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瓶颈、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

2018-10-22 11:39仪淑丽李祥富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科研高职院校教师

仪淑丽 李祥富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呈现的意识淡薄、动力缺失、能力贫弱等瓶颈,折射出高职院校面临科研基础薄弱、教学任务繁重、管理制度失位等困境,高职院校应依据办学定位,坚持内外兼修,在氛围营造中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在兴趣激发与特长挖掘中生成教师的科研动力,在“较小、接地、合作”项目实践中练就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机制优化中提升教师的科研热情,从而带来高职院校科研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1-0058-03

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科研、开展科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如同研究者指出的,在高职院校,不论是与教师自身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与升华,抑或教师在产、学、研过程中形成的应用型成果,都有利于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创新,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1]。不仅如此,科研所带来的名片、品牌效应,更是引起了高职院校管理者们的注目。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正呈“爆发式”增长[2]。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意识、动力、能力等方面的瓶颈,也折射出高职院校面临科研基础薄弱、教学任务繁重、管理制度失位等困境,从而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突破科研瓶颈,创新科研模式,也就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瓶颈举隅

(一)科研意识淡薄

已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教师对于科研的认识颇为主观,往往视科研为本科院校乃至研究型大学的专利,而高职院校应更为注重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注重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就够了,做不做科研不影响大局,未能充分意识到科研与教学的关联以及相互之间的促进[3]。更有甚者,对科研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在这样一种理念引导下,高职院校教师畏惧科研、回避科研的行为也就可想而知。

(二)科研动力缺失

由于缺乏对科研的认同,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普遍不足,既缺乏对科研过程乐趣的体验,也缺乏对科研结果成就的感知。大多数教师是“职称科研”,职称评完了,也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了;或者为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迫于工作压力而应付科研。这样一种源于实际利益诉求的举动,原本无可厚非,然而却从反向强化了科研的功利色彩,使得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动力全然依托于外部制约,主动性与自觉性缺失。

(三)科研能力贫弱

因历史与人为之故,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缺失从事科研的学习、训练和实践,科研能力相对贫弱,在科研活动中显得力不从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存在较大阻碍,不仅不易获得优质的科研成果,有的教师即便对于科研程序也是一知半解,对科研选题、调查、实验、研究报告撰写、科研结果表述等基本事项把握不准。据研究者的调查,就算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此番情形亦不出其右[4]。

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制约因素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瓶颈,折射出高职院校科研基础、氛围、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失。

(一)科研基础薄弱,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发展

高职院校起步较晚,且大多由中专学校或成人院校升格而来,缺失科研传统,科研基础薄弱。尽管伴随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一情形有所改观,但与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主要依托部分学术精英与科研团队把关科研的场景不同,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缺乏领军人物,也没有形成合作共进的科研团队,“单打独斗”较为常见。更有甚者,有的高职院校管理者思维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轨道上,科研是务虚,教学是务实。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即便是近些年来充实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不少受过专业训练的硕士、博士,也逐渐丧失科研热情。

(二)教学任务过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投入

缘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院校也一度处于规模爆棚状态。据研究者统计,高职院校已由2005年的1091所(660万学生)发展到2015年的1147所(800万学生)。然而,由于师资一时难以同步跟进,也使得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普遍超负荷。譬如,安徽省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任教师周课时达到或超过16节,少数教师甚至超过20节[5]。不少教师疲于应对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事务,投入到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有限。若再兼任行政事务,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则更加有限。不但影响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中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甚至冲击对科研本身的认知。

(三)管理机制失位,抑制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意向

管理的功能即在于高效以及最大限度地配置和发挥人、财、物、时、空的作用,以达成既定目标。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体现自身特点的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和办法,一味借鉴甚至简单套用本科院校做法,科研定位不明确,直至片面追求“高大上”项目;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方式手段较为单一,“往往在某个方面过多关注并激发了大学教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角色,而忽略对大学教师‘科学人精神气质的教育”[6],重视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忽视科研成果质性评价,教师继续教育也相对忽视科研方法、科研技能的培训,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科研的意向。

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瓶颈应对策略

教学与科研作为高等院校相辅相成的两翼,对于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同样具有适切性。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找准自己的“门”“道”。较之普通高校的学术研究,甚至纯学术研究,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应从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层面着眼,倡导“行动研究”。

(一)在氛围营造中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

除了给教师“灌输”科研的价值,提高对科研意义的认知,转变思维定式,高职院校更应长期坚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促成教师主动科研。一方面,可通过设置“科研工作日”等形式,引导教师围绕科研举办科研沙龙、科研讲座,组织科研团队活动、开展个人学术研究等,研讨科研、诊断科研,启发思路、拓展视野,强化科研意识。另一方面,可通过自主设立的校级科研项目,为教师将科研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探究搭建平台,助长科研意识。再次,加强继续教育中科研方法、科研技能的培训,消解教师的科研畏难情绪;尤其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交流,使教師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动态。总之,借助一系列活动与举措,尽可能使科研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

(二)在兴趣激发与特长挖掘中生成教师的科研动力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缺乏动力,尽管可以诉诸于诸多外部因素,但同样不容忽视自身因素。倘使没有科研追求,再优化的外部环境也无济于事;没有科研压力,也就难以产生相应的科研动力。因而,教师本人必须明确自己的专业兴趣与学科特长,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兴趣爱好基础上生成强劲的科研动力;管理者则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专业兴趣和学科特长,并在实践中将其引导到与在线课程、品牌专业、校本教材、“互联网+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事宜关联起来。如此,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兴趣和学科特长得以发挥、挖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势必大增,对科研的认同感也会提升,从中生成的科研动力将愈发持久。另一方面,科研与教学也不再是“两张皮”,与高职教育相映衬的教学观也将得以重新树立。

(三)在“较小、接地、合作”项目实践中练就教师的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科研要有所作为,就不应当一味照搬普通高校科研模式,而要从自身特点与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路。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科研应从小处着眼,不片面追求“高大上”,而是紧紧围绕自身定位与人才培养展开;盯着地方、行业和企业的状况,主动与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建立广泛的聯系,了解经济发展前沿和企业遇到的难题、困境,植根行业搞科研,多从事一些接地气的课题,通过科研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源头支持,有了科研的强力支撑,教师在面向地方开展应用性研究和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性技术服务时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也使自身更好地赢得认可;特别是要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一起搞科研,通过“借力”促进教师成长、提升专业水准,从而逐渐练就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在机制优化中提升教师的科研热情

要提升教师的科研热情,必须优化管理机制。首先,从宏观上建立一套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运行机制,包括科研管理机制、科研队伍建设机制、科研经费保障机制、科研激励机制、科研量化机制、科研项目监督检查机制等[7],各项机制在具体操作上应灵活便捷,以保障教师在心情愉悦中展开科研活动。譬如,在科研量化考核上,允许教师科研工作量折合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为部分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松绑,最大限度发挥其科研专长;在科研成果激励上,多种方式并用,对科研成果突出和能力提升较快的教师不仅给予物质奖励,还要给予更多的精神和荣誉激励,如授予科研先进个人、科研(学术)带头人(骨干)等,在推荐优秀人才、职称晋升、职务评聘、评先评优和申报重要科技平台项目等方面给予尽可能的政策倾斜,从而调动科研激情。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瓶颈及其折射出的科研困境,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者与管理层应有“科研强校”意识,并为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主动开展科研,积极投身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与科研齐飞,助益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自身的专业成长。

参 考 文 献

[1][5]赵谦.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困境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6(9):56-57.

[2]蒋夫尔.高职院校科研“瓶颈”如何突破?[N].中国教育报,2017-06-27(10).

[3]陈刚,钱中平.基于创新视角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28-30.

[4][7]石静,彭怀晴,肖可.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提升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10-113.

[6]肖薇薇.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6(9):27-30.

猜你喜欢
科研高职院校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美育教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