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传统文化 思辨历史真实

2018-11-13 12:00余党绪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摘 要】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而目的则在于促进学生的现代人格的养成。没有理解与批判,就没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理解的障碍,不独表现在语汇与表达方式的差别上,更在于隐含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的差别。文言文阅读,应该秉持尊重与同情的态度,通过实证与思辨,“还原”历史的真实,在对历史的理解中达成自我的反思,促进现代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现代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1-0020-02

【作者简介】余党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124)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

2009年,我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题为《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理解和现代人格的养成》的文章,讨论的是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内容安排的问题。今天再以此为主题做点评,再次表达我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理解。

文言文教学的起点,在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而非继承与发展,继承与发展只能是理解与批判的结果。不能将学生当作继承某种文化的容器,还没开读,就告诉人家,你们是天然的继承人,你们必须继承。文化的继承与财产的继承毕竟不是一回事。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隐藏在语言、典籍、器物、礼仪、制度、风俗中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如果不能转化成为我们的认知结构与价值要素,所谓继承,不过是过过嘴瘾而已。

没有理解,就没有继承,要想继承,必须理解。在本组专题中李欣荣老师认为,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同时扮演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批判者的双重角色”,这个表述似乎有斟酌的必要。在我看来,继承与批判是“一体两面”而非“双重角色”,继承者就是批判者,批判者就是继承者,批判与继承不可分离。

没有认知与理解,就谈不上教育。从认知与理解的角度培育学生的价值判断力,这是教育的职责;任何缺乏认知与理解的迷信、训诫和诱导,本质上都是反教育的。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达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作为沿用几千年的书面语,文言文承载着悠久的民族历史与文化,隐藏着中国人的生活密码,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现在的生活中文言文已经退出了日常交际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现实的活力与生产力。有人鼓吹废弃文言文教学,这是历史虚无主义;也有人主张以文言文教学来取代现代文教学,这种“复古”的姿态,反映出某些人在文化判断与选择上的盲目与偏执。

现代汉语才是实践性的语言;现代汉语的发展史,就是现代文化酝酿、诞生与发展的历史。它是现代生活的产物,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传达的是现代人的价值观。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基于现实生活且为了现实生活,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舍弃或削弱现代文教学。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善现代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育对当代生活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而且,我还觉得,拥有了现代文承载的现代文明理念与价值观,我们才能更好地回望和认识历史与传统,才能更好地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因为,当代人总是站在当代人的视角与立场来回望传统的。

文言文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历史与传统的认知功能。借助文言文,我们认识传统文化,认识前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但问题也在这里。对于多数人来说,文言文是横亘在当代与传统之间的一道沟壑,不独文言文的语汇、句法与表达形式的陌生,更要命的是它隐含的历史背景与价值判断,常常让我们真假难辨、琢磨不透。

或许与此相关,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有些人露骨地以个人立场切入传统场域,以当代的逻辑替代历史的密码,还美其名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殊不知,这不是什么“当代史”和“思想史”,不客气地说,这只是他自己的臆造史。我做过蔺相如的相关案例,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争议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有一些争议却是批评者自己虚构出来的,譬如将现代人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简单地比附在蔺相如身上,以维护爱国主义英雄的名义,拒绝听取和接受任何关于蔺相如的思辨与断言。这种解读,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思维的专断和价值的霸道。

文言文閱读,第一个任务就是还原历史,还原真实。所谓还原历史,本质上也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活动,但因为它依凭的是具有公信力的史实与已经积淀为民族思维方式的社会历史逻辑,这种还原体现了对历史与传统的最大的敬畏与敬意。

陈兴才老师对《鸿门宴》中的项羽行迹的评判,不是出于颠覆历史的非理性的冲动,亦非出于自我的偏好,而是基于对《史记》中楚汉争霸的整体把握,这样的思辨断不是拘泥于一人一时一事的头脑所能触及的。张春华老师在文中分析了“铭”与“史”的不同,强调在文言文阅读中要有耐心地对“过滤”过的历史再做一次过滤,对“选择性”的表述再做一次选择。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还原”的意义。

“还原”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我们无法回到实录意义上的历史,但我们可以回到逻辑意义上的真实。这就是思辨的价值。周伟老师对荆轲的分析,李欣荣老师对文天祥的剖断,正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

在我看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积淀了一个民族的价值思虑与选择,这是一个层积与沉淀的过程,同情与尊重应该是我们的基本态度,说句大白话,要尽可能地为历史人物寻找其言行的合理逻辑,而不能以我们自以为是的是非为是非,让历史人物来满足阅读者自身的诉求与嗜好。那种基于个人的价值判断对历史人物挥舞大棒想灭就灭想捧就捧的做法,在思辨性阅读中应该是被鄙弃的。

“还原”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无论怎样“同情与尊重”,当代人的视角与立场终归是我们的宿命,我们无法摆脱或超越自身的立足点。而且,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权利——只有在历史之外,才能评述历史。

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辨析与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整合与建构的过程。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我们达成了对历史的理解,也达成了对自我的反思。归根到底,文言文的阅读还是为了养育学生的现代人格,继承传统文化,也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走向未来。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只有在现代人格的养育中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理解和现代人格的养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2009(0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