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概念作为数学的理论基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理论具有一定的难度,概念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混淆概念、张冠李戴的情况。因此,为了解决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精心设计概念教学,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突破概念教学的难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概念教学;高中数学;数学能力;数学素养
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很好地理解了各种概念,数学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并且,概念的理解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环节,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教师过于重视答题技巧的讲解,而忽视了数学概念的解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把握不好基础的数学概念,思考能力和数学素养也难以提高。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关注概念的讲解,并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为基础,将概念教学贯穿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进行概念教学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 在故事中凸显概念,激发兴趣
数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了很多的历史故事和名人事迹。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适时地引入与概念相关的数学故事或数学史,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数学概念往往都拥有着丰富的起源“背景”,也就是说,每一个概念的总结和出现都是有着自身的故事的。所以,教师就可以有效利用概念源起的背景和故事,创设丰富有趣的概念课堂,这种方式是最为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学生在亲身体会数学概念发现过程的时候,会产生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习效果和效率自然会大幅度提高。同时,这种将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学生的思维过程融合在一起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的形成。
比如:在《集合》的教学过程中,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集合的含义,笔者为学生介绍了“三大数学危机”,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了数学发展的曲折和困难。紧接着,笔者为学生讲述了集合论正是在第二次数学危机中应运而生的,是为了推动数学的进步和发展,才产生的。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就理解了集合的源起和形成。同时,这也为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集合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数学故事和历史中凸显概念,更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
二、 在生活中分析概念,强化应用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学科。并且,数学是对于自然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因此,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概念,从而使晦涩难懂的概念更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数学概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利用实际问题为学生讲解概念。
比如:在《任意角和弧度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生活化的问题:钟表上的分针旋转一刻钟所构成的图形是角吗?如果是的话,那这个角是多少度?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最终都得到了正确答案。由此可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概念,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在实践中清晰概念,深入理解
学习是由外部的刺激引起,然后经过分析和归纳等过程形成的对知识的认知。也就是说,要想学好数学概念,离不开实践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生成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实践是最为符合学生情感需求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亲身实践的机会。
比如:在《圆的方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圆的方程的概念,笔者让学生亲手画出了圆,并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得出圆的方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理解了圆的方程的源起。
总之,教师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概念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数学概念,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峰.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02):59-60,77.
[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03):126-128.
作者简介:
王海燕,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