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林
[摘 要]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 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 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教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近些年“课改”一词持续占据网络热搜榜的前列,很多地方已经或正在走上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 作为每天和学生面对面的一线教师,便承载了一项特殊的使命,即在课堂上践行课改精神,分享课改成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呢?下面笔者就一次课改示范课实录,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课改;实践;推广;驾驭;内涵;最近发展区
课堂实录(限于篇幅,摘抄精彩片段)
老师:本节课我们来复习解三角形,有哪位同学能够简要地梳理一下知识要点?
学生活动1:一位女同学上台展示解三角形的思维导图(准确无误的知识梳理过程配以色彩美观的知识导图,并带有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给人耳目一新,引得许多老师纷纷举起相机拍照,那一刻笔者也沉醉其中!). 至此,第一个环节思维展示结束.
老师:该同学分析得很到位,那么在具体解决问题时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针对学案上的三道例题小组讨论5分钟.
学生活动2:已经分好的8个小组瞬间齐刷刷地站立(很震撼),讨论过程异常激烈,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要说,个别小组的讨论甚至白热化(很有气势,这时个别听课教师也参与其中观察讨论). 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不断地到各组巡视交流指导(若不注意很难发现教师的存在),有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各选派一名代表到黑板板演. 至此,第二个环节小组讨论结束.
老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到位,效果也不错,下面我们请刚刚板演的同学到前面来讲解一下解题过程,并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学生活动3:三位板演的同学重新回到讲台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有其他学生提出异议(其他小组的学生很是踊跃,方法很多,问题也不少,教师们频频点头以示赞许),教师不断地引导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和解题思想的统一性,點评较为到位.至此第三个环节展示与交流结束.
老师:解决三角形问题,实际上是对边角关系的研究,而运用的理论依据就是正余弦两大定理,实现边角关系的不断转化.思路很清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我们未必会在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这不我们第三组的同学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就遇到了困难,请看大屏幕(展示题目,并请大家踊跃作答). 沉默几分钟左右,老师问谁想挑战,暂时无人应答.
学生活动4:各个小组都在低头探究,不时窃窃私语,似乎有方向,但还没有给出翔实的解答过程. 解铃还须系铃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教师将第三组事先讨论好的答案投射到黑板上并做评论(此题很有代表性,直击解决三角形问题的要点,起到深化知识内涵的作用). 至此,第四个环节高手亮剑结束.
学生活动5:教师邀请一位同学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出总结(略).
课堂观感
在听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忙于记录笔记,有的教师忙于拍摄精彩画面,有的教师沉浸于学生的精彩讲解,每个人都很专注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小的片段.这节课给笔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太大了,它瞬间击溃了笔者对传统课堂的认识.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改示范课到底“改”了什么,而让课堂呈现得如此精彩?
3. 两种课堂模式的对比反思
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来看,两种教学模式都完成了知识梳理、例题分析、拓展变式、回顾总结等教学环节,具有高度的目标统一性.但是,从课堂表现形式上看,本节课各个环节设计和展现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激发出的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不可限量的.
另外,从意识形态上来看,本节课很好地建构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主动意识、积极讨论的参与意识、小组交流的合作意识、勇于示范纠错的担当意识以及思维训练的创新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隐形”了,把大量的准备功课放在课下完成,而把展现个性与能力的舞台推给了学生,优质高效地促进了知识生成、应用、拓展、强化以及理解的思维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既充分体现了任课教师课堂内出色的驾驭能力,又体现了教师课堂外丰富的知识储备含量,可谓其内外兼修的综合素质成就了本节课的精彩.
教师应该注重课内驾驭能力与课外相关知识储备含量的双提升
1. 教师应注重课堂内驾驭能力水平的提升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驾驭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 驾驭能力强的教师风度翩翩、自信满满、彰显大家风范. 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驾轻就熟灵活掌控学生动向,能牢牢吸引学生的目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驱动力.笔者认为影响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外显因素如下:
(1)重视情感投入,彰显教师个性风采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教师的情感投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敢于打破传统授课形式中对教师表现行为的束缚,结合自身性格特点,打造别树一帜的课堂形式,让课堂更有感染力和活性,似乎更能为广大学生接受,引燃他们求知的欲念和热情.
(2)优化思维导向,关注教育主体利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都强调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教育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就要培育优良的课堂文化土壤,而学生就是土壤里的每一粒种子,细心呵护每一棵幼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绿色肥料的供应. 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观察学生的互动效果,在提出问题时应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在题目讲解时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在知识拓展时应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等等. 唯有如此,时时动态跟踪整个授课流程,不断优化思维导向,才能让课堂迸发活力,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突显教育主体地位.
(3)掌控学生动态,突显个案引领效应
现代教学中,班级这个群体比较特殊,这里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和多种人际关系、社会气氛、行为准则等. 它们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社会情境,给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施以“各种影响”. 这“各种影响”中当然也包括因群体规范而产生群体压力. 群体规范对学生产生的约束力量,使学生比较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从众心理,即“没有错”的安全感,进而不愿表达自己的独特“异见”. 恰恰这些少数学生(甚至是中差生)突然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就越发显得稀少而珍贵.它会打破整个课堂的平衡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会引领整个授课导向的突变,激发出其他学生的质疑欲望和探究意识,犹如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涟漪产生波动效应,对于创造生态课堂功不可没.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纳他人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及时发现捕捉哪怕一个微小的闪光点,鼓励、激发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上的碰撞,产生新的思维融合,突出个别学生的引领示范效应.
(4)启动教育机智,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摇目前课堂教学行为设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课堂行进过程中偶然发生的,属于教师预设中的意外事件,是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二是事先预设,即在课堂开始之前通过充分备课准备好的,教师对该部分的执行通常也更为流畅.如果生成性资源用得好,会有效地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当前需要”;如果用不好,就错过了知识延伸拓展的最佳时机.教师能否驾驭课堂更多的生成性资源,在于能否及时机制地处理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采取的处置行为要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一部分,使之承载一定程度的教学价值.
2. 教师要强化课堂外相关知识准备的充分性
课外知识准备的充分性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次战役,那么备课就是战斗前的深谋远虑、周密部署;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篇文章,那么备课就是作文前的深思熟虑、布局谋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纵横椑阖、游刃有余地点拨和引导学生,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所以备课质量直接决定着驾驭课堂的效果如何.
(1)钻研教材,揣摩知识要点
钻研教材需要教师做到仔细分析、探寻梳理、耐心揣摩及潜心体会. 即仔细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明确基本教学任务;探寻梳理相关知识体系,明确所学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耐心揣摩授课过程与方法,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应用效果;潜心体会编者的意图,确保教材的实用效能发挥到极致.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教材使用的合理性、严谨性和创造性.
(2)吃透学情,设定三维目标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和将要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区域.《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亦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所以,我们必须要掌握相应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表现,才能合理地设定相应的三维目标.这也符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发展规律.
(3)分析对比,合理铺设预案
对比教学目标分析学生学情,合理制定课堂活动设计预案. 其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设计”. 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内容包括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教法学法设计等方面,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多边互动原则. 倘若没有预案铺设或设计不合理,就会简单粗暴地以教者的认识来取代学生的认知,從而违背主体教学原则,偏离最近发展区理论,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所以合理铺设预案是推进课堂教学的根本保障.
(4)找准基点,拓展知识维度
数学知识系统应该是一个连贯完整的系统,而我们的教学只能一步一步地逐渐展现.而有效的数学拓展不但是对教材的延伸,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教学内容的过程. 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可在疑难点上进行拓展,可在知识联系上进行拓展,可在兴趣点上进行拓展,可在文化背景上进行拓展,可在生活实践上进行拓展,可在开阔视野上进行拓展,等等. 只有找准拓展的基点,才能增加课堂的温度,延展内容的广度,探索逻辑思维的高度,从而设计出“有效”的拓展延伸,才会让课堂如“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样,收获不一样的精彩,从而让数学教学达到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妙境界.
结束语
当今课堂的形式已经凸显其多元化,新时期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双重发展极其需要高端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精神理念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培养方式必须吻合时代特征. 所以,对于一堂课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知识备课与讲评,更应着眼于课堂内外的全方位思考以及社会文化与知识内涵的完美融合. 内外兼修,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教育的本源,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准确定位自己,方能成为像陶行知那样“隐其形”、存其身、传其神的教育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