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一萍
[摘 要] 高中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当前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探索了优化教学、提升效率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基本途径
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变革,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就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我们要学习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并积极调整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更好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服务.
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平台依然是我们的数学课堂,而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也暴露出我们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一些不足.
1. 教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理解过于片面
对比新课程改革前后的教学体系,我们发现在以往的教学中,教材大多将陈述性的语言来组织知识,它们将学生完全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为学生提供的只是前人数学探究的结论,而并非前人的研究思想. 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则充分展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即编写理念与新课程相匹配,也符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数学课堂变成教师“教教材”的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上,无论教材的设计多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照本宣科地组织教学,只能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机械,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也将逐渐丧失,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只能浮于表面,究其原因,这还是因为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新课程和新教材.
2. 对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行片面化地追求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建构数学认知,以培养学生包括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在内的数学核心素养. 而所谓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形成认知.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其他视为学生建构认知的工具. 在具体操作中,这有两方面内涵,其一是探究什么,这对应着探究目标的指向以及相关的内容要求;其二是探究要具备什么条件,这对应着探究可行性的分析.
当前的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片面化地理解探究式教学,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不管不顾,一味地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貌似没有探究活动课堂就不完整. 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对课改理念教条式的理解,这也无法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3. 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体验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高中数学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对思维活动的体验. 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展开研讨,而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 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无从着手,学习效率当然很低. 这就好比你让一个没有任何“杨辉三角”知识储备的学生总结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探究方法一样,他们很难说出子丑寅卯来. 而且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茫然失措,从而直接削弱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思维体验,只有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才能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建构认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诊断学生思维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对他们做出针对性的引导和帮扶.
4. 过分关注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而忽视数学的本质
诚然,兴趣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源泉,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探索,由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力量. 此外,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探索成功后的乐趣和喜悦,他们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之中,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和求知欲望也会因此而增强.
虽然学生學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在教学中营造趣味性的教学效果,换言之,我们应该注意趣味发掘的尺度.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追求一种片面上的活泼和热闹,将数学课堂演变为学生的游戏天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过分地包装. 这显然就有哗众取宠的嫌疑,须知过分地突出趣味性就有可能弱化数学学科的科学性,数学本身就强调严谨而简洁,课堂上教师适当地以诙谐的话语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很有必要,但是如果为了表面化的趣味,将原本严谨的数学知识以过分随意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显然会冲淡主题,如此也将削弱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效率.
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状,教师要积极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重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策略,进而让我们的课堂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
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为了更加有效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优化我们的教学.
1. 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将学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具有灵魂的学习主体,绝不能将学生视为一个知识的存储容器. 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时,要深入地研究学生,分析他们的兴趣特点、知识基础、认知规律等,进而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课堂,由此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比如“圆锥曲线”中关于“抛物线”的学习,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并非是毫无基础的. 事实上,二次函数及其图像本身就是学生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在必修一“函数”一章,学生又对此展开过研究,所以到了圆锥曲线这一块,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对抛物线展开探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精心设计引导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并主动参与探究和讨论,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2. 关注数学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数学文化的渗透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两项工作,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端正好自己的教学态度,切不可将教学导向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之中. 我们必须要站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高度,引导学生了解更加丰富的数学文化,同时还要将数学文化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由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有助于展现数学学科的思想价值和数学思维的逻辑力量,这还能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相关能力.
比如必修二“直线与方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理论层次来探求直线和方程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很少思考为什么要用方程来表示直线,在他们看来,学习的原因就是考试要考,这也就让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换言之,缺乏数学文化的支撑,学生的认知建构将缺乏稳固性,也许短时间他们还能在不断地练习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但是天长日久,这些印象很快会消退.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数学发展史,让学生了解直线和方程在数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由此还将促成学生数学文化思想的提升.
3. 关注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更加灵活地学习
高中数学教师要敢于从应试教育的窠臼中挣脱出来,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来建构数学课堂. 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要具备国际数学教育的理念,而这一教育理念所引发的教学变革潮流也正是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如果仅仅只是理论层面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开探索,要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
比如必修四中的“简单的三角恒等式变换”一节的教学,教师就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三角恒等变换的理论来源以及相应的运用方法,并且充分联系生活实践,从中选取和此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基本意识,由此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更加实际化,这当然也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理论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中还有很多操作层面的细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但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并勇于探索,我们的教学肯定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