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合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帮助处于身体发育关键阶段的学生顺利地渡过变声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乐曲欣赏和演唱过程中感受到乐和谐的音响,为其美育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合唱的实现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等。由此,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对合唱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本文中,我主要就合唱教学对初中生的作用进行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初中音乐;合唱教学;初中生;作用
所谓的合唱主要是指在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时候,借助集体演唱的方式而进行的一种艺术门类。在演唱的过程中,合唱对歌曲演唱群体有着较高的要求,合唱群体的音高需要达到高度的一致与协调。作为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合唱这种演唱形式较之其他的声乐演唱形式不仅在演唱方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其他方面也有着极大的优越性。那么,合唱教学的优越性对初中生的发展有何作用呢?
一、 保护初中生变声期的嗓音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发声器官发育阶段,尤其是在进入变声期之后,学生的嗓音变化状况出现不稳定。而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嗓音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其需要学生发声来完成乐曲的演唱。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合唱是以集体为主的演唱方式,在这样的合作演唱方式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气息来完成歌唱活动,在有节制的发音下促进发音器官的发育。在嗓音变化期间,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对学生的嗓音给予保护,在恢复期间,合唱同样发挥着保护作用。因为合唱可以引导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避免过多地使用真声,借此避免其嗓音本质受到损害,甚至会避免今后出现真假音打架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此,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合唱对处于变声期阶段的学生的嗓音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 促进初中生审美心理的发展
在对合唱的概念界定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集体演唱下,学生在优美的乐曲演唱和聆听过程中可以为其美妙的乐调所吸引,产生审美心理。所谓的音乐审美心理主要是指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视乎,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等。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借助合唱可以促进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具体表现有:
(一) 促进学生感知与记忆力的发展
音乐是以听觉为主的艺术,其感知力主要是通过发挥听觉器官的作用,借助听音、辨音来获得的。这样的感知力中包含着丰富的音乐情绪、结构等。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除了引导学生借助合唱的方式来演奏乐曲之后,还会引导学生集体听赏乐曲,在听赏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发挥听觉器官的作用,会在心理就音高、节奏、力度、音区等形成一个多维的效果,借此促进其音乐感知力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合唱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对音乐音响中的各个细节留心观察,借此提升其听、辨乐曲的能力。
除此之外,转瞬即逝的乐曲对于学生的记忆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长期的音乐教学活动参与中,其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知识、音乐经验,如此使得其在乐曲欣赏和演唱的过程中可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而在合唱活动中,学生为了使集体演奏更加完美,往往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积极参与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提出极具特色的感知评述,借此建立其多声部音响的空间感,促进其音乐记忆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 促进学生音乐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音乐思维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等特点,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局限在某一个方面来看待问题,而是借助批判的眼光多角度地欣赏、评判乐曲。在合唱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在情感层面上,其还会对乐曲的旋律、节奏、风格等进行留心观察、分析。在这样的分析中,其音乐思维自然而然地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合唱是以集体为主要形式的,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不同的学生对某一乐曲会有不同的认知,其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自然会实现思维的碰撞,借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其思维的发散性发展。
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会驱使着其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合唱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不再局限在狭小的个人空间之中,而是在更为广阔的音乐想象空间里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节奏、旋律等想象出不同的画面,在“真实的”画面驱使下,学生才会带有感情地进行吟唱,将编曲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借此实现学生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情感的双重发展。
三、 促进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在新时期,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要将乐曲演奏技巧、演奏方法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要发挥其育人功能,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参与中获得人文素养的发展。欧美国家的合唱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常常与宗教、亲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实现,其不仅对个人的人文素养有着促进作用,对集体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就个人而言,在合唱过程中,学生会在已有的音乐认知的驱使下,為乐曲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所吸引,在美妙的乐曲的驱使下,产生感同身受之感,自主地描绘出一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借此驱使其融入乐曲之中,在乐曲中感知到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或人文内涵,通过这些极具人文价值的内容来驱使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就集体而言,合唱作为一种集体形式,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遵循“统一”这一基本的原则。这里的“统一”其实就是指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协调、相互容纳,这对学生的集体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身边人演唱的音响来判断自己声部的音响,进而对团队整体的音响进行判断,在团队的引导下,不会将自己突出出来,也不会因为自己而削弱整个团队的实力,借此实现整个团队音响的协调。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合唱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身体成长、人文素养等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借助多样化的手段组织合唱活动,使学生在合唱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晓文.浅谈合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6(17):192,191.
[2]朱晓静,朱晓立.试论合唱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J].戏剧之家,2015(06):134.
作者简介:
杨巧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达坂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