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秀桢
摘 要: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峻,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众多国家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立足于我国文明的生态转向的背景,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并在分析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基本途径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时,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及生态文明,强调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国高校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生態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观出发,通过传授生态环境基础知识,从而引导、启发受教育者树立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生态道德情感,提高生态道德素质的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注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1]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法律保障制度的支持,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国高校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高校育人育才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的内容比较传统、单一,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开展,却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育内容。在这种德育内容缺失的情况下,某些人对生态环境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自身生态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做出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因此,高校德育应该对现有的德育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在德育中增加并强调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促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朝气蓬勃,个性较强,某些人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忽视外界事物的存在价值,因而对自然、社会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不懂得如何正确地与自然相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推行生态道德教育,通过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有利于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它紧紧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道德意识植入人的头脑中,并内化成人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生态科学知识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应在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形成牢固的生态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因此,高校对学生进行生态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是基础的。从基本知识的角度,要强化大学生的生态和环境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生态和环境系统基本规律教育、群落与生态系统基本生态过程教育。生态学不仅是一门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规律、阐明生物发展进化与环境适应的学科,更以一种整体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向我们描述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状态,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2]。在生态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恰好能够在获得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把生态学知识转化为生态道德知识,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
(二) 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教育。
生态观念是人们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是非、善恶、荣辱的判断和评价,它以一定的善恶评价为标准约束人的生态行为,从而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具体表现为:科学的消费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技术生态观念。其中科学消费观念包括生态消费、适度消费与可持续消费三方面的内容,是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的关键。可持续发展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3],这是我国对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解释。此外,我们推崇一种技术生态观念,在发展科学技术时要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危害生态环境。
(三)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在处理生态道德关系、评价生态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心理体验。哲学家休谟曾说:“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的、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4]因此,培养生态道德情感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感的支持,就不会产生履行生态道德规范的道德需要,也不会产生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包括以下两方面的任务:
1.稳定并强化已有的生态道德情感。
一个人的生态道德情感是具有不稳定性的,面对现实中复杂、繁多的环境问题,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甚至对自己之前的正确认识和行为产生怀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地、经常性地参与到各种生态实践中,逐步积累自我的体验,慢慢形成稳定、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
2.改变那些与生态道德不相符合,甚至相抵触的情感因素。
由于某些大学生的个性较强,情绪倾向比较明显,对事物的认同感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时间。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某些人往往只重视自身的感受,忽略并漠视周围的环境及其他生命体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破坏生态环境、伤害其他生命体的行为。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铺张浪费、乱扔乱丢、奢侈腐化的行为折射出他们的生态意识相对薄弱,更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情感。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清楚意识到自身的错误,通过更多的生态理论学习、实践体验逐渐培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
(四)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指导。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必须加强行为上的指导,只有落实到行动上的生态环境保护才是衡量一个人生态道德素质的标准。我国政府批准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论述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界定为: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的权利,并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壞的权利,人类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5]。以上内容不仅规范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而且为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教育提供了现实、有效的指导。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所建设的德育体系,所提供的文化环境、所推崇的价值观念、所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境,它们对学生的学习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所以要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学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健全生态道德教育机制。
生态道德教育不是单一、简单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才能健全生态道德教育机制,有效增强教育效果。
首先要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这要求学校把生态伦理知识与德育课程相结合,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学科中。学校不仅应该把生态道德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还应该在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中普遍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如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学等学科教育,对文科学生进行环境伦理学、生活与环境等学科教育,并在全校开展多种有关生态环境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生态课程,提高学习积极性。
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缺乏一定的师资力量,因此学校应培养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进行深入的生态道德理论研究,经常性地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并在教师之间营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让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共同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创新。只有培养教师健全的生态道德人格和较高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发挥好教师在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的龙头作用,为学生树立标榜,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学习。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生态道德教育只有通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刻地获取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知识,清楚地认识到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责任。
在课堂教学中,科学的、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单纯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抗拒感,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吸收。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讲授有关生态问题的知识时,播放相关新闻视频、展示反映生态危机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提出观点。还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讨自然规律。此外,在各种专业的学科教材中,可能或多或少存在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生态德育因素,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三)构建校园生态文化,营造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氛围。
首先,合理的校园规划、整齐的教学建筑、干净的校道走廊、大面积的草木绿化等看似毫无感情的物质环境,其实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行为。因此,要营造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其次,要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校园氛围。高校要在校内进行广泛的生态文化宣传,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例如在校园各处的宣传栏张贴关于环境保护的海报,开展环保主题征文比赛,制作关于生态环保的主题广播节目,建立绿色生态校园网等。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利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大力宣扬在环保和节约资源方面的先进典型,曝光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营造学生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生态情感体验。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野外考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校外的一些森林公园、生物园等生态园林观察各种动植物的现状,了解其生存的环境条件;组织城市学生进行下乡务农实践,让学生了解关于生态农业的知识,并能亲自体验;开展创建绿色校园活动,提倡学生的环保行为,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绿化,组织好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处置、废旧电池分类回收等工作;开展环境文化节,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爱护环境等行为。
四、结语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意识、情感和行为,能够促使大学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为了更好地落实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国家和高校都应该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为生态道德教育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只有促使生态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社会与现代化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局.二十一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297.
[2]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9.
[3]慕海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J].中国共产党,2004(9):16-18.
[4]大卫·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道德原理研究[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1:274.
[5]华启和.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