议论文写作的示范。
在文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师生共同营造富有批判思维的课堂。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教文言而遮蔽文本的原初价值,应该重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思维、思想、文章、写作、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这样,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