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的语言修炼

2018-11-06 10:46马开收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主权教师应

马开收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由此可见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让历史课堂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实现“生动的语言,鲜活的表达,高效的课堂”,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真实准确,深入浅出

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规范、准确、全面,避免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它要求教师在叙述历史事实、讲解历史概念、評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等教学活动时,用语言这个特殊工具引人入胜地传授知识。以中国近代史教学为例,在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时,有两处值得注意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向学生讲准确、讲清楚。第一处是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我们平常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两个不平等条约,才霸占了整个香港地区。第二处是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如果教师只照本宣读一遍,学生可能会把银元同以后教材中出现的白银混为一谈。

此外,历史教学语言还应该深入浅出。例如,中国近代史经常出现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两个概念非常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应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进行讲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一个国家的主权部分不能自主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这就是“半封建”。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历史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要有情节和细节,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讲“巴黎和会”这一历史事件时,我是这样讲的:英法美三个大国操纵着会议,英国谁来了?首相劳合·乔治,人称“狡猾的狐狸”。这个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仇视当时已经发生革命的俄国。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经70多岁了,说话的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就是称霸欧洲。美国谁来了?总统威尔逊,人称能言善辩的“百灵鸟”。他原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上了总统,他口头上标榜和平,但态度高傲,就像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似的。短短一段话,就把“三巨头”的面貌和其代表的国家的特点、时代、阶级属性刻画得一清二楚。

总之,历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从而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境界。

(责 编 行 之)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主权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主权
THE DRUG WAR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中国首个钓鱼岛主权馆在刘公岛开馆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