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卿 刘博
摘 要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其主题突出、资源多样、短小精炼、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关注,相关资源也愈来愈多。但目前微课的开发与建设模式不一,微课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通过有序的开发微课内容,合理和有效地组织微课资源开发,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制作连续性专题式微课,建设集微课管理、应用、评价等于一体的微课资源平台,同时微课使用者从自身出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统筹兼顾,有利于消减微课“知识碎片化”的呈现,进一步推进微课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 微课;知识碎片化;知识结构;资源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1-0028-04
目前,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课资源层出不穷,但是微课碎片化的现象日渐突出,如何消减微课碎片化的呈现亟需探讨和解决“碎片化”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指将整体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部分。从学习认知层面,碎片化学习是实现学习思维从零散走向聚合的过程。碎片化资源环境和学习空间导致学习思维不连续和不集中,因此碎片化思维再加工的过程亦是一种碎片化学习[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碎片化的加剧,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和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时对学习者知识获取途径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整体学习结构模式的改变和知识碎片化的产生。
一、碎片化学习的局限性分析
(一)碎片化学习分散学习注意力
在信息爆炸式传播的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信息资源相对泛滥,加剧了信息超载现象,碎片信息源源不断,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者需要从众多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有意义的知识碎片,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打断,且学习内容零散、无连续性,大量的信息稍纵即逝,从而使学习者在学习知识时注意力降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来源和获取的渠道丰富而又多元,且信息内容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使学习者的学习视角更加的分散化,难以集中学习注意力。碎片化信息的不确定性可能使学习者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碎片信息精简,但忽略了其逻辑推演过程,淡化了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变得零碎、独立,虽然知识点相对简单和容易吸收,但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发挥其作用。
(二)碎片化学习易求量不求质
大量的微视频、微课程流传于网络平台,学习者面对大量零散的信息资源,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注重学习内容的数量而忽略其質量。在碎片化的学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学习者的辨别能力有限,学习内容的质量无以确保。此外,碎片化学习时间不确定,学习者不能够在有限的碎片化时间内完成学习,对于学习的内容只是简单地快速浏览,难以吸收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有量无质,降低了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三)碎片化学习干扰系统性学习
碎片化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根据自我学习需求和实际学习情境,进行选择性学习,不用按部就班地对传统的线性结构的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巩固和运用,这也使得传统的系统性学习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和重要性。但是碎片化学习习得的知识碎片不经过梳理和整合,不易于达到系统性学习的效果,孤立的信息碎片也会增加大脑的负荷,往往形成无效学习。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学习者对理论知识和技能点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其精确性和全面性有所欠缺。网络化的非线性呈现的知识,往往产生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等问题,过多的无意义知识碎片也会对系统性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干扰,使得学习者在碎片化的学习过程中难以整合知识结构和实现知识系统性还原。
(四)碎片化知识阻碍认知结构
碎片化的知识是经过分解之后的零碎、微型化资源,其分解的合理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学习者知识结构。首先,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习者知识体系结构的构建,使整体知识结构缺乏逻辑性,难以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同时不易于形成具有纵深感和相对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复杂的学习难以通过学习分解的、零碎和孤立的知识碎片而实现。其次,知识碎片化容易导致学习者思维分散化和认知结构碎片化。学习者面对大量的信息碎片,会采用一种新的跳跃性思维,其逻辑思维出现断点,从而导致其思维认知结构分散和片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受到一定局限,不利于学习者整体逻辑思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学习者的系统逻辑思维会因思维逻辑性和结构完整性受到影响而随之弱化。与此同时,孤立习得的知识碎片缺乏联系和逻辑性,不易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习者在具体的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有所困难,且知识内容在没有具体的情景下也难以实现学习迁移。
二、微课“知识碎片化”呈现的影响因素与成因
(一)“快餐文化”环境加剧知识碎片化
互联网时代“快餐文化”是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的日益成熟,以呈现形式多元化、内涵单一重复化,在短期时间内迅速流行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快餐文化”是把需要较多时间理解、吸收和消化的知识简易化,精简其逻辑推理过程,改装成以“短、平、快”为呈现形式的信息资源,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在互联网“快餐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学习者碎片化时间增多,学习者更加追求通过“短、平、快”的方式接受新的信息知识,以达到在知识或者技能方面的预期结果。为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快餐式”碎片化学习,将学习内容进行微型化、碎片化的处理,使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经过处理之后,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知识单元,以片段化的知识点呈现于网络,并通过互联网共享。快餐式的信息资源追求速度和精简以满足学习者在不确定性的碎片时间内完成单个的学习,这导致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形成片断式的教育,信息内容零散而不完整。
(二)大数据时代提供碎片化学习条件
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和手持移动设备端的日新月异,促使了新媒体的诞生,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便捷条件,同时也加快了碎片化学习的趋势。学习者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移动媒体和零散时间进行有意识的碎片化学习。大数据时代微资源的兴起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可利用碎片学习资源,学习者获取信息资源方式变得多元化,也使得学习者观察和学习视角变得分散化,学习环境是大量碎片信息的集成。大数据时代的微课资源杂乱无章,人人都能成为微课资源的开发者,微课资源建设平台有所欠缺,学习内容相对零碎,不易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变得随意。
(三)微课资源制作显现碎片化状态
微课制作者对微课的本质理解存在误区,以致于制作出的微课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首先,大部分微课作品是以课堂教学片段的形式展现,通过把某节课的某一个环节或者知识点等生硬地截取,制作成微课并且流传于网络。这样制作的微课没有连续性,仅是以孤立的微视频形式存在,不利于学习者系统的学习。目前,微课资源数量繁多,但是新的微课资源和老的微课资源大多相对孤立分散、互不相连,呈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孤岛”状态,缺乏对已有微课资源的系统整合和利用。换句话说,是不能在一个主题下对已有微课进行“统整”利用[2]。其次,微课开发的知识点单一,内容短小,而且很多微课知识点重复。部分微课制作者忽略微课内容的本质,往往将相对复杂的知识简易化,注重遵循微课的视频时间长度,简化知识的逻辑推演过程,知识点变得零散、无序,且知识没有完整的体系和固定的逻辑关系。
(四)微课本体特征限制微课开发形式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开展的完整的教学活动。完整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导入知识、讲授知识、巩固知识等等,一个完整的微课视频主要包括片头、知识点的讲解、片尾,但是微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5~8分钟),受时长的限制,为了展示完整的单个微视频,大部分微课制作者会忽视内容质量,将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使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等)变得更加精简,简化其过程,导致学习者在碎片化学习的过程中习得的知识不够系统和严谨。
三、消减微课“知识碎片化”呈现的对策与路径
(一)有序开发微课内容
为避免微课无序开发和内容重复,首先要以贯彻政府教育政策为切入点,合理和有效地组织微课资源开发。应整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分析微课制作者的教学能力、教学设计、开发技术等。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设计,确定微课建设方案。根据新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的“知识点谱系”,在教研专家意见统一之后发布,形成具体的微课建设体系,使其成为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开发微课资源建设的主要依据。在微课内容开发制作时,要考虑微课教学设计、呈现设计以及微课的选题。学校或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有针对性地建设微课内容,避免无序开发和内容重复。同时,学校可以建立微课专家组,主要负责政策把控、微课遴选、内容审定等,为微课资源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制作连续性专题式微课
连续性专题式微课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把某一模块的整体知识体系进行分解,从而形成若干个细小的核心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些细小的核心知识点制作出若干个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微课,这若干个微课共同组成一个系列,从而形成连续性专题式微课。连续性专题式微课要求微课开发者以学科某个模块或某个专题的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依据课程目標和课程结构,从系统知识体系出发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和制作既相互独立又具有连贯性、层次性、完整性的系列微课。除设计制作微视频外,还应有微教学设计、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等系列配套资源[3]。连续性专题式微课设计框架图如图1所示。
连续性专题微课资源使知识体系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且分类明确、指向性强,这方便学习者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有选择性地进行个性化学习。连续性专题式微课开发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以课程标准要求为基础,根据新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从知识体系整体出发进行课程内容规划和教学设计。
(三)合理建设微课资源平台
微课平台是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建设合理有效的微课资源平台能为微课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至关重要。微课资源平台可以由教育相关行政部门或者学校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统一开发。除了满足微课资源的发布、检索以及观看等基本功能之外,平台还可以增设便于学习者交流及评价的功能模块,通过学习者的反馈,改进微课资源的质量,资源平台管理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平台的资源建设进行改进和完善,优化微课资源平台的功能,形成比较完备的微课资源库,微课资源平台建设图如图2所示。
建立微课资源平台,对上传的微课进行严格的把控,对其质量进行审核,将制作和审核通过的连续性专题式微课发布于平台,使学习者能够直观而准确地查找到系列专题知识,使微课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学习者能够全面系统的习得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学习者重构知识结构体系
在碎片化学习的过程中,微课资源信息零碎、缺乏相应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障碍。第一,学习者可以从自身出发,培养自律意识、理性思维和判断力,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对有意义的知识碎片进行重组,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学习者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增强对有意义和符合要求的知识碎片的辨别能力,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有目的地进行选择,主动排除无关紧要的信息,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第三,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碎片化知识,充分地与学习内容交互,批判性地吸收建构知识,将碎片化知识整合和重构于已有知识体系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重构知识碎片的过程如图3所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4]。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因此,面对碎片化的微课信息资源,学习者应发挥主体能动性,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体系,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地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反思,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重组,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相融合,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主的自我管理和调节。
(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习者在筛选微课资源进行学习时,由于微课资源繁多和有限的思维辨别能力容易产生一定的误区。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要充分地考虑学习者因素,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及特定的教学内容等为学习者遴选和提供相应的微课资源,为学习者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教师是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可以组织学习者对所学的微课内容进行梳理,辅助学习者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促进学习者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延伸知识的深度,以便融会贯通所学并综合运用于实践。教师可以为学习者确立目标,将学习者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微课资源,让学习者进行探索尝试,深入地讨论分析,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学习者在外界的帮助以及教学指导下,创造出有意义的、连贯一致的知识表征。教师可以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刊,学习者通过更深入的学习来完善和巩固自身的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提升知识储备,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增加实践机会,使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微课知识点和技能点。
参 考 文 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2]何晓萍,蒋鑫.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3-46.
[3]张飞宇.碎片化时代如何防止微课内容碎片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19.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