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
[摘 要]特级教师姜树华老师执教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体现了说理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在课堂上,姜老师通过聚焦语言、突显朗读、引导思考和渗透学法等途径,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掌握了文本的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体特点;阅读策略;言意共长;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13-01
特级教师姜树华老师执教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彰显出两大特点:一是量体裁衣,二是言意共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言”,上出文体特点
姜老师的课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他的“言意共生”教学主张。课文是用怎样的“言”让“意”凸显的?姜老师引领学生潜入文本体会说理文的特点。一是用词精心。教学紧扣中心词“滴水穿石”串起一串散落在课文中与“滴水穿石”相关联的六个词,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等,体会用词的关联性;又通过对作者选用“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的斟酌,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二是观点理性。通过第二、五自然段的比较阅读,得出说理文的观点应能总结全文内容,体会说理观点的表达要领。三是举例讲究。通过对列举人物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研读,体会所选人物兼顾古今中外的特点。通过补充“李时珍故事片段”和课文李时珍的例子的对比阅读,体会说理文的高度概括、精炼。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概括:如故事中“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在说理文中只用很精炼的“访名医”三字替代……此環节,姜老师也是在跟学生说理,说得慢、说得清、说得透,以理服人而不是直接告诉。接着,姜老师让学生选取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三个人物,并从中选取一个人物概括叙述事例,补白延续课文例证,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会”而不只是“教过”。四是谋篇智慧。姜老师着眼高段教学的“篇”,紧扣说理文的特点展开教学。课接近尾声时,姜老师引导学生再次疏理出“现象引入—现象说明—正面说理—反面说理—得出结论”的谋篇思路。
二、强化“读”,读法切实有效
姜老师高举“读”的大旗,扣读导悟,以读见悟,“读”占鳌头。一是读出理解。教学“重温奇观”时,紧扣“接连不断”一词,在理清逻辑关系、培养概括能力的基础上,练习从时间、精神两个层面读出“接连不断”的感觉。二是读出文体味。用姜老师的说法“不是所有的文体朗读都需要刻意情绪的”,变一般的描述性、抒情性朗读为说理文的读,读出观点的肯定、读出例证的清楚、读出说理文的理性。三是扎实默读。默读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总结,但课堂上涌动的是不竭的无拘无束的思维,自由恣意的表达。姜老师用音乐时间控制践行着“一分钟默读不少于300字”训练要求,使文本精读和补充读物略读相得益彰。
三、放飞“思”,培育个体思想
课改进入第二阶段——创造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关键是培养人的核心素养。这种核心素养是解决复杂问题、适应不可预测的情境,是让人产生自己的思想,因为思想能转化为商品、经济、科技和精神力量。本课有三四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思想,每处至少让四个以上的学生进行交流,姜老师只在关键处点拨、鼓励、提升。学生畅所欲言,我口说我心,表达有理有据,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令人折服,课堂上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姜老师营造了让思想尽情飞扬的表达场,没有责怪,没有制止,没有牵引,因为他深知每个学生的知识、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不同,理解的层次、角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培养创造性人才,我们的教学不是追求“趋同”,而是追求正确价值观下的“求异”。
四、渗透“法”,提升学习策略
崔峦老师强调,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这节课中或显或隐的指导学法的地方很多。一是学习表述观点的方法。姜老师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二是读的方法。在讨论、点拨后读出说理文观点肯定的语气;用“同桌两人琢磨”的方法体会“如何读出事例的清楚、难忘”,并在朗读展示中得出“重读关键词,读出画面感”的结论;用摸索到的读“李时珍事例”的方法读好其余两个例子。三是学写概括事例。这是本节课重点之一,经历了拟选、构思(静思酝酿,想好再下笔)、动笔、评改几个步骤,不疾不徐,深透到位,体现了教者真实、扎实、灵动、生长的教学风格。
总之,姜老师建构了“取舍有道,详略结合”的教学思路,体现了“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充分地读、思、品、议、展”的教学策略,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生共长。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