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钰 潘海生 王世斌
摘 要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和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对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的迫切需求,我国自2016年起实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招生和培养环节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从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建立校外协同育人机制和校内协同育人机制、健全政策评估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1-0006-0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的迫切需求,仅仅通过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提升学历的途径,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对教师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同时,在我国现行学位制度框架内,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属于学术学位范畴,而非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学位范畴,“有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在取得学位后,极易跳槽到学校外相应的单位去发展”[1],降低了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稳定性。此外,“对于兼职学习的中职教师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学习难度很大,学位获得率较低,有的高校以影响硕士培养质量为由甚至不愿意招收中职硕士”[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硕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主体单位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自2015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批准48所高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试点工作,旨在为职业学校培养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3]。该项改革通过规范培养主体单位资质、拓宽招生对象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使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了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进程。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改革现状
(一)培养单位数量倍增,单位类型逐步丰富
从培养单位数量看,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共计48个,是2000年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的3.7倍。
从培养单位资格看,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要求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具有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经验、校内外结合的“双师型”导师团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4];而2000年,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仅要求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开展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学校,并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5],并未对培养单位的导师团队、基地建设等提出具体要求。
从培养单位类型看,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类型包括综合型高校、普通师范大学、独立设置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和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其中综合型高校数量相对稳定,控制在20所左右;普通师范大学数量显著扩大,达到23所;獨立设置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为5所(以职教师资培养为主要任务)。在我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背景下,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在全国民办普通高等院校中率先招收并培养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丰富了培养单位类型,拓宽了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学位渠道。
(二)招生范围不断调整,招生对象日益拓宽
从招生对象学历要求看,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要求是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凡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具有与本科毕业同等学力的中国公民均可报考。
从招生对象看,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对象均为职业学校在职教师、教研员;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不受职业类型限制,凡是达到上述学历要求,并且前置学历所学专业与报考专业方向一致或密切相关的中国公民均可报考。
(三)培养过程逐渐规范,特色模式日趋凸显
从培养方式看,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式包括全日制学习、在职攻读两种方式;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方式更加开放灵活,包括全日制学习和非全日制脱产、半脱产、在职兼修等多种方式,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开放性特征;课程学习均实行学分制。
从培养年限看,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可延至4年,其中在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课程时间不得少于1学年(在2个学期内完成);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根据培养方式的不同,分别规定了具体学习年限。
从课程设置看,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课程按照学科体系进行设置,主要是专业理论课程和教育学理论课程的组合;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了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内容,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对学生参加教育实践与企业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
从培养模式看,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强调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因此,其培养工作以专业学院为主、教育学院为辅,导师仅为专业理论导师1人,教学过程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模式,学习场所仅为培养院校校内学习,学位论文要求与学术型学位论文要求相同;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以提高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为重点,因此,其培养工作以教育学院为主,同时加强与职业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单位合作,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导师要求为校内理论指导教师与职业学校、相关行业企业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组,教学过程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等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场所为培养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行业企业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双基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特征。
从授予学位看,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学位,学生就业领域范围广,毕业后流动性强;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均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就业领域指向性明确,毕业后以充实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为主。
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招生困难
1.报考和录取人数显著下降,生源质量不高
2016年,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首次招生,由于招生宣传不到位、社会认同度不高、招生指标不足、生源前置专业限制、考试难度加大等原因,导致考生报考意愿下降;特别是在职教师与应届毕业生同场竞技,对考试望而却步,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明显下降。
2017年,培养单位虽然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但上述问题依然存在。从报名和录取总人数看,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报名人数1564人,是2015年职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报名人数的27.5%;录取人数为843人,是2015年职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录取人数的40.9%;其中,录取非全日制研究生134人,占录取总数的15.9%。从生源质量看,调剂人数461人,是录取人数的54.7%;20%的高校均出现了招生生源与培养目标脱节、生源前置专业跨度大等问题[6]。
2.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意愿不强
2017年,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招生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财经商贸、公共管理与服务、资源环境、旅游、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等第三产业专业领域,而仅有不足10所高校招收加工制造、土木水利等第二产业(以理工科为主)专业领域,录取理工科专业研究生占录取总人数的比例不足10%[7]。因此,录取到的理工科专业领域研究生从事职教工作意愿不强,生源教育理论基础薄弱,生源素质良莠不齐,难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目标要求。
(二)培养困难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因此,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是多方主体单位协同育人的结果。但从现状看,无论是校内协同还是校外协同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1.校内协同困难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包括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专业理论,这就意味着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校内培养离不开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的协同合作。由于培养院校历史和格局的差别,使各学校形成了不同的校内协同育人模式。
通过对不同类型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调研,了解到独立设置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为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教育学院成立时间较长,相对强势,与理工科专业学院协同培养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而综合型高校的教育学院与理工科专业学院是平等关系,教育学院与理工科专业学院在划拨教师资源、组建课程体系等方面难以协同发展。普通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特色突出,但其理工科专业学院注重基础理论创新和应用科学研究,教育学院需要依靠企业单位与教育学院协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综合型高校、普通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与理工科专业学院协同培养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均存在一定困难。
2.校外協同困难
为了满足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娴熟的职业技能,既能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又能实现生产一线技术创新创造”的综合素质要求,这就需要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与职业学校、企业单位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合作培养学生。由于培养院校合作单位的差别、教师对校企合作认识的差异、企业单位对校企合作长远效益预见的不同以及我国关于校企合作政策机制的缺位,使得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与校外单位协同育人产生了一定困难。
2016年,通过对天津市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教师、职业学校领导、企业单位领导的调研,了解到从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与职业学校的协同关系看,综合型高校和普通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与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而与职业学校合作较少,亟待加强职业学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从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与企业单位的协同关系看,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部分教师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对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能力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企业单位认为学生实习保险等费用加重了企业成本负担,对与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合作带来的人才培养长远效益预见不足。
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增强考生报考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的认同感
从政府层面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是要继续完善该领域教育硕士招生考试制度,调整招生指标分配机制,制定符合实际的招生制度,解决考生前置专业背景与培养目标矛盾等问题;二是建立该领域教育硕士推免制度,吸引从事职业教育意愿强、具有相关工科专业背景、具备“双师”素质的优质本科生免试推荐攻读该领域研究生;三是借鉴德国“本科+硕士”职教师资培养模式[8],建立该领域教育硕士“本科+硕士”培养制度,学生修习至少2个学科专业,在本科学习结束时,既可选择继续攻读职业教育教师方向的硕士学位,也可根据修习的专业攻读普通教育方向的硕士学位,灵活的进退机制有利于增强该领域教育硕士的吸引力。
从培养单位看,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一是要通过到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举办“宣讲会”、利用新媒体推广招生信息等形式,加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招生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该领域研究生的认同度;二是要出台激励政策,加强对优秀考生报考该领域研究生的激励奖励,提高考生报考的积极性和一志愿录取率。
从职业学校看,一是要协助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特色宣传,使更多考生了解该领域人才素质能力的特殊性和就业的美好前景,增强考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要加强职业学校对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待遇、职称晋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宣传,提高考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和光荣感。
(二)建立校内协同育人机制,跨学科培养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融“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为一体的高等师范教育。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对高素质职教师资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应以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为基础,以工学等相关学科为载体,积极探索工学与教育学的有机融合,跨学科培养高水平、专门化的职教师资。
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一是要凝炼学科方向,找准建设的切入点,打破学科的院(系)界限,促进学科深度融合,建立多学科类别相互融合的跨学科体系;二是要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突破原有学术型、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以发展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扩大学生学习空间系统;三是要根据研究生志愿选择相应专业课程,进行分类培养;四是要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做中学、学中研、研中用”的新思想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五是要坚持课堂讲授与教育实习、工程实践相结合,完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学前实习、过程实习、结业实习”三阶段实习。通过上述系列措施,夯实研究生专业理论基础,提升研究生师范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着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双师型”职教师资。
(三)建立校外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对接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需要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与职业学校、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人才需求单位等协同运作,形成“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育人机制,其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体系内部结构和机构主要职能如下:
政府部门:包含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政府管理部门。政府部门一是要健全法律和规章制度,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政策体系,为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二是协调人才培养单位各要素关系,统筹人才、资金、设备等资源,做好学校发展基本保障和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是从过去的直接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单位三者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治理模式,有效推动产教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单位:包含职教师资培养院校、职业学校。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一是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与直接服务对象——职业学校打造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共同体,共同与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单位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保障职教师资培养质量;二是根据现代产业升级对产品研发的需求,加强与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单位合作,共同研发产品,进行技术革新,引领产业发展。
社会服务机构:包含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等。科研机构要发挥产学研合作桥梁作用,负责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传递科技、人才、成果等信息,并根据市场需求,与学校合作进行科技攻关,提高产品研发质量。行业组织发挥标准制定和人才需求分析桥梁作用,负责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传递岗位能力需求信息等,制定职业资格和技能鉴定标准,规范企业选聘人才行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发挥教育评价和产业预测桥梁作用,负责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传递人才供需信息,预测产业发展方向,科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择校和用人单位选聘人才。
人才需求单位:“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着力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生态体系。人才需求单位特别是服务生产一线的企业单位,一方面要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和经济结构调整需求,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与学校形成共谋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引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根据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由上述四个子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职能看出,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通过在人才培养单位与需求单位之间传递、反馈岗位和人才信息等,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节与控制,使人才素质能力与岗位职业标准的偏差尽可能降到最低,进而使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岗位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四个子系统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混联组合的体系结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体系运行的可靠性和高效益。
(四)健全政策评估保障机制,增强多方协同育人内生动力和外在调控影响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历史悠久、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关键在于其通过制定职教师资资格认证制度、教师教育资金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形成了与职业教育体制相适应的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体系。
自1999年起,我国通过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职教师资企业实践单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提高职教师资培训质量;通过制定《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等,保障职教师资培养质量;通过制定《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规范职教师资管理。但上述制度,均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和相应的资金保障措施,使得具体工作落实无法可依。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先进经验,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机构认证标准,规范批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职教师资企业实践单位,为提高职教师资质量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根据行业产业领域,制定不同专业大类的职教师资培养标准、职业教师教育课程认证标准等,为提高职教师资质量提供模式保障;三是制定不同专业大类的职教师资入职资格认证标准和定期注册考核办法,为职教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提供评估保障;四是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健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机制。
通过上述系列措施,建立系统、科学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政策评估保障机制,增强多方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和外在调控影响,为促进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和提高职教师资队伍质量提供政策资金保障。
参 考 文 献
[1]和震,张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体系中增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37.
[2]钟秉林,和震,张斌贤.教育专业学位新拓展 职业教育发展新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22-23.
[3][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开展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工作的通知[EB/OL].(2015-06-11)[2018-01-24]. http://yjsc.sicnu.edu.cn/p/17/?StId=st_app_news_i_x635811221691135000.
[5]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EB/OL].(2000-05-30)[2018-01-2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0005/t20000530_79097.html.
[6][7]全國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全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试点院校工会会议资料汇编[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8]KMK.M?glichkeiten der Einführung von Bachelor-/Masterstrukturen in der Lehrerausbildung sowie Strukturierung/Modularisierung der Studienange-bote und Fragen der Durchl?ssigkeit zwischen den Studieng?ngen[EB/OL].(2016-03-24)[2018-01-24].http://www.kmk.org/fileadmin/Dateie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02/2002_03_01-Bachelor-Master-Lehre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