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子
摘 要 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具有提升道德素养、培养合作能力、提高身体素质、保持社会适应等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忽视音乐教育,育人目标偏移;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当,理论实践脱节等。为进一步发挥音乐教育功能,高职院校应重视音乐教育,参与音乐活动;精编精选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准入门槛,强化师资力量;科学设置课程,促进理实融通。
关键词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1-0050-04
在推进我国文艺工作步伐的过程中,作为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职责。然而,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在技术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忽略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且由于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不深入、形式与受众面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人才供给不足和设施资源不足等问题[1],音乐教育长期被视为“副科”。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有效实现音乐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实际出发,明晰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解析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遭遇的困境,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有效性[2]。
一、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落实德育任务,提升道德素养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为德育任务的落实提供了有效媒介,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奠定了基础。比如,在音乐鉴赏课堂中,引导学生对《祖国颂》进行鉴赏,促使学生在荡气回肠的旋律中,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与繁荣富强,并在鉴赏中融入爱国情怀、时代担当、创新精神等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振奋与鼓舞人心的同时,凝聚精神力量,促使当代青年群体在热爱祖国、热爱党的过程中,具备强烈的荣辱感,并树立集体主义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自己的职责,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共同奋斗[3]。不难看出,音乐教育本身就具备德育的功能,而借助音乐艺术形式,能够打破传统说教式德育模式的束缚,借助艺术与思想的融合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二)促进审美创造,培养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展审美活动是促使人实现个性化、愉悦化、和谐化、超越化发展的基础。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曾说:“和谐的乐调对人而言不仅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还具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特别是杰出的音乐作品,无不是对美好事物的写照、内心情感的表现,极易引发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借助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以音乐之美实现美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心随乐动的同时,通过对音乐旋律的欣赏与情感的领悟,深刻感知音乐所传达的精神力量与深刻内涵,进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为成长成才奠定基础[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也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其表演、欣赏、创作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独特的创造行为。在音乐教育中,借助音乐能够促使学生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高职院校音乐鉴赏、分析以及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开展自主编排舞蹈等教学活动,也可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设置合唱、轮唱、独唱等环节,在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也为实现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培养奠定基础。特别是涉及乐器使用时,由于各个乐器既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性能和特长,又要按一定的和声规律相互协调配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提高身体素质,强化心理素质
一方面,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高职院校借助唱歌、音乐欣赏、音乐游戏、打击乐、舞蹈、律动等音乐形式,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体素质。如学生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耳、口、鼻等,借助多种器官的协调配合来切实感受音乐的魅力并掌握各种演唱技巧等。而结合乐曲实现舞蹈的编排创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塑造良好的体魄、体型和仪态。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借助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能够在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并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为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奠定基础,并促使学生具备乐观开朗且自信的精神面貌[5]。
(四)实施心理调适,保持社会适应
一方面,音乐疗法是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有效手段,对于预防和治疗学生的抑郁症、焦虑症、学习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协作精神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欣赏音乐的过程能促使学生沉寂于音乐的美好世界中,放松心情并释放压力;而在教學中,教师若能积极挖掘学生的优点来给予肯定评价,能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另一方面,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具备良好的岗位工作能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首先就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以及汇报演出等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强化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与能力,为实现从“需要工作的人”到“工作需要的人”的转变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忽视音乐教育,育人目标偏移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际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就业率,对于音乐教育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重视。在功利化、统计式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很少有高职院校将音乐纳入基本课程,而屈指可数的几所将音乐纳入校本课程的高职院校,不论是在艺术教育相关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上,还是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未将其摆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高度。由于尚未全面、深刻认识音乐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当前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的定位上及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音乐教师职业情感不足、知识结构失衡、综合能力偏低、教育观念落后导致的育人目标偏移,其“应试教育”的理念误导相较于高职院校漠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更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知识来源。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选择适用的音乐教材、编制合适的音乐课程,对培养其音乐心情、提升音乐素养、增强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音乐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在教材的编写及其配套设置上,既缺乏相应的系统研究,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由于音乐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弱化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此同时,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多数教师仅参照陈旧教材进行授课,且教学方法也以讲授、演唱练习为主,相对单一。再加上仅仅将学生限制在教室内进行演练,长此以往,难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与主观积极性,音乐教育的初衷远远无法达成。
(三)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
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又呈现出音乐专业技能明显不足的特点。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又进一步弱化了音乐专业生源的质量。从师资队伍方面看,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的音乐教师数量不足,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实施专业教育已经是疲于应对,根本无法实现对非音樂专业的学生开展音乐“通识教育”;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非专业出身的音乐教师,仅擅长声乐、器乐以及作词作曲理论等,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的要求。
(四)课程设置不当,理论实践脱节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是实现其音乐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从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开展的现状看,相应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多数课程仅仅是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翻版”甚至是“原版”,并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而课时设置上缺乏的合理性,因课时较少致使无法发挥出音乐教育的作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实现对学生音乐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在少数实际践行中,音乐教学又通常浮于表面,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或是因组织工作落实不到位等,弱化了音乐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全面要求的改革对策
(一)重视音乐教育,参与音乐活动
作为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需要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践行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主动承担起音乐教育的职责,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首先,在观念上,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当前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所提出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强化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则需要将音乐教育的关注点落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方面,进而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7]。目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将音乐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积极参与了2017年8月1日的“和平与梦想”——庆祝建军90周年暨“航空飞镖”国际军事比赛的文艺汇演活动,以及“相约四平赢未来——第二届中国·四平科技成果展洽会开幕式”的演出活动,同时正积极筹办“千人二人转项目”(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通过举办并积极参与一系列社会活动,不断提升社会、高职院校、师生等各方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为学生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为打造高职院校特色化音乐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奠定基础。
(二)精编精选教材,创新教学模式
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想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应当针对教材内容滞后的现状,进一步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完善乐器、练习室、服装、道具、音响等音乐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并能够满足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特点,实现特色化教学内容的融入。在音乐教育的落实上,尤其是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要求音乐教师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现代化教学设备、手段、内容等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要思考如何提高教育教学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专门的音乐课程,也为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和音乐必修课程。通过团队合作等日常排演训练方式,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同时,通过组织参与大型文艺汇演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三)提升准入门槛,强化师资力量
“提升准入门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提升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入学准入门槛”。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进而为包括音乐学科教学在内的各学科教学实现高质高效落实提供保障,就需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准入门槛,尤其是在招收音乐专业的学生时,要确保其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功底,同时具备良好的文化功底,以便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指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入职准入门槛”。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提升薪资待遇、提供良好环境等多项举措,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加入其音乐教师队伍。同时,要严把音乐教师招聘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并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不定期和定量、非定量“抽检”的方式检验其育人质量和育人效果,全面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高职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8]。
(四)科学设置课程,促进理实融通
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课程设置,遵循“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智育与美育相融并进”的理念,探索以校园物质环境为背景,以音乐课程为载体,以多形式、多层次校园审美活动为依托,以校企文化实践为平台,砥砺技艺、追求真善美人生为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9]。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结合社会对音乐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校内积极组建各种音乐艺术团体,并加强校内实训,在此基础上,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积极与企业、社区等艺术团体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学校组建了大学生艺术团体,在全校范围内甄选具备音乐特长的爱好者,并充分融入音乐专业学生,积极与企业、社区沟通,参与其公开举办的各型各类演出,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音乐设计等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学校积极筹备2017“梦回叶赫,最美旗袍”——中国旗袍之乡万人旗袍秀活动,不同专业的学生均参与到展演方案的筹划之中。借助诸多类似项目的筹划与参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能落实德育任务,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素质。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利益相关者需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解决高职院校音乐教材、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实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并落实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甘露.高职院校音乐资源服务社区文化发展的功能定位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6(32):77-80.
[2]晓红.关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J].中国培训,2017(4):96.
[3]张红英.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6(32):93-96.
[4]仝军.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4):141-142.
[5]谢倩倩.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6(16):155.
[6]孙福兵.学校心理辅导中音乐疗法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89.
[7]谢玉星.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及多样性[J].亚太教育,2016(10):170,153.
[8]韩英倩.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8):288.
[9]周晶.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美育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1.