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渗透与实践探讨

2018-10-25 12:19陈明育
教师·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摘 要:素质教育的开展,使人才的全面培养成为最新的教育目标,而作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人文修养,感恩教育也已成为国家明确规定的小学教育内容。在这一背景之下,小学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强大作用,并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促进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文章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感恩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有效渗透与实践,希望能够为感恩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从而提升小学的德育水平。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27

作者简介:陈明育(1968—),男,福建仙游人,福建省仙游县园庄中心小学校长,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德育。

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带来了家庭关系的变化以及一些家庭问题。现在的大多数家庭都是“2+1”的模式,甚至是“2+2+2+1”的模式,两个独生子女家庭结合,又产生一个新的独生子女家庭,而这个“最小”的独生子女,自然成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在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及优质的生活环境当中,当今的学生很多都患有“情感冷漠症”,对别人的付出视而不见、不知感恩,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难以融入集体[1]。因此,在素质教育以及全面人才培养的要求下,感恩教育成为学校和家长都必须重视且积极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而通过感恩教育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正确的思维方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感恩教育,是一个新兴的社会教育名词,它是指教育者在遵循教育规律、儿童心理发育特点以及道德养成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教育素材,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者养成感知他人付出、知恩图报意识的一种人文教育[2]。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更应该是柔软而持续的,是应该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只有让受教育者早日养成感恩的情感与心态,才能使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加顺遂,才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社会,才能够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机会体会到物质匮乏带来的生活窘迫,也难以体会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相反,在强调个性培养的教育理念以及众多家长的无原则宠溺下,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自私自利、刁蛮无理、情感淡薄、不懂感恩的性格,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将会后患无穷。因此,感恩教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小学阶段就做好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他们个人的发展、家庭、社会的和谐都意义重大。一方面,加强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他们看待问题不会过分偏激,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怀揣着理解与感激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和坦然的心情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跌宕起伏,理智地面对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另一方面,感恩之情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良性发展,能够使学生与他人之间形成更为密切、愉快而健康的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养成,正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与润滑剂,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感恩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渗透与实践

1. 立足品德与社会教材,打造感恩教育的课堂阵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涵盖大量的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以及感恩父母等内容,承担着儿童德育的重要任务,是感恩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自身工作,做好感恩教育的渗透与实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时间,在理清教材内容、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深挖和课程手段的创新。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结合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运用声音、动画、图片等手段,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并注意做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防止干巴巴的讲授引发学生的反感。另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还应该将现代化的创设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创新式教学手段应用到课程当中,为学生们创设激发起其感恩之情的具體情境,向他们提问,引导他们回忆和联想[3]。比如“在你们生病时,家长是怎样照顾你们的?而当你的父母生病时,你又在做什么?”以这种对比,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使其感激父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另外,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是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引导者地位,摒弃过去高高在上的、权威代表的形象,以平等的、朋友的姿态与学生展开交流,从而获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心态和生活上的变化,及时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作出指导,并且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在平等、民主和自由的氛围中,获得学生的信任与依赖。需要注意的是,在感恩教育过程当中,品德与社会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模范,其很多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垂范,用一句“谢谢”、一个微笑,以关爱他人的切实行动,为学生种下感恩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2. 打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组织多样化的情感教育活动

除了要做好课程渗透,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还需要教师创新课程组织形式,打造多样化的情感教育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父母的感恩之心;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关内容的演讲比赛,使学生们在听与说的过程当中,切身投入情境,获得感动和顿悟;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观看感恩教育的相关影片和展览,比如观看战争影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观看家庭伦理影片激发学生的孝悌之心,从而使学生们感受到幸福生活的得来不易,更加珍惜和感恩现有的生活。只有将品德与社会的感恩教育与班级的舆论引导、班风塑造相结合,才能激励和感染每一位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内化的自我约束的力量。

3. 动员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实现连续性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除了要依靠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上力量,还需要不断渗透到生活当中,与家庭、社会形成密切联系,从而打造教育合力,提升感恩教育的成效。一方面,学校、教师应该与家长达成共识,使家长认识到在家庭教育当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醒和规正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爱的意识,并做好榜样作用,以自身行为影响学生的观念,帮助学生做有爱心的人。家长还要在尊重学生、适当引导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和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机会,从而使其从自身的角度形成对“感恩”概念的独特理解。另一方面,品德与社会中的感恩教育,应该逐步渗透到社会活动中去,组织学生们投身社会实践,在参与社会事务中获得自我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心情,收获奉献带给自身的快乐。比如,学校可以与家庭和社会联合,组织学生们展开父母的职业体验活动,让他们体会父母一天的生活,从而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也体会到在职业中奉献社会的快乐。只有多多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进入更大的社会环境当中,才能不断修正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眼界,收获最佳的感恩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美娇.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 感恩教育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 2016(5):71.

[2]姜元苏.论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 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J].中国校 外教育,2017(17):35.

[3]段贵英.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感恩教 育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6(10): 164.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