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碧静
[摘 要]三年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是学生从写话到习作过渡的至关重要的阶段。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与发现”习作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习作例文的前置、穿插和后置,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方法、揣摩习作语言,使学生习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习作例文;统编教材;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07-02
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是学生从写话到习作的过渡阶段,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至关重要的阶段。笔者曾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你认为习作最大的难点是什么”的调查,结果发现:45%认为是不知道怎么写,32%认为是缺少写作的素材,而16%认为是写不具体。可见,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表达,行文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習作教学需要有例文引路,让学生的习作能有的放矢,内心有大致的结构轮廓,内容表达相对完整。习作例文运用得当,能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发现素材,习得技法;运用不当,可能产生习作思路被堵塞、习作个性被束缚等负面效应。如何发挥习作例文的最佳效果,让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借鉴,从而妙笔生花?笔者结合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观察与发现”习作单元,谈谈习作例文在习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例文前置,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激发起习作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学生就有可能学得更好。依据学生需要,将例文前置,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把握习作的主旨,唤起习作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在“观察与发现”的习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如,《金色的草地》写的是作者再熟悉不过的窗前草地的奇妙变化。在例文的启发下,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原来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的变化。如,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被触碰后会“害羞”地低下头……接着,教师很自然地提出习作前的准备:“去观察你身边的事物,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用文字、图画、照片或是视频等形式把观察发现记录下来。”在例文的启发、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习作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随后,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有的记录了蚂蚁下雨前的行动,有的记录了乌龟的活动情况,有的观察了家里种植的多肉植物,有的观察荷塘荷花开放的情景……习作课上大家纷纷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例文前置,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明白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处处有故事,我们的世界缤纷多彩。
巧用习作例文,启迪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记忆,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从现实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素材并提炼主题,这样不但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而且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使他们习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二、例文穿插,探究习作方法
习作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更要通过习作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方法的获得不能靠教师的简单告知,应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当学生产生困惑时,教师应及时援手,穿插例文给予引导。例文穿插,同一例文可以反复出现,以强调引领方向,或揭示先前未触及的语言规律;也可以不同例文在一个递进的梯度上依次出现,凸显或渐次提升主题。
在“观察与发现”习作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自己习作中最大的困难——“怎样把小动物写得有趣,让人读着作文就能想到画面” “怎么让多肉植物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很难通过言语或是简单的理论让学生明白。此时,穿插例文,可以让学生在研读中习得方法。
首先,让学生明白观察要讲究方法。教师出示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让学生认真读,填写下面的表格,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作者是如何把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写具体呢?以颜色为例进行学习。出示“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而是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让学生细细地读,然后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观察的。通过研读,学生很快发现,作者不但调动多种器官来观察,而且观察有顺序,用“先……随后……最后……”把观察过程清晰地展示给我们。
其次,让学生明白细致观察使作文表达更生动。教师先出示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让学生自己读,说说作者眼中的小狗有什么特点。接着,教师再追问:“你从哪儿感受到‘王子的淘气可爱呢?”并提醒学生读一读作者的旁注。学生很快找到了文中的句子——“我教它念‘狗字的时候,它叫得最欢。它准是在想,这是在说它自己呀!”“等到跑不动了,它便冲着远去的火车汪汪叫上几声,不知是允许火车开走呢,还是骂了火车一顿。”通过研读,学生体会到作者正是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把小狗的淘气、可爱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例文的指引下,学生明白了观察要讲究方法,细致的观察使习作生动、具体。这样,他们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穿插使用习作例文, 组织学生研读,不但增强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而且使他们获得了习作方法,增强了他们写作的自信。在研读例文中,学生掌握了习作方法,并能外化为习作行为,内化为言语素养。
三、例文后置,揣摩习作语言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教师应提倡学生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他们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条件和空间,减少对习作的束缚。例文后置是在保证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鉴赏例文的语言中,揣摩如何表达更妥帖、鲜活、有个性,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完成“观察与发现”习作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修改自己的习作,使习作质量提升,语言表达更加恰当、鲜明。当学生不知如何修改的时候,教师再次出示例文,引导学生在对比鉴赏中领悟语言表达的技巧, 感受语言的魅力。例如,《搭船的鸟》中有两个语段描写值得学习。
其一:“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作者抓住翠鸟艳丽的色彩,用简短的几句话把翠鸟的美丽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二:“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作者抓住动作描写,把翠鸟捕食的过程写具体的。
出示语段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修改相应的语段,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鉴赏能力。
总之,习作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水平, 尊重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 激发学生说话、说真话的热情。运用习作例文, 挖掘可用的教育资源,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既会模仿又能个性化表达,既能写出真实的生活又能拥抱诗意和远方。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