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拱北中学 吴 岩
广东省2018年中考数学第24题,满分9分.珠海市参加考试学生17251人,平均分为1.74分,标准差为2.09,各分数段人数及比例如下:
表1
原题呈现:如图1,四边形ABCD中,AB=AD=CD,以AB为直径的⊙O经过点C,连接AC、OD交于点E.
(1)证明:OD//BC;
(2)若tan∠ABC=2,证明:DA与⊙O相切;
(3)在(2)的条件下,连接BD交⊙O于点F,连接EF,若BC=1,求EF的长.
图1
图2
(1)解法1:(证两次全等)如图2,连接OC.
由OA=OC,AD=CD,OD=OD,得△AOD △COD(SSS).
则∠1=∠2.
又OA=OC,OE=OE,则△AOE △COE(SAS).
则AE=CE.
又OA=OB,则OE是△ABC的中位线.
则OE//BC.即OD//BC.
点评:这是最常规的一种证法,大多数学生采用这种证法.也有证完全等之后用三线合一证E是AC的中点的;也有证完全等之后用△OBC的外角∠AOC来证明∠2=∠4的;也有用圆周角定理证∠1=∠3的;也有用垂径定理证OM⊥AC的.
解法2:(利用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连接OC.
由OA=OC,得点O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
同理,点D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
则OD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
则OD⊥AC.
由AB是直径,得∠BCA=90°,即BC⊥AC.
则OD//BC.
点评:这是最简洁的一种证明方法,但采用此法的学生不多.
(2)解法1:(全等三角形)由tan∠ABC=2,得BC=AC.
又AB=DA,则Rt△ABC Rt△DAE(HL).
则∠BAC=∠ADE.
则∠OAD=∠BAC+∠EAD=∠ADE+∠EAD=90°.
则DA与⊙O相切.
点评: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解法,但在写全等理由的时候,有部分学生写成了SAS或SSA.
解法2:(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设BC=x.
由tan∠ABC=2,得AC=2x.
由AO2+AD2=x2=OD2,得∠OAD=90°.
则DA与⊙O相切.
点评:这种方法也有较多的学生使用.求DE的长是难点,不少学生因此半途而废.
解法3:(用三角函数)由解法2知,AE=x,DE=2x,∠AED=90°,则tan
则∠BAC=∠ADE.
则∠OAD=∠BAC+∠EAD=∠ADE+∠EAD=90°.
则DA与⊙O相切.
点评:也有用∠BAC和∠ADE的正弦、余弦三角函数证明的,方法类似.但不少学生在求正切值时使用tan∠ADE=,默认∠OAD=90°,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3)解法1:(证△DEF △DBO)由BC=1,AC=ED=2,得AD=CD=AB=
由AB=AD,AB⊥AD,得△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如图4,连接AF,则AF⊥BD,则F是BD的中点.
又∠EDF=∠BDO,则△DEF △DBO.
图4
图5
点评:这是最常规的解法,大多数学生采用此种方法.也有用射影定理和切割线定理来证明对应边成比例的.因为AD2=DF·DB(切割线定理),AD2=DE·DO(射影定理),所以DF·DB=DE·DO.则
解法2:(证△OEF △OFD)如图5,连接OF,由解法1知OE=
又∠EOF=∠FOD,则△OEF △OFD.
点评:与解法1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法3:(证三角形全等)如图6,分别延长EF与BC,其交点记为G.
由解法1知EC=1,DE=2,F是BD的中点.
易得△EFD △GFB.
则CG=BG-BC=ED-BC=2-1=1.
则△E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评:构思巧妙,运算量也不大.也可以连接并延长CF与DE交于点M,类似地证明△CE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参见图7.
图6
图7
解法4:(利用全等证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8,由解法1知△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是BD的中点,AF=BF=DF,AE=BC=1.
又∠CBF=∠EAF,则△CBF △EAF.
则CF=EF,∠EFA=∠CFB.
则∠EFC=∠CFB+∠EFB=∠AFE+∠EFB=∠AFB=90°.
点评:也可以用∠ABF=45°证明∠EFC=90°.具体如下:由∠ABF=45°,弧AF=弧AF,得∠ACF=∠ABF=45°.又CF=EF,则∠FEC=∠FCE=45°.则∠EFC=90°.
解法5:(利用弦切角求CF)如图8,AF与DE的交点记为K.
在△AEK和△DFK中,∠AKE=∠DKF,∠AEK=∠KFD=90°,则∠EAK=∠KDF.
又由解法1知FD=AF,ED=AC,则△CAF △EDF.
则EF=CF.
易知CD是⊙O的切线.
则∠FCD=∠CBD(弦切角定理).
又∠FDC=∠CDB,则△FDC △CDB.
图8
点评:这是直接求CF长度的一种方法.
解法6:(证△ABC △OFM)如图9,过点F作FM⊥OD,垂足为M,连接AF、OF.
OF是△ABD的中位线,则OF//AD.又AB⊥AD,则AB⊥OF.
由∠1与∠2互余,∠2与∠3互余,得∠1=∠3.
又∠ACB=∠OMF,则△ACB △OMF.
图9
点评:注意到AO=FO,可得△AOE △OFM,也能求EF的长.解法4~解法6揭示了图中三组关键的全等三角形.本解法也可以不证全等,不证相似,直接设OM=x,则MD=-x, 利 用OF2-OM2=MF2=DF2-MD2, 列 方 程
解法7:(证两次相似)由解法1知EC=1,ED=2,FD=
如图10,过F作FM⊥MD.
易得△MFD △CHB.
点评:该证法是步骤较多,运算量较大的一种方法.
图10
图11
解法8:(构造矩形)如图11,过点D作DP⊥BC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P,过点F作FM⊥OD,垂足为M,MF的延长线与BP交于点N.
易知四边形ECPD、四边形ECNM、四边形MNPD都是矩形.
由解法1知ED=2.
则BP=BC+CP=BC+ED=1+2=3.
由解法1知F是BD的中点,则FN是△BPD的中位线.
点评:也有的过点B作BP⊥OD,同理可以求EF的值,参见图12.
图12
图13
解法9:(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如图13,过F作F M//ED交AC于M.
易知MF⊥EC,BC//FM//ED.
由F是BD的中点,得M是EC的中点.
由∠FCA=∠FBA=45°,得∠MFC=45°.
点评:这是一种比较简洁的证明方法.
解法10:(面积法)如图14,过E作EQ⊥BD,垂足为Q,连接BE、AF.
点评:构造普通的直角三角形求EF.另外一种类似的方法是:连接AF,过E作EM⊥AF,垂足为M.△AHF的三边较易求得,AE=1,△AHF △AEM,可得EM、AM、FM的长,于是.参见图15.
图14
图15
解法11:(构造中位线)如图16,连接BE、AF,过点B作BM⊥BE,与DE的延长线交于点M,连接BM.
则EF是△BDM的中位线.
图16
图17
图18
点评:解法11是众多解法中,思路最简洁、运算量最少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连接并延长BE至M,使得EM=EB,连接MD,类似地证明,参见图17.
解法1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8,以O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点评:也可以先证F是BD的中点,用中点公式求得F点的坐标.
上述第(3)问的12种解法显示EF的长度可以通过这样几种方法求得:(1)构造相似三角形;(2)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3)构造普通直角三角形;(4)构造中位线;(5)解析几何的方法.
第(1)问中,不少卷子是空白的,系统显示本题0分卷有6849份,占39.70%.主要原因是,不会添加辅助线,没有头绪,无从下手.
第(1)问中,不少学生知道要证全等,但在没有预先证明的情况下,编造∠ADO=∠CDO,用SAS证明.
第(2)问在未证明∠OAD=90°的情况下,直接用三角函数,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第(2)问,不少学生想证△DEF △DBO,但只有∠EDF=∠BDO一个条件,于是不少学生编造出∠FED=∠OBD,继续证明下去.
该题有39.70%的0分卷,主要是因为解第(1)问时没有思路,无从下手.表明这些学生基本功较差,辅助线都不会连.也有不少学生连了辅助线但不会用SSS证三角形全等,甚至∠BCA=90°也无从知晓.
作为教师,在教学上要重视“四基”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学.证三角形全等是初中几何的核心内容,必须花大力气落实全等的判定方法,使学生能了如指掌,熟之又熟.对于圆的教学,也要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有些学校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复习,压缩了初三新课的教学时间,结果圆的教学就成了夹生饭.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要知道圆的内容是中考高分题必考的题型.不花足够的时间,不练足量的题目,是难以形成能力的.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只解题不反思,只做题不总结,永远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做不了知识的主人.解题的过程是学生理解知识、体验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但必须不断反思与总结才能形成解题思想.只有这样,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几何题时,才能从容不迫.
几何证明是根据已知和结论,写出推理过程的一种题型,所以过程甚于结论.在答卷中,不少学生随意编造理由,没有证明就直接使用,循环论证、虚假论证等情况大量存在.要杜绝此类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细节.(1)审题要细心.知道哪些是可用的条件,哪些是不可用的条件,哪些是直接使用的条件,哪些是证明了之后才可以使用的条件.(2)表达要严谨.不使用错误的判定方法,不编造条件,杜绝跳步证明.(3)及时总结.常见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常见的几何模型,常用的解题思想都要及时归纳总结,使之成为知识的储备.
第(3)问乍看十分困难,但实质上解法多样,仅考场做法就有12种.思路就是出路,在考场上学生要敢想敢试.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1)一题多解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拓展解题的方法、方式.在第(3)问中,EF的求法很多,既可以构造相似三角形,又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构造中位线.(2)一题多解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仅仅只看一种解法,对题目的认识是不够的.以第(3)问为例,多尝试几种方法之后才发现F点的位置很特殊,是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这种特殊的位置造就了多样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