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2018-11-12 11:18刘鹏波
卷宗 2018年23期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摘 要:在当代的大学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非智力因素又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和思政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在人类认知活动中起着协调和引导作用,并不是直接参与人类认知活动的过程重的。非智力因素在思政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多方面对思政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广泛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坚定地意志和良好的性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非智力因素;教学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随着智力因素的概念而提出的。“从非智力因素的内涵来看,可以把它定义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意向活动逐步形成起来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或因素,统称之为非智力因素。”[1] “现在一般的共识是,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与性格是这个层次非智力因素的五个主要因素。”[2] 这几种心理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对人们思想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学习动机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动机是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3] 大多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只是为了取得学分,这种学习动机是不正确的。还有很多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学与不学考试成绩都差不多,因此,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学生通常都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其次,很多同学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见效不大,投入很多时间却没有很大的成效。最后,社会长期以来强调政治的思想高度,要求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的工具性,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并要纠正长期以来的错误观点,避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功利性,不再知识为了取得学分而学习思想政治。

2 兴趣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兴趣通常都是潜移默化的对人产生影响,只有当人被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吸引时,才会认真观察这些事物或活动,从而产生一定的认识和情感。兴趣以需求为基础,在生活中,人们某些兴趣都是在需求的条件上孕育的。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很多学生都缺乏学习兴趣,有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首先是因为它所学内容很多都是理论性的知识,内容比较空洞,而在课程講解的过程中;其次很多思政老师都缺乏个性讲解,只是照本宣科,甚至只是带学生读一次课本,之后会让学生死记硬背重要的知识点,而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理解;第三是“学习政治无用论”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所以学生就会认为思想政治课很无聊,没有乐趣,从而对其失去了兴趣。

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才会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仅会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学以致用。即便别人觉得思想政治很枯燥,但学生自身却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乐在其中。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情感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人们关心他们想要关心的东西,产生一定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一定是积极的,是通过客观事物决定人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情感会产生促进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相反,消极的情感会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 然而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学习的热情,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缺乏共鸣,不能够产生情感的共振,例如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性的知识,使学生难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对思想政治课也就难以产生共鸣,而有的老师在课堂中也只是照本宣科,没有赋于感情,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情感。老师上课时缺乏情绪的讲授,导致学生机械听课,进一步使学生产生负面的情感和厌恶学习思政的态度。其次,学习成绩也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学生受良好学习成绩的激励产生积极的情感,会更加热爱学习;反之则会产生消极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这种消极情感进行引导,多给予学生表扬,使学生消除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化悲伤为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此外,如果教师上课时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学生会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学习的动力,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最后,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思政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和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 意志在思政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意志是人类将实现一个目标,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控制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5]意志支配人按照确定的目标实施相关的行为,并使行为向目标前进,最终达成目标。人有意识的行动完全不同于动物的无意识行为。虽然,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人的有意图的行为与动物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动物的行为是无意的,因为动物本身没有思维,动物的行为是一种惯性,是一种本能。而人是有意识、有思维的,他们的行动是经过思考的、是有计划的,并且都是为了实现确立的目标而前进。但不是所有的有意识的行动都是有结果的。因此,人只有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且在遇到困难能够勇敢克服,这才是意志的作用。意志是重要的品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懈怠和遇到困难时凭借坚强的意志去克服,主动解决困难。

5 性格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有积极的性格和消极的性格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直接反应,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主要标志。人的性格并不是只有先天环境对其产生影响,还可以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是人长期在某个情境中对某事物产生了某种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具有稳定性并被概括和固定起来成为对某类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代表,性格因此而形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抱着一种得过且过态度,主要是受性格因素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性格,给性格内向的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丢弃消极的性格特征,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仍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主动的请教同学和老师,交流内心想法,促进思政成绩的提高。

总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实践证明,要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确保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才能促进思政教育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引入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最终目标是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如为细致,隐式的说服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典型示范等教学,以适应教育对象的实际和合理需求,使其产生合理的动机,而动机的控制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年轻一代有伟大的理想、兴趣广泛、热烈的感情,坚强的意志,高尚的人格,真正成为一个国家。合格的建设者的社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7):3-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燕國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2016-12-09 (1).

作者简介

刘鹏波(1994-),男,汉,学生,硕士研究生,大连海事大学,1160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